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6 道试题
1 . 明初,赋税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称“本色”。到了正统九年(1444年),赋税采取大规模的“折色”,即“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人头税被彻底废除D.白银开始流入中国
2024-01-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一条鞭法”推行时,有官员认为“以江南之法行之河南……于是农民嚣然,丧其务本之心,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由此可知(     
A.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B.农民赋税负担不均
C.一条鞭法仅适用于江南D.改革未能因地制宜
2024-01-2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明朝的“丝绢分担纷争”。

材料一:万历年间,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在南直隶执行一条鞭法的是海瑞,他在应天巡抚任内推动甚力,徽州府属下六县,“均平”成为改革浪潮。所以,士绅声称,“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无由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臣情款,恳乞均平”,要求将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分摊六县而非偏派歙县。

——摘编自李义琼《晚明徽州府丝绢事件的财政史解读》

材料二:围绕丝绢应如何负担产生纷争。歙县据《大明会典》“直隶徽州府夏税”一项只载具体数额,并未注明由歙县独揽,主张人丁丝绢应由六县分摊;其余五县“耆民里老”等联名上呈,“祖宗成法不可变”,要求按照《黄册》所记由歙县单独负担,且将矛头直指户部和内阁。此后双方反复抗争,甚至引发“激变”……最终中央政府处理了丝绢事件,实际上并未加派六县,故名“共免两全之法”,随后刊刻了《条鞭赋役册》,永为定规。与此同时,对“激变”的主谋者进行逮捕和审判。

——据[日]夫马进《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等整理

材料三:《大明律》卷十八《刑律·劫囚》规定:“若官司差人追征钱粮,勾摄公事……聚众中途打夺者……因而伤人者绞。杀人及聚至十人为首者,斩。”刑部据此严惩激变的主谋者程任卿,他被拟判“监候处决”。但在审判过程中,程任卿“切查律例所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被指控为“聚众中途打夺者云云”的罪情,故不应强用该条文。他进一步提出生员为了保卫家国的理法,“为乡党而公言其是非”,“何有大罪?”最终,刑部改判。后程任卿又得以减刑充军,因军功被授予把总归乡。

——据[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歙县士绅要求“分摊六县”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纷争双方各自的主张及其依据的文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简述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
(3)律乃律文,例乃条例,统称律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明代最重要的律、例名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丝绢分担纷争”的最终处理。
4 . 下图是1928年大学院审定供初小学生使用的三民主义教育课本节选。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A.意在激发民族意识B.收回部分关税主权
C.宣布废除国内关税D.主张扩大贸易出口

5 . 清朝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仁政”。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是严重缺乏弹性的,只能配合着日趋保守的国家职能定位。这一观点(     

A.否认了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B.全面批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有助于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D.揭露了轻徭薄赋的虚伪本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代推行一条鞭法,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统一征收。“一条鞭法”实行折银征收,反映出当时(       
A.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B.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
C.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D.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为唐代前期政府与农民关系的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门阀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朝廷通过均田制直接控制农民人身
C.科举制更新了统治基础D.朝廷采用全新的手段直接控制农民
8 . 陆贽在《请两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中说:“今既总收极甚之数,定为两税矣;所定别献之类,复在数外矣;间缘军用不给,已尝加征矣;近属折纳钱价,则又多获矣;比于大历极甚数,殆交再益其倍焉”。据此可知,两税法(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加剧土地兼并现象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并未减轻农民负担
2024-01-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近代的赋税制度与财政转型

材料一   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地方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各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晚清政府试图实行“完税免厘”政策,但因其对财政管控的能力较弱,各省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对晚清政府出台的规定只是选择性地执行,未能裁撤厘金反而进一步造成了清末税制的征收混乱。央地财政分权政策使得地方获得了征税权,而财产的管理权归中央导致了运营权和税收权的分离,不合理的税制造成了难以协调的矛盾,严重阻碍晚清厘金的裁撤。至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之后,将厘金划为国家收入并开征统税以弥补地方裁厘的损失,在税制结构方面确立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的中央税收体系和以田赋为主的地方税收体系,才终于将厘金裁撤。

——摘编自阮钰《从厘金征收到裁厘改统:清末民初的央地关系演化与市场整合变迁》等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

时间/年农业税工商杂税官业收入其他收入税收总额/万两
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
1849328177.296922.84250
1885307139.8392350.97159.37709
1894315038.7358444.1139617.28130
1903346134.2662965.6160.210106
1909439616.71588860.415916.0444616.926321
1911496716.51601053.0472315.6449114.930191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制度创新与近代财政体制发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厘金制度的演变并说明相应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024-01-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以下选项对图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商品出口取得一定优势B.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
C.反映出英美在华势力的消长D.中国在关税自主上取得进展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