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40 道试题
1 . 西周铜器最简单的铭文中,通常只刻画有作器者的名、其祖先之名,或者只有一族徽(如图1)。较长的铭文中,作器者常记载自己或祖先的功绩,以及因此受赏的荣耀,铭文经常以“子子孙孙永宝用”结尾(如图2)。据此可知,西周贵族(     

A.铸器的目的在于保持家族地位B.通过铜器铭文来传承家族记忆
C.利用铜器强化与周天子的联系D.致力于维护周文化的独特地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而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3 . 李釜源在《地图综要》中记载:“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其土地广阔,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材料反映出(     
A.明清经济中心的分化B.楚国农业发达物产富饶
C.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D.江南粮仓地位十分稳固
2024-02-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南粤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据《史记》记载:秦时曾开凿第一条从四川通往西南夷的简易官道。至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上举措(     
A.便利了张骞出使西域B.扩大了与东南亚的贸易规模
C.推动了西南丝路建设D.建立了该地区完整驿道系统
2024-05-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
5 . 周厉王时有两件铜器,一个是鬲攸从鼎,另一个是鬲从盨。前者叙述鬲攸从分田地给攸卫牧,而攸卫牧没给报酬,遂成讼事;后者叙述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结果都顺利成交。这一记载说明(     
A.诸侯权威遭到挑战B.分封体制瓦解C.社会秩序动荡不安D.井田制度松动
2024-03-16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6 . 据出版于1938年的《高中本国史》记载:“民众对外的反感,因愤激而加深,遂致发生感情的冒昧的排外举动,列强……乘太平天国捻回诸乱事继续抗清之际,以武力肆行侵略,而掠取多量的权利。”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B.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记载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法律实行轻罪重罚
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4-02-22更新 | 190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载帝王言行的档册,由帝王的近侍臣工负责记录,名义上连皇帝本人都不得索阅。康熙曾要求起居注官给自己保留一点私人空间。后直接将起居注衙门裁去。这表明当时(     
A.君权受到有效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
C.君主重视治史传统D.中枢机构异化
2024-02-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遂公盨(图)为西周中期器物,内有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方设征”,与《诗经》中的记载一致,遂公成为了研究大禹治水的重要例证。这表明(     
A.实物史料能反映历史全貌B.口传史料能确证历史真实
C.文献史料比实物史料的可信度更高D.史学研究应有多重史料的相互印证
2024-02-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时,查找了以下三则文献史料。这可用来研究(     
记载出处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周易》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周书·无逸》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哀公问》
A.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生活B.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D.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