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西周至春秋时期,法律以刑名为篇目,将处以同一种刑罚的案例进行分类编排,参照施行。战国时期,法典编撰以罪名为篇目,将同一性质的犯罪辑于同一篇目中,同一性质不同程度的犯罪,则规定不同的处罚方式。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中华法系发展成熟B.成文法典开始出现
C.社会发生剧烈转型D.礼法结合成为主流
2022-03-30更新 | 367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武王灭商后,周人将商人的失国,归咎于商人德行的败坏而失掉天命,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在天命的监督和裁判之下,统治者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标准。这反映出周人
A.全面否定商朝成就B.深受封建迷信束缚
C.严格遵守宗法传统D.对德治思想的阐发
2022-03-11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游说列国,但均遭冷遇。这主要是因为(  )
A.儒学不适合争霸战争需要
B.百家争鸣导致儒法之争激烈
C.儒家思想未取得正统地位
D.《四书》《五经》成为经典
4 .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2022-02-25更新 | 529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尚书·康诰》(周成王)规定:“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告(过失犯罪)灾;适尔……时乃不可杀。”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采用严刑峻法B.社会混乱导致犯罪频发
C.律法具有慎罚原则D.儒家思想受到周王重视
2022-02-22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五,周细桂校注,57页,中华书局2011年

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西汉)桓宽《盐铁论·刑德第五十五》,王利器校注,567页,中华书局1992

材料二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32973298页,中华书局1982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说明《春秋》决狱的量刑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的评判标准并简要说明理由。
7 . 儒家经典《尚书。洪范》中,贤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国家最重要的八种政务,即"八政"。"八政"是∶一曰食,二曰货(财物),三曰祀(祭祀),四曰司空(管理人民),五曰司徒(掌管教化),六曰司寇(治理盗贼),七曰宾(朝觐),八曰师(军队)。"八政"说明西周
A.政治实践中具有人文意识B.神秘主义仍占据统治地位
C.国家重视对民众培养教化D.儒家观念对政治影响较大
2022-02-20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前演练三历史试题
8 . 西周刑法中有“同罪异罚”的原则;唐律有“八议”制度的规定,即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八种人物违法犯罪,司法机关不得按正常程序审判。古代刑法的这些规定
A.体现封建等级特权思想B.反映了人治色彩的浓厚
C.促进了宗法观念的完善D.简明宽平缓和社会矛盾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晚期以来,传统的天与天命观念饱受质疑,然而,天的崇高性并未遭到根本性打击。春秋社会,混乱的现实刺激人们思考天命是否在周的问题。春秋金文显示,诸侯们纷纷宣称膺受天命,传统天命观念至此发生重大变化。但同时,祭祀中的尊卑等级屡屡为时人所强调,天帝总是与人间权力最尊者相匹配。春秋社会,人们进一步总结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善之代不善,天命也”的观念,深刻阐明上天无亲疏之别,只辅助有德之人;天助善而祸不善,政必归善者的道理,将天命与德行的关系扣得更紧。春秋时人又常常引用西周天命无常之语以诚当下。凡此种种,皆是在周初“天命靡常”“敬天保民”的传统思想轨道中作进一步的论述,深化、升华了周初天授明德的政治理想。

——摘编自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天命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天命观的历史影响。
2022-02-13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励德双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战国时期法家改革浪潮的这些大国,已经变成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性质完全不同的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国家。在这些国家,“由于不再有贵族能够挑战君主的统治权威,所以君主获得绝对权力。封建制下的社会等级分层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权威的两分系统:在上的统治者和在下的臣民。”

——摘自辛万翔《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和国际关系》

材料二   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摘自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战国时期的“法家改革”,并从政治制度转型的角度概述这些改革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2022-02-0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