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1 .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邦和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安)臣闻: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土,永免于凌夺矣。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请均田疏》

材料二: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对川陕楚交边山区的记述:“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言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可取于此,与大麦之用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除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外,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据同治《平江县志·物产》所云“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摘自林子涵《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安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孝文帝所提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建议实施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在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变化,并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在对外援助上的不同。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的理由。
2024-04-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自经学定于一尊后,广义的“经子(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关系”论就一直存在。下表为明末至清代的四位学者有关“经子关系”的不同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阐述
傅山“经子一源”“子先于经”
黄宗羲在“宗经”或“真正的经术”的大前提下有限地肯定诸子百家的思想价值
章学诚、龚自珍“史统经子”前提下的“经子一体论”,认为六经皆史,而史为大宗,经子等一切学术皆为史部之小宗
A.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折射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以人文启蒙为根本追求D.体现出政治统治借助对人伦秩序的维护
2024-05-28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晋商商号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晋商早期也实行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到清代,他们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晋商商号和票号通过类似母子公司式的“联号经营”模式,搭建起连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晋商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了对俄贸易活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口岸。从18世纪30年代起,晋商在恰克图维持了近200年的贸易垄断地位。在茶叶丝绸之路、粮米药材之路、皮毛骡马之路、食盐布帛百货之路上,晋商的足迹广布欧亚大陆。晋商精神虽然包括多种元素,但最核心的仍是开放和诚信。晋商的诚信是信用的“信”,是契约精神,是蕴含现代价值的商业文明。

——摘编自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以晋商为例,概括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当时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晋商精神的认识。
2024-04-2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市镇空间扩张明显,如王江泾“左右三十里内,各乡悉统玉泾镇”;塘栖镇所属四乡“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十五里”;金泽镇四乡周围28里。这说明,当时江浙地区市镇的发展
A.影响了古代城乡经济布局B.导致专业化特色化村镇出现
C.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020-09-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南宋至明清,如下表所示,文艺作品中的孙语空的形象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因时代环境不同而不同
C.因作者经历不同而不同D.因史料掌握不同而不同
2020-10-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晏子春秋》一书出土于西汉前期的墓葬,书中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

春秋之后关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鲜有资料记载,及至汉代,出现了很多与二桃杀三士故事相关的石刻画像,从石刻画像出现的地域来看,二桃杀三士故事在当时已广泛流传。李白等唐宋文人多有诗词借用此典故,并对三士抱有同情。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晏平仲二桃杀三士》,详细叙述了三士因何被齐景公重用赏赐以及三士因不通文墨、不知礼让,在朝廷横行霸道,视君臣如草木,齐景公每次在殿上看到他们,如芒刺在背,并添加了“晏子使楚”“楚王朝齐”等情节。

清人蔡元放改编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为《东周列国志》,其中也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该文本中三士因勇功获得齐景公的赏识,虽粗疏无礼,但齐景公仍十分惜才,不以为意。齐景公为嘉奖三士的英勇,封三士为“五乘之宾”。但齐相晏子认为三士“异日声势相倚,为国家之患”,后设计以桃使得三士自刎而亡,景公最后厚葬了三士。

——摘编自曲晶《二桃杀三士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意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桃杀三士”故事的变化,并分析明清时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二桃杀三士”故事的史学价值,并说明理由。
2024-04-1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7 . 据清代史料记载,朱泾镇(今属上海市)“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当地中间商)奉布商如王侯”,牙行“争布商如对垒”。该史料说明,明代
A.纺织业出现商品化趋势B.商业兴盛促进市镇经济繁荣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提高D.民营织业因疏于管理而失序
8 . 王守仁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深化B.吸取天人观以变革理学体系
C.突破传统儒学价值追求桎梏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固非事实也,然元、明间犯罪之人得一度碟即可以借佛门作速逃致,此却为一事实。《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非事实也,然明、清间乡曲之人一登科第,便成为社会上特别阶级,此却为一事实。”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清小说
A.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B.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C.真实地反映了社会风貌D.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10 . 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
出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西游记》小说(明)
形象特点“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2020-10-15更新 | 361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