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王国地位等同于郡。西汉把秦郡划小,譬如把秦内史郡分成三部分。汉文帝又用众建诸侯的手段把齐国一分为七。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度增加。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隋文帝时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唐承隋设两级政区,唐玄宗时分天下为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方镇合二为一,州县二级制以上新的行政区划道(方镇)就形成了。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郡级政区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概括秦汉至隋唐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2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简化示意图


材料二 在阶级社会里,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1)写出材料一中①②代表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并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设立的因素,并各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任选三个因素,归纳与说明对应。
2023-01-04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国君之姓地理位置
今山西
今河南北部
今山东南部
姜(国君:周功臣吕尚,死后谥号为太公,俗称姜太公)今山东北部
子(国君:商王帝乙之长庶子微子启)今河南南部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

——《荀子》

材料三   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五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和特点。
(2)材料三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在地方治理上采取了哪一措施?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措施的治理效果。
(4)据材料五,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2-12-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

材料二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虽然王朝更替,但是政治制度还是一朝一朝廷续下来。这种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在沿袭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阶段性,以及各项具体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进行的,这个核心就是皇权。秦统一全国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和强化,官僚政治制度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成为支配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种基本形式。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虽然不断经历改朝换代但只是更换皇帝而已。究其原因,实是顽固的人治观念在作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官吏的任免、铨选、考课、奖惩等逐渐制度化,其体系之完整,规范之详密,制度之完备,均居于同时期世界的前列。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嬗变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022-05-31更新 | 260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校际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柳宗元(773年—819年)《封建(分封)论》

材料二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1613年-1682年)《郡县论》

材料三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柳宗元和顾炎武对这种变化趋势的共识。
(2)据材料三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2021-12-16更新 | 306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2-02-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线索表

状况时期
主要表现
加强地方管辖调整中央机构
确立秦朝建立郡县制设三公九卿
巩固
完善
西汉创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西域都护府)设立__①__
确立__②__
建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设立__③__
设三衙
实行__④__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强化
地方设三司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台湾府设军机处

(1)依据表格提示信息,完善表格内容。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综合表格内容,归纳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两种主要途径。
(3)综合表格内容,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或特征。
2021-11-23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古时期,舆论形态表现为简单的民意。民意的传播方式既表现为庶民之间的意见交流,也表现为庶民与“首领”的政治互动。当时,“天子”处理公共事务或制定政令,时常征求庶民意见,如舜、禹治天下,“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相传尧舜时期出现了“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的舆论局面。为避免政令之失,尧、舜鼓励民众击鼓进言,评论时势,“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至奴隶社会,出现了一个具有自由民主性质的社会力量一国人一和专门从事舆论传播的职业人一舆人,出现了盛于一时的“国人之议”“国人之谤”和“舆人之诵”。周厉王肆意止谤导致的政变是国人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也是国人言论威力的重要体现。至春秋战国,国人地位日益凸显,凡国家大事,国人莫不.参与。

材料二   汉朝对社会舆论比较开放,积极地利用舆论为政治服务。以选官制度为例,当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征辟和察举,而民间清议是征辟、察举的依据。乡闾宗党通过对某人品德、性格、才能、识度的长期观察而得出评价性舆论,官方则凭借这些舆论的善恶褒贬来决定此人是否可以聘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执意兴兵伐吴,谏臣上疏阻止,称“臣恐舆人未畅圣旨”,文帝听从意见,就此罢兵。魏晋以后,官方愈发重视对社会舆论的操控,使之成为强化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可以说,随着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对社会舆论的操控就变成了对社会舆论的压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展龙《舆论史:中国历史场景中的公众意见与政治秩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尧舜时期尊重民意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舆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晋前后统治者对社会舆论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代以来舆论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