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一。在这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夷狄”所居住的边疆,而“蛮荒异域“边疆民族也流入中原地区。由此可见,清朝疆域的奠定(     
A.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B.是中原王朝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结果
C.源于汉族对边疆的长期开发D.取决于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周期演变
2 . 1638年,清朝设立理藩院,主要管理漠南蒙古事务,清朝入关后,成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举凡少数民族的封爵、会盟、宗教、刑法、土田、游牧、射猎、征发、纳贡等事项均由理藩院管理。此外,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理藩院的设立(     
A.加强了北部边疆的防御力量B.大大强化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C.极大削弱了内阁的决策权力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 . 根据日本学者的记载,1678年26艘赴日本进行贸易的清舶中台湾郑氏船有7艘,1681年进入长崎的清舶共9艘,没有一艘来自中国大陆。到了1685年赴日清舶则增至85艘,1688年达到了194艘。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A.清政府一直垄断着中日间的贸易B.台湾成为中日之间贸易的中转站
C.清初对朝贡贸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D.对外贸易发展得益于清朝疆域扩大
4 . 明朝正统以后,明朝对外政策更加消极保守,一改永乐年间对朝贡使团入贡期限不加节制的做法,限制朝贡使团入贡频率,多次申令海外诸国如占城、爪哇等国须遵守“三年一贡”的规定。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天朝上国的观念B.发展传统外贸政策
C.密切中国与世界联系D.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5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机构设置,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达到民族和谐和国家统一的目标。”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B.“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C.“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
D.“专管蒙古事务,尚可兼办回部。著将理藩院五司内派出一司,专办回部事务。”
6 . 清朝统一回疆后,回人的习惯法“回例”仍然是当地刑案司法中的主要法律依据。乾隆中期以来,清律和回例开始并存于回人命案的司法中,乾隆五十七年明确规定回人中的重案必须依据清律判决,回例只适用于一般刑案。同治时期,回例在回疆的刑案司法中最终被废除。这一变化表明清朝(     
A.推进制度趋同以巩固国家统一B.变革司法体系以维持羁縻统治
C.实行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D.消弭少数民族同中原文化差异
2023-10-07更新 | 570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菜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 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 (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2023-09-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诊断考(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朝建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辽太宗在位时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随着具备各项技艺的中原人户大量迁居辽境,辽朝诸种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胡峤记载辽上京:“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辽圣宗大中祥符元年,宋使路振至中京,辽圣宗衣汉服接见,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宋使苏辙见到燕京汉人“衣服渐变存语言”“左衽今已半”。

——摘编自刘璐、张宏利《辽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   清朝边疆治理采取“因俗治边”的政策,是在充分尊重、认可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以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与控制。入关之初,清统治者就对西北少数民族公开宣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并设立机构处理少数民族的日常事务。在西宁地区,清朝设立专门办事大臣,掌管青海、硕特、辉特等部的军政大权,同时节制西宁的文武官员。在新疆地区,废除伯克官职的世袭制度,而由清政府直接任免,并制定官员品级,颁发官级印记。通过各城的大臣对各地区民政事务进行监督,对伯克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据此决定伯克的升迁等。

——摘编自贾原《清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因俗治边政策研究》

材料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党的民族政策确立、调整和创新发展也始终围绕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心工作,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质。

——摘编自狄鸿旭《新中国民族政策“人民中心”特质的历史演进、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治边政策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09-0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2五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景帝时,华夏族不断遭受匈奴南下侵扰,由于国力上的劣势,华夏在处理民族关系理念上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与“夷狄”恪守华夷有别、守土安疆,凸显“夷夏”之大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夷观在部分知识精英的作品中发生改变,其中以西晋末年江统的《徙戎论》中的“华夷之辨”观最具代表性,但是当时的现实与江统的观念相去甚远,以匈奴、鲜卑为首的“五胡”都自认为是黄帝后裔。宋朝立国以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争夺政权,多个民族政权的并立使宋朝以正统自居并强调华夷有别的民族观。但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并未突出夷华之别,而是将夷夏在内的中国境内所有民族都纳入版图中,并且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促成了华夷一统的“天下共同体”局面。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后,不断有儒家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曾静等倡导反清复明,强调“夷夏之辨”的民族观;而清代统治者在思想上以“满汉一体”“天下一家”等与之抗衡,甚至公开辩论,从而在民族思想上取得主动和优势,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殊为不易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 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成为主流思想,并开始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多元建构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一体建构。1988年,费孝通提出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点,并逐渐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述。“一五”计划期间,156个大型重点建设项目中有40个在民族地区,8条新建铁路干线中有5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连。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实行税收、贷款利率、利差补贴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尽快富裕起来。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李资源、张俊《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华夷观念变迁的总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
2023-08-27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的50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的13个。这一调整旨在(     
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