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29 道试题
1 . 在美国宪法批准过程中,宪法的主要制定者麦迪逊在分析各州宪法时指出:“如果我们查看某些州邦的宪法,我们会发现,尽管这个原理使用的是强调的,有时甚至是绝对的字句,但是这几个权力部门却没有一个绝对分立的实例。”麦迪逊这一主张(       
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B.意在扩大各州邦的权力
C.表明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威D.反映出美国宪法的局限性
2 . 东周时期,各类民间音乐百花齐放,出现了具有商业性质的专业乐人和进行音乐消费的娱乐场所。据《苏秦列传》记载,“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宗法分封体制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的传承D.思想争鸣促进艺术创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容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据《史记》记载,秦朝“凡为吏,皆有吏书”。秦朝吏书主要包括:官吏在平时工作中所记录下来的公文;向上级汇报工作所写下的报告;有关国家大事和社会现象的记录。这些均被当作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秦朝(     
A.官吏职业素养较高B.官员施政有章可循
C.文书制度尊君抑臣D.吏治管理比较严密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为汉初农民家庭的赋税负担状况表。这(     
家庭粮食总收入(石)赋税负担(石)赋税支出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
田亩税人头税更赋总计
1003—4<4<6约1313%
A.体现了“与民休息”的政策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彰显了“汉承秦制”的成效D.推动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宋岳珂《桯史》卷二记载,一位富翁对想发财的穷书生说:“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穷书生请教五贼是什么,富翁说:“即世间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抛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
C.儒家传统义利观回归D.理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最终促使G8会议向“G8+5”会议演变。这一演变反映了(     
A.欧美外交影响力削弱B.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C.各国利益渐趋一体化D.新兴国家主动融入世界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据《汉口中西报》报道,1908年6至7月,全国各省纷纷请开国会,“而我湖北独无”,直至8月2日,湖北教育厅召开特别大会才终于有所行动。在这次大会上,推举留日学生卢弼起草国会请愿书、湖北教育总会会长吴星陔为赴京请愿代表、捐赠请愿旅费等提议均遭被推举者拒绝。这反映出当时的湖北(     
A.思想保守封闭B.社会经济落后C.封建统治稳固D.追求独立自治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印度时期被称为“瓦尔纳”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从中亚、西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向印度河中游一代涌入,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白种人为维护自身的高贵地位,加大对征服者的控制,对各种姓的权利进行严格的划分。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婆罗门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债券债务方面,各种姓在借贷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婚姻家庭方面严格限制不同种族进行通婚。古印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推行宗教典籍,不仅能够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摘编自吴颖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到11世纪时,学者扎克·得·维特里就欧洲社会的等级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这种等级的划分不仅是由各等级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且也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认为整个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级体系进行安排的,人中间因才智差异而形成等级,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总之,“等级是以社会划分为阶级作为前提的,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 西欧中世纪的等级制是封建主集团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的结果。

——摘编自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与中世纪西欧等级制度共同的优缺点。
10 . 唐太宗在位时期,鼓励寡妇再嫁,对生男丁的家庭予以适当奖励;将婚姻及人口增加的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考核指标,作为升降参考。这些举措意在(     
A.大兴文治以促进唐朝繁荣B.遏制东突厥南下进攻
C.否定传统儒学的贞节观念D.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