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是(     
A.《诗》《书》《礼》《论语》《春秋》
B.《春秋》《大学》《中庸》《论语》
C.《易》《中庸》《论语》《孟子》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023-08-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晚清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写道:“德川氏废,王政始复古,伟矣哉!中兴之功也。而近来西学大行,乃有倡美利坚合众国民权自由之说者。”黄遵宪强调的是,日本(     
A.进行资产阶级改革B.仿效西方制定宪法
C.面临严重民族危机D.开展对外侵略扩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之,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务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竞争-机遇-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在吴郡(今苏州),“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向来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的文化,逐渐下移到社会各阶层,“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语言”,以至于“家能著书,人知挟册”。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岁能言诗”“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

北宋中后期,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南宋时,东南地区出现了“两派”“三家”鼎足而立的学术网络。各学派不仅创办书院,培养生徒,而且在学术上相互辩难,求同存异,使东南地区学术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名副其实地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宋代位居宰相之职者有134人,其中浙江24人,居全国首位,福建18人,居全国第三位,江西16人,江苏6人,东南籍贯的宰相几乎占总数一半。《宋史》“列传”和“循吏传”所记载的官员共1525人,东南籍贯者有542人,占总数1/3以上。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期东南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东南地区文化发达的影响。
2023-06-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6月双新大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哥白尼和伽利略因为宣扬违背教会思想的“太阳中心说”,长期受到监禁和迫害。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材料三 西欧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解释西欧封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教廷所处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城市状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
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某诗人的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该诗人是(     
A.但丁B.薄伽丘C.莎士比亚D.彼特拉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胡姬诗是指描写胡人酒店中卖酒女子的诗,唐代诗人李白有很多描写胡姬的诗,如《少年行》“落花踏进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除李白外,《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共找出胡姬诗15首。透过胡姬诗可以看出唐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B.新体诗歌的高峰
C.对外交往的活跃D.民族交融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汉南阳郡守召信臣劝民农桑,为政勤勉;东汉杜诗担任该郡功曹时,事事替百姓做主,全郡百姓粮食丰足。百姓称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重农抑商百姓富足B.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史学研究繁荣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