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43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一篇报道称:“这一切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公众的安全以及大不列颠的荣誉……两个世纪以来,我们低声下气、忍受侮辱,直到我们认为自身已足以与其抗衡……一雪前耻,让他们为其自大付出代价。在外交上,我们已经证明了我们是正义的……”这一报道旨在(     
A.推卸英国挑起战争的责任B.揭露英国侵华蓄谋已久
C.阐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D.谴责清政府的愚昧腐朽
2 . 1874年8月,明治政府建立了东京女子师范学校,该校在建校时拟招100名学生,后参加入学考试的有193名,74名经考试合格,但坚持到最后毕业的只有15名。地方上的情况更为糟糕,1875年石川县女子师范学校建校时,计划招收80名学生,但参加考试的只有7名,坚持到毕业的只有2人。据此推断(     
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升B.社会观念转变艰难
C.近代教育体系已经完备D.文明开化成果显著
3 . 维也纳会议秘书长腓特烈·根茨在1816年写道:“这次会议所带来的不过是军事力量事先已办好了的复辟,以及列强之间的协定……会议既没有作出任何一项多少具有崇高性质的决定,也没有采取任何一种有关社会秩序和福利方面的重大措施,来补偿人类遭受长期痛苦的部分损失,或者使人类对未来安心。”由此可知(     
A.主要任务是恢复封建王室的统治B.具有大国协调争夺利益的反动性
C.开创以会议谈判解决争端的先例D.预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到来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时间著作主张
梁启超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变法通议》“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欲强国,必由女学”
孙中山1912《复女界共和协济会书》“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
陈独秀1921《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妇女的痛苦,十件总有九件经济问题,而社会主义不止解决妇女的问题,且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
吴似鸿1937《北上劳军日记》“我们妇孺为全国人民过半以上,能力薄弱,但爱国之心不后于人……我们希望和平,和平,第三个还是和平!所以我们希望长官以及兵士们不再打自己人,在这期间我们要打倒汉奸卖国贼”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的整体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1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灾异思想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谴灾异说”,将国家发生的各种异常自然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统治者“失道”“失德”。南宋时朱熹也大力提倡禳弭救灾的思想。“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论”的儒家理念使封建君臣在灾荒时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为救灾尽心尽力。同时,儒家也支持进行求神禳灾等祭祀活动,虽然这种活动并不能,也不会真正起到禳灾作用,但它一方面向全社会表明国家对灾害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对民众的关心,并为那些无望的灾民提供了一线战胜灾害的希望。

——摘编自王红霞《中国古代的灾荒与儒家的生命力——以儒家荒政思想为视角的考察》

材料二   从乡村底层走上权力巅峰的明太祖,对荒政破败与王朝衰亡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体会,洪武元年(1368年)他就曾明确告诫臣下:“恤其老……恤其幼……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在频繁实施赈恤的过程中,明初荒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一,将救荒的行政权力统一集中到户部,使户部担负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的职责。其二,明确了“不拘时限”的报灾之法,“勘灾既实,尽与蠲免”的蠲免之法,“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与”的赈济标准和“务使饥民切沾其利”的赈济原则。其三,构筑了“遣御史巡行以广耳目”的监察网络和耆民报灾制度,制定了严厉的灾荒行政奖惩政策,有效遏制了官员在荒政中的懈怠和责任推卸等行为。

——摘编自杨乙丹、卢勇《明代灾荒赈贷制度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灾异思想给古代赈灾工作带来的影响。从灾异思想中指出儒家思想具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太祖赈灾的根本目的及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
2023-12-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6 . 唐初,御史弹奏并不需要经过其他任何外部机关即可独立完成。但到唐中宗、玄宗时期逐渐形成“进状”制度,即御史在弹劾官员前先将奏本呈送中书门下听候其审批,若中书门下批示同意,御史便可以在朝会上公开上奏弹劾,否则就不能弹劾。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三省制度完善B.保证了行政决策的科学
C.限制了监察御史权力D.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2023-12-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7 . 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23-24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A.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B.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023-12-11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也风靡开来。这些活动(     
A.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B.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设立市舶司,宋高宗反复强调“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特别是“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宋代南海贸易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形成了互补性市场关系。《梦粱录》记载,徐兢使团出使高丽雇用的“客舟”就“可载二千斛粟”,而座船“‘神舟’三倍于客舟”。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材料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商业因其复杂性而被鄙夷。永乐帝虽派出郑和下西洋,深受儒家“战胜于朝廷”思想的影响,更多是为了“宣扬国威”。加之以海盗活动的增多,海禁政策也就提上日程。明代是一个内敛、封闭的朝代,也是一个政府职能缩减至最小的朝代,自给自足完成后,就放弃了宋元的海外贸易传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正是简化管理的体现。明代海禁造成了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多亏当地士绅的支持和提供资金,沿海区域航海者才能维持着已经非法的海外经营。

——摘编自赵雅丹《明清两朝中国海洋意识与实践的研究:以海权论为视角》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明代海洋贸易出现差异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