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柯立芝时期,美国拥有500名工人以上的大企业比重,从1914年的31%上升到1929年的37.6%;在1928—1929年公司合并高潮中,被吞并的公司达2300个。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技术优良的大农场排挤下,约500万个中小农场宣告破产。这些现象说明了美国
A.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B.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C.资本垄断化程度提高D.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代人记述当时“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这反映了宋代
A.思想控制不断强化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程朱理学影响广泛D.文化下移趋势显著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通信技术的进步】

材料

无线电的发明和使用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的技术进步和通信变化。美国广播公司开始销售收音机。第一家用于商业广播的电台是WWJ,它于1920年夏在底特律建立,当WWJ和设在匹兹堡的KDKA电台在1920年播放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时,美国政治迈进了一个新时代。1922年,纽约的一家电台第一次开始播放商业广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收听广播的时间为平均每天4.5小时。新闻播报过去仅占节目总量的4%,如今则上升到30%左右。在德军对英国实行“闪电”空袭之时,美国人一般都喜欢听爱德华·默罗发自伦敦的、以真实的空袭警报为背景的报道。他们还听埃里克·赛瓦莱德来自缅甸战场的报道,听他描述从飞机跳伞的感受。尽管有时由于信号和静电波的影响收听极其困难,但是现场直播的节目叙事性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战争的话语同时也侵入了几乎所有其他的节目。甚至是长时间的广告,也时刻不忘提醒人们战争的存在。

——摘编自[美]加里·纳什等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无线电使用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无线电对美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幼儿(3—6岁)进行的教育。我国对幼儿的教育源远流长,近代又发生了显著变化。下表为我国各时期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状况

西周

王宫中设有孺子室,这是专门教养王室幼儿的机构
两汉魏
晋南北朝
学前教育主要设置在家族内部,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唐代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小学,甚至农村的乡、里也不例外;私立的小学、蒙学较多;朝廷实行童子科考试

北宋

政府已开设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慈幼机构,对孤贫幼儿进行一定的教育;家训、家诫、家范一类家教论著层出不穷

明清

儿童从小开始就被要求读经诵经;除中央某些官学外,地方学校特别是地方义学也兼收幼儿

清末

至1903 年,教会在中国纷纷设立幼教机构,为入小学打基础,但总体而言,“它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
1904 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该章程借鉴日本的做法,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

北洋政府

1915年,公布《国民学校令》,基本沿袭了清末蒙养院政策;1916年,对其进行了修正,删去了“读经”“预备学校”等字样;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该案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儿童个性发展,提倡生活教育

——摘编自宋立会《清末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围绕“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

材料   从道义角度说,我们可以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而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资本主义世界的驱动核心由“欧美”变成了“美欧”,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时,苏联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由此正式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而美苏之间的争霸,也由此展开。

——摘编自王伟《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请以“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4-2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日内瓦会议后,周恩来对外交工作指示,“区别不同国家的标准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前几年我们说‘先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现在经过初步整理,房子已经基本打扫干净了,因此可以请一些客人来”。这项外交方针的调整主要基于(       
A.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B.世界政治版图发生了积极变化
C.美苏“冷战”波及到亚太地区D.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7 .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会团体严令禁止商业行为的发生。但到了中世纪末期,教会团体积极开展商品贸易活动,并热衷于将剩余资金借贷放款,类似于早期的银行业务,甚至采取了“委托代理经营”和“合股经营”的方式,几乎是现代公司制和股份制的雏形。这种变化(     
A.反映了强化王权的需要B.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C.根源于社会的全面转型D.得益于城市经济发展
2023-12-30更新 | 16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8 . 【工业革命与妇女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各纺织部门更是妇女的天下,1839年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总数的56.4%,毛纺织工厂女工占69.5%,丝织工厂女工和麻纺织工厂女工都占70.5%。

——赵晓兰《论英国工业革命对女工的影响》

材料二   许多早期的工厂都是可怕的地方,工作条件极其恶劣。……有人报道说:“我们曾经多次看见,怀孕数月快要生育的已婚女工仍然从早到晚地像奴隶般在不停运转的机器旁工作……当她们实在无法坚持,坐下稍事休息时,假若被工头看见,就要被罚款。”1830年,妇女和儿童占棉花工业中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随着1833年《工厂法》的出台,童工位置逐渐被女工所接替,妇女成为早期工厂中主要的劳动力。她们都是熟练工人,其收入只及男工的一半甚至不及一半。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

1847年,《十小时工作法》将13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个小时,该法也适用于女工。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女工工作时间缩短了,男工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奴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因为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

——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

(1)根据材料一、说明女工在英国工业发展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英国女工工作环境和待遇变化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息讼”观念极强,人们很少打官司,社会关系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礼制而不靠法律。但宋代以后,随着贱民成为国家编户,民告官、奴告主等现象大量出现。诉讼成为解决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南宋时,商人、佃农、奴婢家属已将诉讼演变为社会风尚,讼师成为一个重要职业。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契约关系广泛发展
C.封建礼制受到冲击D.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1—12世纪,在地广人稀的西欧庄园中,封建领主为了吸引佃户,会采取降低租金的方法,甚至会让一些农奴上升为自由农。而到了13世纪,地租越来越高,有的自由农为了获得一块耕地,甚至降身为农奴。这一变化表明,当时西欧(     
A.人地矛盾逐渐凸显B.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C.庄园农业生产衰退D.瘟疫造成人口锐减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