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由元昊亲自主持创制的西夏文字在形制和结构上都以汉字为依据;不久,大量儒家经书被翻译为西夏文;金灭北宋之后,儒学很快就在金代文化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这反映了(     
A.民族文化的多元特征B.儒家思想的地位稳固
C.华夏认同的深度发展D.民族政权的尖锐对立
2 . 春秋时期,“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周天子分封的、与周天子的利害大体一致的诸夏国家,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就是尊奉周天子为主,“攘爽”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蛮夷文化比周文化先进
C.诸侯国挑战中央集权D.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较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4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打破了先前诸侯割据的疆界,以禹的名义把战国时的天下分为九州,既包括中原地区,又涵盖了四夷之地。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有了统一族群观念B.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遭破坏
C.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势力衰微D.此书托禹名义而无研究价值
5 . 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青铜鼎、青铜簋、青铜篮等礼器,具有中原的特征。最新发现的青铜圆头方尊是一个四羊古尊,在殷墟里面也有类似的青铜器。这表明,三星堆文化(  )
A.和中原文化具有同样的内涵B.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C.与中原文化存在长距离交流D.青铜制造技术领先于全国
6 . 盘龙城商代文化遗址位于今湖北武汉。考古发现,该遗址的大型宫殿及城墙营造技术、青铜器铸造工艺以及陶器、玉器的制作风格等,均与当时黄河流域的商文化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这反映了(     
A.阶级阶层分化的出现B.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C.华夏认同理念的孕育D.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频繁
7 .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等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C.夷夏观念开始消失D.战国七雄已经形成
8 . 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据文献记载,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晋文公的母亲也是戎族人。此外,异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中也经常出现。这反映了此时(     
A.民族政策较为开放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礼乐制度走向瓦解D.文化认同开始形成
9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局面,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直接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诸侯争霸B.各国变法C.农业发达D.人口增多
2022-11-1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春秋初期,诸侯对待夷狄主要是武力征服;到了战国时期则主要以道德教化和怀柔政策为主,即“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变化反映了(     
A.兼并战争使诸侯改变对夷狄的策略B.夷狄军事力量强大难以抵御
C.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D.夷狄主动与中原汉民族交好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