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82 道试题
1 . 下表反映的是不同历史阶段,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在美国移民人口中所占比例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历史阶段欧洲亚洲拉美
1901—1920年85%4%4%
1961—1970年33%13%39%
1981—1990年10%38%47%
A.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显著特征
B.美国的移民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变化显著
C.美国社会解决了不同民族间文化认同的问题
D.亚洲移民人数是美国新移民人口中的大多数
2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远赴欧洲参战的印度士兵在家信中写道:“我观察欧洲,不禁为印度深感悲哀。在欧洲,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受过教育。男人打仗,女人工作⋯⋯你应该让女孩也像男孩那样接受教育。”这可说明,一战(       
A.改变了欧洲的教育状况B.激发了印度人求知热情
C.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D.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材料三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走向世界的意义。
2024-05-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恩格斯曾指出:“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这一论断意在强调,拜占庭文化(     
A.打下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底色B.迎合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诉求
C.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互鉴D.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A.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B.工业革命后两大对立阶级产生
C.国际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联合D.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图是近代某一时期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图。由该图可知(     

A.西葡加速资本原始积累B.中国主导世界白银流向
C.人类全球联系初步建立D.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在19世纪末以前,王韬、郑观应、郭嵩焘等西洋通频频引用《周易》中心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860至1895年间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时提出的“自强”一词,也源于这部经典。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固守本土文化的优越感B.经世致用发掘传统文化
C.依托中体减少变革阻力D.尊孔复古捍卫儒家正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为七国集团和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在全球GDP中的占比(%)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比 重

年份

2010

2015

2020

2022

七国集团

50.47

47.13

44.36

43.10

金砖五国

19.87

21.53

24.59

25.55

(注:七国集团:由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组成的联合组织;金砖五国: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五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合作组织。)
A.西方国家经济霸权的丧失B.世界各国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C.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D.国际经济格局变动趋势加强
2024-05-14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初统治者大力倡导臣民阅读《汉书》,将《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上升到政治意义的经典;与此同时,将《汉书》中最重要的主角汉高祖刘邦神圣化,使刘邦的地位仅居于三皇五帝和三王之后。这些做法旨在(     
A.规范史学编纂活动B.构建政府统治权威
C.重振理学正统地位D.提升臣民文化素质
2024-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这说明(     
晋国“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与之邻,狄之民实环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
秦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
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导致了大国崛起
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