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建立后赵的羯族人石勒,文化程度较低,在军中专设“君子营”以处士大夫,即位后沿用九品中正制选宫,并明令不得侮辱“衣冠华族”。建立前秦的氏族人符坚在位时,恢复“魏晋士籍”,承认士族的免役特权。这些措施(     
A.加速了羯族氐族的封建化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
C.促进了北方正常秩序恢复D.有利于缓和与汉族间的矛盾
2 .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
2024-04-18更新 | 38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       
A.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有了确凿的证据B.改鲜卑姓为汉姓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
C.拓跋改为元姓体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D.改革提升北魏国力推动北方重新统一
2024-04-08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07更新 | 135次组卷 | 45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5 . 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因素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D.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2024-04-02更新 | 87次组卷 | 1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如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     

A.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B.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D.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7 . 南北朝时所撰《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唐初,朝廷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论是北朝史事,还是南朝史事,多写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据此可知(       
A.政治局势影响修史格局B.“五代史”存在不实记录
C.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D.史书修撰促进民族交融
2024-03-30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据《魏书》记载,398年北魏立国时,太祖拓跋珪令:“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此后对黄帝的祭祀行为越来越常见。最终在496年春,北魏朝廷以诏令的形式,法定黄帝为内迁北族的祖源。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B.为北魏迁都长安奠定基础
C.反映内迁造成民族隔阂消解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024-03-29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把鲜卑穆、楼、于等八姓与汉族崔、李、王等著姓划为同等,并将士族划定为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诸等级,规定士族不得担任低级官职。这些举措意在(     
A.缓和士族与庶族之间矛盾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促进鲜卑贵族内部的团结D.巩固王朝政治统治
2024-03-27更新 | 359次组卷 | 4卷引用:(11大核心考点+75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新高考专用)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魏晋之后,寺院经济逐渐成为当时一种主要的经济形式,僧尼可免除国家的租庸调徭役,寺院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经济模式。这说明寺院经济(     

A.受阻于封建土地私有制B.导致均田制的土崩瓦解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加剧了统治的不稳定性
2024-03-27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