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7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深圳开始制订城市规划,1980年修订,1985年最终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综合性特区的目标,根据规划,深圳的产业结构突出“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经过10年时间,工业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外来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步启动,被称为现代城市之光的高层楼宇,一时居全国之冠。深圳走外向型工业化路线,利用外国资本发展特区工业,工业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深圳特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从1990年初开始,深圳又编制了1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在“十五”计划中,深圳进一步提出了“以港强市”、加速深圳特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新战略。

——摘编自方宁生等《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

材料二   底特律在鼎盛时期,全市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80%的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整个汽车业面临危机,汽车业三大巨头的销售量在2009年一年内减少了33%45%.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后,财政收入锐减,而此时公共支出却依然庞大另外,底特律是美国种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城市之一,19677月爆发的种族骚乱使底特律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市区人口锐减,许多工厂荒废人口和企业的迁出加剧了底特律税基的缩减,底特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底特律在2013财年总体的债务规模达到1825亿美元,财政收入总额仅为11亿美元,导致底特律政府无力偿还,最终破产。

——摘编自贾宇清等《底特律破产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2)据材料二,分析底特律城市破产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归纳深圳的腾飞与底特律的衰败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的相同启示。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发展概况
19491959新中国提出了以“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同32个欧亚非国家正式建交,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建交高潮。
19601968外交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60年代迎来了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19691978毛泽东提出了联美抗苏“一条线”战略,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和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先后实现了正常化。
19791989邓小平将这一时期外交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中美关系总体平稳,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建交国总数上升到137个。
19902002坚定不移地“走出去”,继续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大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推进以联合国为重点的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参与创建并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进程。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160余个。
20032012提出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全面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
的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更加丰富完整。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近180个。

——据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局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19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
2022-05-0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是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又是满清时代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者。他在1830年(道光十年)与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这一小诗社中人,黄爵滋发动禁烟运动,龚、魏发动维新思潮,林则徐成为他们的首领。他后来探询外情及意图制造新式船炮,思想上是早有某些基础的。1839318日(二月初四),林则徐传集怡和行伍绍荣等洋商,宣布谕帖,令转谕各洋商公司人等报明存烟实数,谕帖中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终始,断无中止之理。”满清官吏表示如此坚决的意志,多少年来鸦片商不曾见过,义律无法推诿,来到广州,但仍取观望态度,暗中反抗缴烟,指使老鸦片商颠地(Lancelot Dent)夜间逃遁。林则徐查明截回逃人,按照“违抗封舱”旧例,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严密围守洋馆,撤退沙文(洋馆中仆役通称沙文servant),断绝趸船与洋馆往来交通。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禁烟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林则徐思想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用数学的计算来说明各个星球相互间的关系。从牛顿开始,科学研究有两条途径:第一条   是数学思维。第二条   途径是归纳和实证。这两种思考方式和形而上学的纯逻辑的推论相比较,其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很不一样的。因此,牛顿的出现及牛顿理论不可动摇之地位的确立应该是近代科学的起始。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在牛顿学说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正统学说时,它就成了众矢之的。在几个世纪之间,诗人们怀疑他,甚至把他妖魔化——他精明的头脑,他冷冰冰的科学。19世纪初,浪漫派开始责备牛顿在工业化和机械化中扮演的角色,浓烟滚滚的工厂令天空变得暗淡。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两位英国“浪漫派”诗人。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二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主要冲突。
2022-04-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前后,英格兰每年的煤炭产量大约是250万吨。英国的经济能比荷兰更长久、更持续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英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较早、较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利用。随着英国人口增长,到16世纪晚期,可供做燃料的森林面积缩减,英国面临一场能源危机。1640~1649年间木材价格比1450~1459年间上涨了约5倍。英国在18世纪靠大批开发煤炭这种能源储备摆脱了木材短缺的困境。煤的使用逐渐从单纯提供热能向主要提供机械能转变。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

材料二   能源转型示意图


——摘编自张宁等《国内外能源转型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能源转型的规律特征。
2022-03-16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江苏南通·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行将崩溃的财政体系和国民经济以致命打击。对外被一个新近崛起的小国打败,这一严酷事实,不能不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思考;对内各级官员大多不遑顾问地方利弊与生民休戚,各地人民纷纷掀起不同形式的求生存斗争。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破产势必导致“中体西用”为理论核心的洋务思潮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维新思潮的兴起。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康、梁等都是些“拿起笔杆做刀枪”的读书人,他们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不分轻重缓急的操作,使传统的顽固守旧力量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光绪皇帝没有实权,而推动变法的维新派也没有能为变法争取最高实权人物的支持。洋务派集团中虽然有一部分人主张改革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但他们循序渐进的改革路线又被激进的改革派激烈反对。顽固派阻挠对康有为等变法者的认同,造谣惑众、挑动社会对变法的恐惧和不满,最后将变法扼杀在摇篮中。

——摘编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1)根抠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发生的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因素。
2022-04-15更新 | 26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方壮猷主要活动表(部分)

时间主要活动
1919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在此期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军阀张敬尧和赵恒惕的斗争
1925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参与起草北京学联声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宣言,并参加了反对北京段祺瑞政府对日本妥协投降的“三·一八”大示威运动
1930愤然弃(日)学归国。先由陈垣,黎锦熙介绍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任兼职教师,开设宋,辽,金,元史和日本史等课程
1934与他人合著的《东北史纲》一书,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东北三省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的“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谬理以有力的驳斥
1945在东北大学短期讲学时受进步教授赵祀彬等的影响,学习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史,并用于中国社会史,史学史的教学科研中,将史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57结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等精神,写成《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百家争鸣》等文章,用历更上的学术发展规律论证党的“双百”方针的正确性

——摘编自《湖湘名人年谱·方壮猷生平简介》


(1)根据材料,概括方壮猷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方壮猷能够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号召“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后来又多次强调必须“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19539月,他指出,“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1953年,在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明确了“要建立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总任务,并规划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蓝图。

——摘编自蒋乾麟《新中国60年国防建设指导理论发展论纲》

材料二   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一个战略家必须意识到国家安全是一个广泛的利益概念,既包括普通军事意义上的国家安全,还包括健康的经济、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基于此,他提出了“大平衡”和大规模报复战略,认为为对付苏联威胁,维护美国安全,需要发展和保持一个较强的军事态势,重点依靠进攻性打击力量进行的大规模报复的破坏能力,并第一次将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先进武器和军事设备写入国家基本安全政策。

——摘编自张献华《冷战中的美国〈国防教育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提出这些主张的国际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艾森豪威尔关于国家安全的主张,并指出这一时期中美两国不同的国防建设理念带来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世界“民族主义”的开端。法国大革命第一次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并发表了《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后,民族自治、民族统一、民族个性等公民观念在欧洲得到传播和强化,以公民权和人权的理念取代了传统封建王国的效忠、等级观念,建立了“民主”的“民族一国家”。由此,“民族主义”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扩散、嬗变,形成后来几百年的民族主义浪潮,建立了许多“民族一国家”,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摘编自珠飒《近代“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思潮”:潮过即落。但若仔细剖析各类思潮,仍能看出背后一条线,虽不十分明显,却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条线正是民族主义。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条分缕析,都可以发现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摘编自罗厚立《从思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10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一

领域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天文地理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0世纪,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腊人托勒密关于太阳轨道和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科学技术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思想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启发西欧的思想文化。
医学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一书中把脉象区分为48种,其中有35种与中国的脉象名称相同。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