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61 道试题
1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1965年美国通过新的移民法,取消以原国籍为依据的限额制,代之以劳动技能和所谓人道主义的考虑,亚洲与拉美的移民数量迅速增长,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族群结构,促进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这一现象在客观上增加了保守主义者们的忧虑,当今时代,美国无法关闭国门,这便妥求其在尊重少数族裔文化的前提下构建新的国家认同。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调整的背景、概括当时移民对美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社会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西班牙的冒险家们侵占土地和发现金银矿山后,王室就宣布都应归其所有。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发现金刚石矿后,就把它归为国王所有。葡萄牙人早已在西非捕捉和贩卖黑奴而臭名昭著,而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后,积极地扮演这种角色。印度人在谈到葡萄牙侵略者时说:“幸而葡萄牙人同狮虎一样少,否则他们会消灭整个人类。”葡萄牙从欧洲运来能大量生产的工业品高价卖给当地居民,然后强制用低价购买当地的贵重物品运回欧洲,从中获得数倍至数十倍的高额利润。西班牙则在本土和殖民地建立一整套机构,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还设立天主教会加强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奴役;他们建立大地产和种植园或开办矿山,强制印第安人和黑人耕种土地和开采矿石,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

——摘编自今日头条《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统治政策及其殖民掠夺》

材料二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英国把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送到英国受教育,再送回印度服务,这些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基本上都醒悟了,要求参政议政。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表明印度反英斗争进入新高潮,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埃及青年军官阿拉比领导军民保卫亚历山大港、开罗,后遭失败。18811893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杀英殖民头子戈登,起义失败后苏丹沦为英殖民地。20世纪初,章太炎联合亚洲部分国家,成立“亚洲和亲会”,其中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摘编自王庆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反殖民斗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5 .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国际视野、世界使命和大党担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我们的党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提出了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后来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命令红军改编为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作战,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这些爱国主义的行动,都是正当的,都正是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二   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相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1956年)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观不仅从宏观层面深刻体认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更努力探索一套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理念。不同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在地缘空间维度上建立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胸怀天下观突破了局限于国家自身利益的狭隘国际观。

——摘编自牛牧晨《胸怀天下观对西方空间理论的三重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主义”的内涵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观呈现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观”的意义。
2024-04-16更新 | 300次组卷 | 8卷引用:押第19题 中国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高等专科学校与职业学院两种类型的院校。1919年后德国颁布一系列诸如《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职业学校总协定》的法律法规,立法体系完备详细。“双元制”为学生提供很多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在生产实践的一线平台学习,既能及时消化课堂知识,又能快速发现和掌握新的学问。2003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中企业投入103亿欧元,国家投入56亿欧元,企业占72%。

——摘编自吴建国《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法治化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化,没有广覆盖,配套性地方法律法规少。虽然国家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以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为主,知识与现实工作联系不紧密。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投入的比例,几乎都在11%~13%之间徘徊,远低于国际上25%的比例标准。当前我国财政性经费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摘编自孙希《中外高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比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自公元前2世纪被汉武帝开辟以来,历经各个朝代的发展与变迁,这中间有唐朝在联系西亚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后,中国对外贸易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遂使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越过印度洋,延伸到波斯湾和阿拉伯沿岸,为宋元时期的大量阿拉伯商人来广州、泉州经商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以及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原先向西到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等地转向东至日本,或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美洲大陆,然后再经阿卡普尔科和塞维利亚把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运往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葡萄牙殖民者和荷兰东印度公司除了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贩运到日本赢利外,也利用其返程船只将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运往欧洲各地销售,遂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摘编自李金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材料二   当前(2018年),中国已同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100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优势互补,我国仍将致力于对接促进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产业规划的相互融通,进一步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活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国家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600亿美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欠发达地区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经济增长利益。“一带一路”力求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主张“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摘编自蔡春林、陈雨《“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10月到1958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2024-04-08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押第19题 中国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官方和民间都要进行祭天、拜祖、祭孔等重大活动,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都非常清楚,祭天、拜祖、敬奉鬼神说到底都是为了教化百姓。从周公旦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这种清醒的实用理性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每个人只要从我的内心做起,从我们的日常事情和现实生活做起,就可以由平凡之事入手来成就伟大功业。因此,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无非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国人既然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这就使得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

——摘编自赵林《西学三书》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对中国古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力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文献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及其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成为引领欧洲一代风流的思想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思想家。18世纪,经传教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传统文化,使欧洲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与当地流行的理性主义自然神论相类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坚定了他们的观念和斗志,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摘编自王立《中华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东学西传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民族主义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忠于割据之主是一人之义;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时之义;维护民族利益则是古今通义。若一时之义与古今通义相冲突,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

——摘编自陈仁鹏《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蚕食传统文化的阵地。这种文化侵略行为,使向来有着文化优越感的封建士大夫们尤为反感。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们的心声,他用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的文化民族主义来口诛笔伐,以图匡正秩序尊卑。

——摘编自文瑶、潘新辉《王夫之民族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以便实现国家的动员与组织,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又应该是超越民族的、打开世界视野,从世界历史意义来理解中国……于是共产主义成为中国达致普世民族主义的必要精神介质,进一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

——摘编自施展《枢纽》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汉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普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