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6 道试题
1 . 《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
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
2022-05-07更新 | 752次组卷 | 14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都城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唐朝的都城是
A.咸阳B.长安C.洛阳D.安阳
2022-04-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观念较为淡薄,近代下列变革对增强时间观念作用最显著的是
A.报纸杂志的创办B.西式建筑的修建C.交通方式的改变D.服饰的中西合璧
2022-04-3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1793年英政府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双方曾因见面的礼仪发生了争执,当英方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的要求时,被乾隆帝一口拒绝,并警告他们不要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②》

材料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5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出席。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是今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175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于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360百科


(1)材料一中“广州一口通商”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英方的要求后来是如何获得的?
(2)材料二中的“旧体制”指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3)“一带一路”战略反映了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
2022-04-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1960-1965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图二

图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1)图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二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
(3)图三反映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源于哪一政策的实行?
2022-04-2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政的核心是宪法。宪政是实行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动作过程。

———季立东《“宪政即‘限政’思想”的思考》


(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政”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是如何实践“限政”思想的?

材料二   1923129日,孙中山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称:“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是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

材料三   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充满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民主化的必由道路,中国人由于缺乏民主经验,空有宪法之名,但无法有效履行宪法,反而会被某一政治集团或强人利用。孙中山认为:“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之人民久经束缚,虽骤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之方式,非墨守其放弃责任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孙中山才设想出了这一理论。

反对者以胡适为代表:“我们可以明白中山先生的主张训政,只是因为他根本不信任中国人民参政的能力”;“人民需要的训练是宪法之下的公民生活。政府与党部诸公需要的训练是法治之下的政治生活。‘先知先觉’的政府诸公必须自己先用宪法来训练自己,裁制自己,然后可以希望训练国民走上共和的大路”;“绝少数的人把持政治的权利是永不会使民众得着现代政治的训练的。最有效的政治训练,是逐渐放开政权,使人民亲身参加政治里得到一点政治训练。说句老实话,学游泳的人必须先下水,学弹琴的人必须先有琴弹。宪政是宪政的最好训练。”

——凤凰网历史综合


(3)孙中山为创制宪法和维护宪法做了哪些努力?
(4)材料三中,关于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的评议,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2-04-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各有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摘自《罗马法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元朝和罗马帝国管理庞大帝国的方式。

材料三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2)美国“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1981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3)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写出其成功实践的事例。
2022-04-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2018年11月底和12月初,习近平主席分别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了国事访问。中国于1973年和1979年分别与西班牙、葡萄牙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西、中葡建交时
A.中国开始改革开放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欧洲联盟已经成立D.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022-04-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相信,佛教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很多中外学者写的中国佛教史都采用了这种写法,法显、玄奘到印度取经的历史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但是对于这一接近于“定论”的说法,还是遭受了一些学者的质疑。比如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里说道:“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据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历史真相随着证据的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B.“陆路”说得到更多学者支持可信度较高
C.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相信
D.两种说法反映的史实可能并存
2022-04-0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担任过秦朝的“泗水亭长”一职(今江苏沛县)。以下属于他的职责范围内的是
①掌管地方行政②维护地方治安③负责公文传递④监察地方官员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