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贺龙任国家体委主任14年,新中国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在各运动队组建后,贺龙借鉴军队管理方法,要求思想、技术、作风三过硬,努力把其培养成国际一流队伍。他激励大家:“你们是新中国第一代运动员,要为革命搞体育;为党和祖国荣誉打球。”为此,他参照解放军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在运动队建立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训练上,贺龙要求运动员勤学苦练,主张训练要大幅度超出比赛难度,提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和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的“三不怕”口号。他去运动员宿舍,总要看其枕边放什么书,要求把运动员培养成有修养、有知识的全面发展人才。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是短暂的,运动员退役以后,特别是伤病运动员,在他关怀下都得到妥善安置。

——摘编自《新中国的体育之父一贺龙》


(1)根据材料,概括贺龙对新中国体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体育事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民初以来,许多知识分子通过“中华民族”话语和历史书写,推动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其中,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民族吏编撰思想及其转变尤为典型。作为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顾颉刚最初只想“毕生研究与世无关的学问”,打破“民族出子一元”否定黄帝的历史真实性、寻求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系统与分合。但在九一八事变后,顾颉刚在西北,西南考察游历,感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和分裂活动,他逐渐转向救亡图存事业和民族边疆等现实问题研究,促使他反思民族问题上疑古立场的偏差,主张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民族边疆问题,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亮一体和大一统观念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以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结合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并强调利用这些传统思想资源和“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编撰中国通史和民族史,为中国民族史编撰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奂平清《顾颉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颉刚民族史编撰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颉刚民族史编撰思想变化的原因。
2021-12-2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2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
3 . 中华法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以农业立国、统一多民族的固有国情决定和制约着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传统。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材料二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捂而流于具文。他还亲自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修律为例,指出近代法律转型与传统法律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法律转型发展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璁大力支持嘉靖皇帝“继统不继嗣”,嘉靖七年(1528年)提拔他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张璁入阁机要间推行改革:调整内阁翰林,开创了“科道官员互相弹劾”的规定,每年令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管,对地方官考核上报吏部查实。为了整治宦官干政,在全国清查贪污舞弊,同时大规模裁员,罢黜镇守太监之职。坚决清理庄田,查勘京畿勋戚庄田528处,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在二些地区推行“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的“一条编”的赋役制度。倡行“三途并用”,强调用官不只是进士还有举人和贡生也要提拔使用,推行“内官外放”把京官调到地方锻炼。张璁是“嘉隆万大改革”的总设计师,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是对张璁变法的延续和深化。

——摘编自百度百科《张璁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张璁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璁变法的影响。
5 . 女子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派认为要救亡图存“非遍开女学以警醒之不可”。1897年经元善、梁启超等有志之士酝酿筹办女子学堂。1898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学堂一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初有学生二十余人,系815岁女生:10月末增设分校,次年初,两校学生增至七十余人。课程以《女孝经》、女红等为主,兼习英文、算术、地理、图画等。教学上“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志、艺术、性礼之书”由浅入深。对学生管理遵循“男女授受不亲”原则,以“培养贤妻良母为主”兼顾“使妇人各得其自由之权”的办学方针被后来女学堂普遍采用。戊戌变法失败致使经费陷入困境,加之当地地痞流氓起哄围攻女学生,学堂于1900年宣布停办。经正女学创立是男女平等思想在教育上的初步反映,在其带动下,广东、苏州等地相继出现中国人自办女学堂,截至1903年女学堂已达14所。

——陈彦卿《清末女子教育发展研究(18401912)》

材料二   第三共和国时期女子中学教育体系开始建立。议员卡米耶塞力促女子教育《卡米耶塞法》在议会通过,教育部长茹尔费里大力支持女子教育改革。1881年第一所国立女子中学在巴黎建立,随后鲁昂、费奈隆等地相继建立女子中学。18851910年间招生人数从4377增加到29000。《关于课程教学周学时安排的决定》规定女子中学学制五年,12岁入学17岁毕业。课程包括道德、法语、地理、外国语、数学、物理、绘画、家政、生理学等课程。前3年为必修课程,第4和第5学年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女子中等教育最初仅为少数来自新教、犹太中产阶级、上流社会家庭中年轻女子服务,试图在世俗政权下强化民主共和信仰。随着女子中学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多女中学生来自政府职员、教师、小资产阶级、农民等社会阶层家庭。女子在接受中等教育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平等价值观以及发挥自我价值理念。

——陈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18701914)的女子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正女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相比,法国第三共和国前期女子教育的不同,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原因。
2022-03-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材料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4月发布的《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统计,美国是冷战结束后对外发动战争最频繁的国家。2001--2011年,每年约有1.4万至11万名平民死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2014--2016年,美国空袭伊拉克7258次,空袭叙利亚5828次,共导致约6000名平民死亡,并制造了生态灾难,致使伊拉克战后儿童出生缺陷率“惊人增加”。美国专家罗伯特·基欧汉所说:“强国总是寻求建立一种有利于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亚洲人口多,消费力强,资源丰富;中东位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接合地带,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亚洲和中东自然成为美国频繁发动战争的主要战场。

——摘编自袁源《上战后美国发动的十三场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频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美国频繁发动对主权国家侵略战争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周秦之变”,实际上就是秦国运用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创造了秦帝国和“秦制(秦朝制度)”,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诸侯国)本位到大共同体(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

——摘编自谌旭彬《秦制两千年》


根据材料概括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概括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逻辑层次清楚)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新一轮鼠疫和饥荒。当局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但在各地成立常设专门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英国通过地方精英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社会。当伦敦大瘟疫消息传到西南边陲小镇泰特伯里时,当地立即召开居民大会,制定防疫条例和法规,禁止任何外来人口和货物进入。由于基层防控有力,鼠疫被限制在伦敦和其他少数城市,很少蔓延到广大乡村。

——摘编自向荣《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与意大利和英国的社会应对》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灾害频发,为进行有效的救灾工作,历代政府建立了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以掌握各地粮价及收集全国的气候信息,以预测和核实从各地收集到的粮价信息。

清朝政府改进了前代的信息收集系统,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清朝的粮价和雨泽奏报有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各地奏报不及时或者奏报不实的官员,皇帝经常进行追查,有的被严加惩处,但没有专设机构或人员执行经常的查核工作,他不相信这样的机构,而是让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送上来,由皇帝自己来判断。

——摘编自李伯重《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应对灾情与英国相比的不同之处及共同价值。
2022-05-08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美国银行业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各州相继颁布自由银行法,任何人只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和最低资本要求,即可获得银行注册申请。到60年代,全国约有1600家州立银行,共发行货币7000多种。由于资本不足、经营管理不善,银行倒闭频繁,引起经济剧烈震荡。人们关于统一货币流通和金融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1861年,财政部长蔡斯提出了建立国民银行制度的议案。经反复讨论,国会于1864年通过了《国民银行法》。根据该法,符合联邦政府规定要求的,才能申领国民银行执照,同时必须遵从许多严格的规定,如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等。到1890年,国民银行与州银行均增加到2000多家。此外,当时还有2500多家其他金融机构,它们和州银行一样,经常发生倒闭,引起金融风潮。

——摘编自臧慧萍《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清初,各种摊派、私征、预征、加征迭兴,“数省皆困”“十室九空”。康熙年间,颁布《招民填川诏》,社会经济复苏,“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乾隆初年“大市大镇,商旅辏集,行业专家,祖孙居处,大者千计,小者百十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参赞大臣绰克托在描述乌鲁木齐的情景时说:“民人等移居以来,伐木采煤,养育鸡豚,竟成村落,与内地无异。”

——摘编自陈锋《清代的移民与社会经济》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富余达1亿以上。苏南地区开创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随后,“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异地转移”、“异地流动”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1984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90年,户籍制度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上海、广州等城市也自主出台了“蓝印户口”、“居住证”制度等新政策;一些省区开始考虑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改革。

——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至两宋区域人口迁移的趋势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移对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2-05-08更新 | 29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