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上呈了《突厥削弱记》指出,突厥(奥斯曼帝国)自明叶后势压全欧,然而三百年后,“欧人新世勃兴”,英、法、俄、德、意、奥“分割其要壤……内干预其政”,以致“国民愁怨咨嗟……革命四伏,人人思易朝逐君”。康有为这一举措意在(       
A.介绍世界形势B.践行托古改制C.抨击列强侵略D.宣扬变法图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的原因。
3 .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     
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4 . 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中最大的怡和行经营者伍秉鉴拥有资产超过2600万两白银,约为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怡和行巨额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等现代金融项目,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据此可知,当时(     
A.私商可以进行大规模外贸B.中国掌握对外贸易主动权
C.民间仍有了解世界的渠道D.地方经济势力与外部勾结
5 . 1950–1974年,英国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从15%左右增长到25%,雇工承担的社会保障费比例从35%降为15%。这一现象(     
A.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B.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助长了工人的懒惰行为D.减轻了工人的个人纳税负担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统一蒙古草原向外扩展,蒙古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变化。儒士郝经提出“用变夷”理论,忽必烈接受了这一理论,而前代统治者中多见的“华夷有别”与“内华夏、外夷狄”等偏见,在元朝统治者的头脑中则十分淡漠。元人虞集说:“世祖皇帝之集大统也,实先自远外始,故亲服云南而郡县之,镇之以亲王,使重臣治其事”,并对云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情形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继承汉唐以来的羁縻之策并加以完善,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实行土官制度。元朝统治者对云南地区进行了积极的经营与开发,使云南步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清朝统治者自身亦为少数民族,认为“边疆”与“夷狄”在概念上不能等同,反对“内华夏外夷狄”的说法,认为内地与边疆各族人民“无分内外”“皆朕赤子”。主宰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核心仍是“守中治边”“守在四夷”,因此清朝也继承了明朝以来重视边疆地区治理与稳定的传统。在“三藩”已成为国家重大隐患的情况下,不少廷臣仍以担心滇、黔苗造反必驻重兵弹压为由反对撤藩。由此可见,包括云南地区在内的西南边疆的稳定在清朝统治集团心目中的重要性。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分而治之”,实行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陶亚敏程方《元朝、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与清朝治理边疆民族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与清朝治边的共同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35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不顾本国人利益,置伦敦等城市的特许状于一旁,让所有“友好国家”的商人都能以批发和零售形式自由出售商品,大量的汉萨商人、尼德兰商人来到英国开展贸易。这反映出英国(     
A.君主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对抗城市B.市民阶层对外来商人持宽容态度
C.国王为发展工商业而优待外来者D.自由贸易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
8 . 如表是抗日战争时期部分群体货币收入的购买力指数数据(以1937年为100)。据此可知,抗日战争时期(     

教授士兵公务员(重庆)产业工人农村工人(四川)
1937100100100100100
1938959177124111
193964644995122
19402529217663
19411522167882
19421210111575
1943146106958
194411

41
194512



A.农民受战争影响较小B.民族工商业濒临破产
C.国统区物资供应紧张D.国民党统治严重削弱
9 . 1880年,武昌知府李有芬改革保甲制度,把保甲的权力交付给绅士掌握,只把保甲的最低两级(牌和甲)留给平民担任,在此之上的“保”由士绅领导,并设立总揽全乡保甲系统的监管总绅。据此可知,晚清士绅(     
A.成为维护满清政权的主要力量B.主要职责从赋役征收变为维持治安
C.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控制的主体D.地位的上升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强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高度重视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的继承和创新。《商君书·壹言》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中国古代经历了不同社会形态,也经历了很多次改朝换代,但在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上大都能够做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贵族等级分封制为代表的先秦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在春秋战国以后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为代表的大一统国家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应时而生;源自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还在创新发展,不断显示出继承性和创新性有机统一的特点。

——摘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请围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的继承与创新”,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