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4 道试题
1 . 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的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时称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A.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
2 .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2023-10-01更新 | 727次组卷 | 4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唐懿宗时期,皇帝要求其乳母楚国夫人婿任夏州刺史,被给事中李汤封还诏书,然而却被懿宗以“朕少失所亲,若非楚国夫人鞠养,则无朕此身”的理由要求李汤奉诏。这表明,唐懿宗时期(     
A.政制存在一定缺陷B.母族关系受到重视
C.官员任用强调情分D.中枢机构遭到破坏
4 . 隋唐时期,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下发。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工作效率B.有效制约了皇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取消了三省分工
5 . 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     
A.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6 . 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     
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职的史官著作官开始于曹魏,但是专门修史的机构开始于西晋时期。曹魏史官制度主要的责任是著作郎制,担任修史的职责和掌管宫中的起居。晋传承了魏的制度,设立了著作郎,还设定了专门的著作机构。在当时,著作官被称为“清职”。作为“清职”的史官,高门任职的超过一半的数量。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统治者大多都是借助史学来正视自己的地位,并给自己的朝代宣扬创业的功德,比较重视史书的撰写工作。

—摘编自刘瑞亭《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拥有非常完整的历史记录和传承。在先秦时期没有专职的史官,记录历史的主要是由部落祭祀进行兼职,记录的内容也非常混乱。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官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体制,内部结构明确,职能专一。史官的主要职责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在先秦时期,史官职能是由祭祀兼职的,历史只是其记录的一小部分;其次,史官还需要参与一部分天文、历法的编写,这种情况一直到汉唐时期才得到了缓解,史官的职能逐渐专注于对历史的研究和编纂。我国古代早期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个人进行编写和修订的,例如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等,而后国家修史逐渐代替了个人修史。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料收集,使历史修正更加完善,对推动我国历史记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 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 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 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   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道”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 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 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   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   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9 . 公元188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这一职务。州牧不仅掌管监察,还集各州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如并州牧董卓、荆州牧刘表等。由此可知,这一改制(     
A.助推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B.增强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C.旨在消除中央和地方矛盾D.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0 . 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     
A.行政效率提高B.丞相地位上升C.君主专制强化D.权力制衡加强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