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4 道试题

1 . 从100多年前李鸿章提到中国的“现代化”,到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索

材料1:1896年9月3日,应邀访问美国的李鸿章答《纽约时报》记者问。

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材料2:1979年1月31日下午3时在布莱尔宾馆内,全美三大电视网及公众广播网各自派出记者,齐集一处,与来美访问的邓小平面对面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精彩答问式采访。按照安排,邓小平首先向美国人民发表简单讲话:

“我感谢美国三大电视网及公众广播网给我提供这个机会,使我能通过电视屏幕与广大的美国观众见面。我首先向伟大的美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现在,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这就为我们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敞开了美丽的前景。……我这次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前来访问贵国,肩负着三项使命:一、向美国人民传达中国人民的情意;二、了解美国人民,了解你们的生活,了解你们建设的经验,学习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三、与贵国的领导人,为发展两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问题,广泛地交换意见。

1.李鸿章提到的“欧美资本进入清国”大体发生在(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门户开放“政策推出后
2.李鸿章提到的“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在他访问后实现了吗?试举例说明。
3.请为邓小平讲话中“我们两国(中美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提供两则证据。
4.以下图片,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佳见证是(   

A.1971年4月首访中国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登上长城的合影       

B.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   

C. 1979年1月,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的阳台上挥手致意
5.请结合这两次访问时的境况及访问后的历史演变,谈谈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看法。
2024-01-15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一位儒学爱好者对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历史上的尊称有着深厚的兴趣,整理出孔子尊号变化表。

尊号时期说明
尼父春秋孔子逝世后,时任国君鲁哀公十分伤心,给孔子上谥号为“尼父”
褒成宣尼公西汉公元1年,王莽加爵“安汉公”,他高兴之余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裔则封为“褒成侯”
褒尊侯东汉公元92年,孔子的爵位被降了,从原来的“公”爵降到了“侯”
邹国公北周北周静帝时期,孔子又从虚职转实,于公元580年被追谥为“邹国公”,再次成为“公”
先师尼父581年杨坚以隋代周,北周灭亡。随着北周灭亡,孔子也从“邹国公”降为“先师尼父”
先师李渊于公元624年将孔子改谥为“先师”,去掉了“尼父”二字
先圣唐太宗上台后就废了周公“先圣”的称号,改尊孔子为“先圣”
隆道公(武)周武则天称帝后,于公元690年被封为“隆道公”
文宣王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是孔子第一次被封“王”
玄圣文宣王宋真宗于公元1008年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公元1012年,为避讳而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文宣帝西夏公元1146年,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仁宗李仁孝直接将孔子推到了“帝”的高位
大成至圣文宣王两宋时期孔子在中原王朝的封号一直都是“至圣文宣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又加了“大成”两个字
至圣先师嘉靖帝见将孔子的王号去除,改称“至圣先师”
大成至圣先师民国孔子最后一次变更谥号已经是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了,由国民政府为孔子上“大成至圣先师”的谥号

1.通过整理发现:明代以前孔子的尊号经历了“父”-“公”- “侯”-“王”-“帝”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少数民族政权北周、西夏都给予了孔子很高的“地位”,请结合史实简析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3.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倒毁孔家店”的口号,民国后孔子尊号重新回归“师”,孔子的地位为何会出现如此变化?
4.当代,我国在世界各地建“孔子学院”,同时提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请简要分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意义。
2024-01-15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从美国回来的小张同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餐在西方受欢迎,西餐也在中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于是选择了中、西餐各一个代表进行研究。请协助小张同学完成以下任务。

餐食炒杂碎披萨
照片

材料一     “杂碎”,成为了美国俚语里“中餐”的代名词,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1926年,一首爵士歌曲《杂碎圆号曲》曾经风靡一时。2001年,美国甚至推出了一部电影,片名就叫《杂碎》。

——《一部华人奋斗史——中餐在美国的百年变迁》

比萨(Pizza),又称为比萨饼、匹萨、批萨、披萨、意大利馅饼,是一种发源于意大利的食品。比萨饼的通常做法是用发酵的圆面饼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肉、蔬菜等其他配料,并由烤炉烤制而成。

——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美国,有记载的最早中餐馆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加州,这些餐馆是为了满足中国赴美单身劳工的需求出现的。这一时期,一道著名的菜肴应运而生,那就是“炒杂碎”。“炒杂碎”原是一道广东乡村菜肴,配料一般包括鸡胗、鸡肝,猪肚和豆芽等。由于美国饮食习惯中对内脏的禁忌,以肉取而代之,同时还加入了美国常见的蔬菜,如西芹、青椒和洋葱等。

——刘晓卉《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变革及其文化意义》

随罗马帝国从意大利扩张到整个欧洲,这种制作和吃法也传播开来……19世纪,披萨随意大利移民来到美国……。美国带给世界的是标准化生产的披萨,这种随必胜客、达美乐而风靡世界的标准化披萨,与那不勒斯的手工披萨确实有天壤之别。

——凯萝•赫史托斯基《批萨:吃的全球史》

材料三

炒杂碎,炒杂碎,满嘴的昏昏嗷嗷,满肚子的乱七八糟。如此的实实在在,如此的光辉四照,照亮了四方土地,照亮了波士顿,照亮了奥斯汀,照亮了维奇托,还有那可爱的圣路易。炒杂碎,炒杂碎,炒杂碎,炒杂碎,可爱的炒杂碎。

——1925年,美国著名歌手悉尼•贝谢创作的一首风靡一时的歌曲《我走了,谁将为你炒杂碎》歌词

“我们用了 6 年时间,一直在探索把披萨做成更多中国人更爱吃的样子。”到目前为止,上海某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推出了意式、中式、水果等 3 个系列共 22 种口味的披萨。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中式披萨。披萨不再是一个外来文化的符号,而是完美地融入了中国人的饮食日常。

——《意式披萨注入“中餐精髓”,产自金山的美味披萨你吃过吗?》(《上观新闻》2022 年 6 月 23 日)

1.按材料二的说法,意大利披萨拓展到整个欧洲的时间不会早于(单项选择题)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C.1453年
2.意大利披萨能覆盖番茄酱,能做出玉米火腿肠的款式,也得益于(单项选择题)
A.罗马帝国的扩张               B.全球航路的开辟            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标准化披萨”的出现归因于(单项选择题)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工业革命
4.披萨和炒杂碎向美国“进军”过程都“伴随”着19世纪劳工或移民抵达美国。为何美国在19世纪能接纳大量劳工或移民?(简答题)
5.必胜客、达美乐及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在中国的大面积流行,得益于(单项选择题)
A.抗美援朝                 B.   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6.外来餐食想要成为流行餐食,往往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单项选择题)
A. 文化交融               B.   文化冲突                 C. 文化交锋
7.以上两款中、西餐的传播为例,谈谈导致中、西餐食流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答题)
2024-01-15更新 | 2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文物A: 帕特农神庙石雕,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文物B:刻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的玄武岩石柱,现存放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文物C:中国金代磁州窑山水画瓷枕,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文物D:西魏大统十六年《菩萨处胎经》(传世最古老的写经,中国国宝级文物),唐代传入日本,现藏于日本京都知恩院
1.按时间顺序为各文物进行排序。
出现顺序1234
文物C
2.对研究文物故乡的政治经济制度而言,以上文物中,兼具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双重性质的有(双选题)(     
A.AB.BC.CD.D
3.文物C中的山水风俗画也可以映射两宋时期的(单选题)
A.重文轻武        B.   市民文化                    C. 妥协求和
4.文物D能否对“佛教唐代时已经经由中国传入日本”观点提供支持?(判断题式选择)(     
A.能          B.不能
5.根据文物D,结合所学, 简要说说中原文明对鲜卑族政权西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为何希腊总理一提及帕特农神庙石雕,英国首相会托故取消双方的会晤?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8日,希腊政府发言人表示,英国首相苏纳克在原定时间前几小时取消与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的会晤是“前所未有的”。

26日,正在英国访问的希腊总理曾表示,希望英方归还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

——摘编自《新京报》

7.你如何看待一些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他国国宝级文物的现象?
2024-01-15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4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名片独特的事物或杰出的人物,以其承传的文化,往往成为彰显历史的名片。阅读下列内容,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后人留下了恒久的记忆,成为世界文明的象征。

(1)请将下列图片内容与世界轮廓图中的大致位置相对应。(填写字母)

A.马丁路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辩论场景(绘画)

B.史诗著作

C.苏美尔人的战车(绘画)

D.珍妮纺纱机(绘画)

(2)丝绸和瓷器都曾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名片,其中瓷器在异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发生于(单选)(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儒家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古代儒家先贤们深邃的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3)下列儒家先贤思想按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单选)(       
① “致良知”       ②“为政以德”       ③“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①③②

近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名片。

(4)将下列人物与其贡献相匹配。(填写字母)
A.但丁       B.甘地       C .列宁       D .玻利瓦尔       E.孙中山

人物

贡献

①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作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和手段。

③领导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独立

④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⑤领导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基于上述历史名片所反映出的人类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特质,概括人类历史演进所呈现的重要特点。
6 . 两税法,下列材料一至三均源自教科书,材料四据李三谋《重新认识“一条鞭法”的征收问题》一文整理,阅读这些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颁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在于(     )(单选)
A.扩大收税对象,维系儒学正统B.扩大收税对象,提高官吏福利
C.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D.简化税收名目,恢复租调制度

材料二: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的观点有何异同?

材料三: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3)结合材料三所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历程,从计税标准和征税方式的角度,指出两税法之于其中的地位。

材料四:早在明弘治时的福建、江西及浙江、河北的一些地方都程度不等地将一部分丁徭摊入地亩里面征收。而山西地方,直到清乾隆元年为止,才改变了按户、丁征役之旧例。辽宁、台湾及广西部分地区,从明至清也同样一直是丁、地分征。之于康熙宣布“永不加赋”后,清朝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

(4)应如何看待两税法颁行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综合上述材料,解释你的观点。
2024-01-12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表中事,下表据1918年3月9日号英国发行的《伦敦新闻周报》整理。观察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每个大人1周份配给清单(部分)

项目英国德国奥匈帝国
面包无限制约1735克约964克
牛奶无限制约879毫升约340毫升
肉类约454克约198克约130克
马铃薯无限制约2722克约3175克
砂糖约227克约227克约71克
鸡蛋无限制0.25个无法购买
可可无限制无法购买无法购买
(1)根据时间信息指出此时英国与德、奥两国的关系当是(     )(单选)
A.牢固盟友B.殊死敌手C.相互中立D.亦敌亦友
(2)作为一份英国的新闻周报,此时刊发这一“清单”之目的当是(     )(单选)
A.呼吁国民厉行节俭B.彰显本国军事装备之先进
C.倡导关注营养均衡D.宣示战争对国民影响甚微
(3)英国的配给制度是在战争开始3年后才迟迟推行起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则是在开战后就迅速地实行配给制度。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指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根据表中信息归纳此时英国与德、奥两国食物供应对比状况,并指出媒体做出如此报道,是否有出于宣传目的而“造假”的可能?解释你判断的理由。
2024-01-12更新 | 51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画中人

材料一: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

(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
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     )
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
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孑身赴粤投身革命(     )

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

(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     )(三选)
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
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

材料三: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

(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结合所学,指出国联“靠不住”的表现及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的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
2024-01-12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欧洲史,阅读以下6卷本历史丛书《现代欧洲史》的简介,回答问题。

(1)丛书首卷将1460年作为“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时间,并开宗明义地强调印刷术在1460—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根据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可推测该卷作者高度关注(     )(单选)
A.技术、观念与社会变革间的关联B.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
C.革命理论对革命斗争的指导作用D.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2)丛书第三卷称18世纪的欧洲是“最有活力的地区”,根据逻辑推断,相关分册的内容应当(     )(双选)
A.将当时欧洲社会状况与其他地区相较B.说明此间欧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
C.指出“活力”的判断标准和相关依据D.论证宗教改革主张与经院哲学的区别

(3)若丛书第四卷中的“双元革命”存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元”又有“根源”之意。据此,“双元革命”应指(     )(双选)
A.全球探险活动B.文艺复兴运动C.资产阶级革命D.两次工业革命

(4)若丛书第五卷的简介意欲揭示“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的相互关系,如何利用史实对这种“关系”做出说明?
(5)丛书内容下迄21世纪初,就第六卷标题看,作者认为1890年至今,“欧洲时代”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了“终结”。你认同这一结论吗?或你另有观点?解释你的回答。
2024-01-12更新 | 66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金鸡纳树中的历史
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在青蒿素被发现和应用以前,奎宁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它是从金鸡纳树皮分离出的生物碱。金鸡纳树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包括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国),某同学对其历史展开研究。

材料一   近代金鸡纳树及奎宁全球流动的时间表。

——整理自靳技科《从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看资本主义全球扩展》

材料二   由于欧洲市场对奎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荷等欧洲国家开始有组织地收集和运输金鸡纳植物种子,从南美洲森林移到各殖民地植物园。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印度西南部先后进行种植试验。19世纪末,南亚、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发展迅猛:1873年缅甸的种植超过2万株;1884年锡兰(今斯里兰卡)树皮产量几乎是印度和爪哇的两倍;荷属东印度的爪哇西部山区就有100多个种植园……

——整理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在西非海岸,欧洲军队死亡率为士兵48.3%,军官20.9%。到19世纪末,由于奎宁的大量使用,这一比例已降为7.6%5.3%

——[美]菲利普·科廷《白人的坟墓:想象与现实》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单就秘鲁而言,每年就有2.5万棵金鸡纳树被毁……1866年,锡兰就清理了10万英亩的森林,1862-1929年爪哇被砍伐的森林面积高达20万英亩。森林砍伐造成土壤流失加剧,为提高土壤肥力,欧洲进口大量化学肥料,这又造成土壤板结。

——[英]克莱门茨·马卡姆《秘鲁树皮:印度金鸡纳种植记录(1860-1880)》

(1)青蒿素是由屠呦呦团队受到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后提取分离而来,以下属于中医药典籍的有(     )(双选)
A.《伤寒杂病论》B.《心血运动论》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2)下列属于同金鸡纳树一样由美洲走向世界的物种有(     )(双选)
A.甜高粱B.马铃薯C.咖啡D.辣椒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金鸡纳树全球流动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一、二,在地图中用“”标注出19世纪末金鸡纳树分布的至少两处区域。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
2024-01-12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