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和北约东扩。

材料一   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反映美国垄斯资本帝国主义趋势,在战后主要表现为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这也正是杜鲁门总统和美国其他的统治阶级代表很多话语的真意一美国有权领导世界。美国所有的外交手段力量:陆军、空军、海军、工业还有科学都被征用以服务于外交战略。为达这一目的,多如牛毛般广泛的拓张计划已经开始开展起来,并通过外交手段、在美国本土之外建立海空军基地系统、军备竞赛和最新式武器研发实施。

——摘编自【苏联】诺维科夫《战后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处于重大的转折时期,旧的格局已经结束,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国际政治发展方向尚未明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近半个世纪的紧张对峙已不复存在,但是危及世界和平、导致国际形势紧张的因素并未根本消除。美国为维持其霸主地位和促进世界格局的单极化,竭力推动北约东扩。这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大事,必将对当代国际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1994年,北约正式提出东扩;1999年,北约完成第一轮的东扩行动:200211月,布拉格峰会确定了第二轮东扩计划。北约东扩的首要目标是限制俄罗斯的能力,确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欧洲安全格局。

——摘编自林少航《北约东扩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了实现其外交战略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约东扩的原因。
2 . 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大一统”是对理想中的以“天子”为核心的“天下”秩序的高度概括。“大一统”观念是在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服事制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主导着中华大地的人群从分散走向凝聚,不断壮大,“滚雪球”一样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导着疆域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国”一词,也由最初指称狭小的“王畿”,秦汉以后指称以“郡县”代称的中原地区,也像“滚雪球”一样拓展,最终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成了多民族国家一清朝的代称。可以说,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政权和人群对“大一统”理想的持续追求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分分合合、人群不断凝聚、疆域持续凝聚拓展,为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中国最终由传统王朝国家发展为近现代主权国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材料二   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中原地区)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中国”成为“大一统”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域,而且拥有“中国”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秦、汉、隋、唐、明等为代表的农耕王朝的“大一统”观念依然具有局限性,清朝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曾经对前代的治理思想和实践做过如下评价:“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皇帝可谓点出了农耕王朝“大一统”观念共有的显著弊端,这或许也是北魏、辽、金、元、清等非农耕王朝之所以持续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不断发展并最终底定于清代的深层次原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多民族国家中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与局限。
2022-05-24更新 | 53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3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管“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或德国的谢德曼之流、奥地利的伦纳之流这类资本主义的奴才颁布何种禁令,玩弄何种卑鄙手腕,都不能阻碍全世界工人阶级听到关于这个国际的消息并同情这个国际。这种环境是由劳动群众中间的苏维埃运动造成的,苏维埃运动已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运动了。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实际上是在1918年创立的,那时,由于多年来特别是战争期间同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作了斗争,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共产党。第三国际是1919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的。

——摘编自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摘自张泽宇《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至1934年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19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独立作业(10)历史试题
5 . 石油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材料一   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产油国油价制定权,于19592月和19608月两次降低中东和其它地区的原油标价,使产油国遭受很大损失。为了联合起来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石油资源和民族利益,1960914日,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个石油生产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会议,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后来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蓬、厄瓜多尔相继加入,到1986年欧佩克共拥有13个成员国。该组织成立后,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油价和石油税率,增加产油国的股权。1980年已探明该组织成员国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7%,开采量的45%,出口量的80%。

——摘编自李秀艳《世界通史》第四册

材料二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欧佩克以收回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措施开展斗争,不仅保障了产油国的合理收入,而且以石油为武器打击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价格飞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3年底,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席卷了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等国。资本主义各国失业率增高,1975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人口达1950万,由此经济发展明显放慢,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0%以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8.1%;企业破产、股市行情下跌严重,如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最高点下跌了72%,超过了三十年代大危机下跌52%的幅度。这次危机表现出的“滞胀”局面,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大国纷纷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的办法。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摆脱危机的举措。
6 . 明末清初,儒家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儒者强调省察改过的道德实践,伴随这一趋势的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儒家修身日记的大量涌现。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       
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B.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7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独立作业(10)历史试题
8 . 1989年。东欧剧变发生。1990年,统一后的德国继续留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199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实现第一次东扩。据此可知
A.战后世界局势日趋紧张B.世界力量出现了分化重组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D.欧洲从分裂走向自主统一
9 . 根据WTO的统计数据(B0P口径),2011—2019年,全球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达4.23%,而同期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速仅为0.51%,服务贸易额占比由19.5%提高至24.5%。据此可知
A.全球化收益分配日益公平B.全球投资模式正发生改变
C.贸易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2022-04-30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卷(十)历史试题
10 . 【礼治与法治】

材料一   周代形成了以维护宗法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并使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都纳入到礼的范畴。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与礼互不相属。法官参照前辈先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以刑统罪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礼治秩序宣告瓦解,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开始居于法律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各种社会行为“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礼被排斥在法之外。

汉儒以引经注律、经义决狱的方式,“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这个过程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律“一准乎礼”而告完成。此后,经宋迄明清,中国法律就基本定型于“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的正统体制,使以礼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实现了法典化,同时也使以刑为核心的法实现了道德化。

——摘编自谢作《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进》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法文化中公正、法治、自由、平等法治思想输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礼法制度……清末预备立宪期间,法律进程正式开启经由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等人的不懈努力,1911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来自权利能力、债权、所有权等民法概念,引进了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民法原则。同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刑法的总则与分则两编的体例,并仿照西方刑事法制建立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缓刑、假释及主刑和从刑相协调的刑种体制等刑法制度。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和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摘编自张晋藩《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礼法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法治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022-04-27更新 | 34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2届高三四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