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材料二   洛阳龙门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局部)

材料三   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州府 事务,并可世袭,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起政不易其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元朝结束 了唐末五代以来多个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再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为巩固边 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分析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和元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

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上图是南朝画像砖的托盘人物,前两位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挎褶(挎褶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以上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说明。

(3)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两则史料在研究唐代制度变化时的价值。

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城市有1187个,南方地区为391个。唐元和年间北方地区城市数量为806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有1176个。北宋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汴京、临安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群。元时期,西藏形成了宣政院、乌思藏宣慰司、十三万户三级管理体制,十三万户府所在地一般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明成祖时,政府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军事重镇,部分军镇后来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明朝后期,全国有40多座大的工商业城市,其中有14个位于今浙江地区,16个位于大运河沿线,10个位于长江沿线。康熙十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设治管辖,南疆的农耕经济和商业贸易都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4)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2024-01-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下图是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其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由此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拓片
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B.文献史料必须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
C.文献史料比实物史料更有价值D.史料相互印证有利于了解事件原貌
2023-12-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
材料一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服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

序号材料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
《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
《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
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
《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2023-11-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B)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     
A.各族间民族交融加快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
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军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

——摘自《洛阳伽蓝记》序

卷一城内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卷三城南……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卷四城西……园中有一海,号“咸池”。葭焚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

——摘自《洛阳伽蓝记》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抚军司马杨街之重游洛阳,撰写《洛阳伽蓝记》。请简析此文献的史料价值。
2022-09-0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笔记资料表

作者

书名

内容

北朝杨街之

《洛阳伽蓝记》

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闻轶事,颇足以补史乘存文献。

唐朝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

宋朝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自都城、坊市、风俗、典礼,糜不该载。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史家)之误。

——选编自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根据上表信息,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并简析表中三种“历史笔记”的史料价值。
2023-05-30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中国,一个伟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然而, 伟大的中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数千年的历程孕育发展而来,而这过程中既有成就 亦有曲折。

阅读史料,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治者,有城国(农业社会), 有行国(游牧社会)。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

②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 政,请王室尊吾号。”

③北人谓上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上德王,故为拓跋氏。

④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 离,获首虏数千级。

⑤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材料二:

图片说明:这是竖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碑文由汉藏两种文字写成。记载了东土大国的皇帝将公主嫁予吐蕃赞普(国王),并立碑会盟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将其中的史料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字母)
A.西汉 B.北宋 C.北魏 D.清代 E.春秋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2.有人认为材料一中的史料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或历史事件,并做出以下判断:
A.此条体现出分裂时代的民族融合政策。
B.此条可印证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
C.此条可联系到灵活多变的民族区域管理制度。
D.此条可印证华夏认同这一观念的存在。
E.此条可作为 10 世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之一。
请将这些判断与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对应。(填字母)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与说明,分析图中石碑最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文物?它对于研究中国民族交融史有什么史料价值?
4.王家范先生曾指出“今天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国是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才逐渐成为这样的规模。它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写出三件有关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并指出它们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共同影响。
2023-01-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川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如图是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的巩义石窟寺雕刻《帝后礼佛图》。该作品(     
A.体现了中原习俗的影响B.史料价值甚于艺术价值
C.反映了民族矛盾的缓和D.说明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2023-01-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