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4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当代国际法。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制度领域,对国际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法产生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国际经济法、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发展,并分析新发展的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10-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他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连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间边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3-06-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现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材料一   晚清至民国武汉纱厂创办情况表

厂名

建成时间

开工时生产规模

湖北织布官局

1892

纱锭30440枚,布机1000

湖北纱布官局

1897

纱锭50064

第一纱厂

1919

纱锭44000枚,布机500

华裕纱厂

1922

纱锭30396枚,布机400

震寰纱厂

1922

纱锭26000枚,布机250

申新第四纱厂

1922

纱锭14784枚,布机1000

泰安纱厂

1924

纱锭20330枚,布机200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材料二   1955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出口概况表(单位:万吨)

时间出口数量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组织方式
19550.96山东省花纱布公司统一组织
19590.95苏联、朝鲜、越南、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由地区供销社调拨到山东省棉花二级站,再由山东省统一组织出口
1966开始向日本等地输出
19830.80日本、南朝鲜、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苏联、澳大利亚、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等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19841.26
19851.55聊城地区直接对外出口
19864.94
19902.47

——摘编自史晓玲《国家、生态、技术、市场——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武汉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聊城地区棉花出口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5 .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的一个时代,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文化娱乐需求的提升也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宋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手工业生产的发达,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城镇的繁荣昌盛,游风日盛,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娱乐业之兴盛,便是实例。当时都市序列中其他城市享乐之习也甚为风行:西京洛阳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政治城市及文化中心。

——摘编自刑颖《宋代市民演艺活动初探从城市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租界西方娱乐方式的传入(部分)

项目

传入年代

活动方式

影响

西方戏剧

19世纪40年代

1860年成立ADC剧团

对上海戏曲的改变和舞台的改造产生深远影响

跳舞

19世纪40年代

1850年举行上海开埠以后第一次舞会

成为夜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活动形式之一

城市公园

1868年

黄埔公园是游憩的场所,也是上海地区侨民举办周末音乐会的地方

上海地区第一座城市公园,不同于传统的私园

马戏、魔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表演团体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

领略了不同于传统戏法的西方经典的魔术节目

电影

1896年

主要在茶馆、酒楼、溜冰场等场所放映

中国最早的放映记录,大众化娱乐活动形式之一

——摘编自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娱乐活动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市民娱乐活动多元化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023-09-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镇抚夷狄诏”……622年,李渊《赐书高丽王建武书》谓:“朕恭应宝命,君临率土,祗顺三灵,绥柔万国”;同时,李渊又对稽胡和獠人进行镇压。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则贯彻和执行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以远交近攻、以静制动、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处理和周边各族的关系。贞观十四年后,李世民主要采取了武力统一民族地区的“武功政策”,并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发起了统一国家的高潮。

——摘编自梁华《论唐初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炎,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摘编自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1825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在当时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宪法性文件。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实行了干部的培养制度、教育制度、考核制度、报告制度、任用制度、奖惩制度等,做到了严管干部。实行统一财经制度,由于金融领域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金污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建立和完善了自收自支制度、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训练等财经制度,从而统一了财经,堵塞了漏洞,使得财政经济收支基本达到平衡。

——摘编自刘国成《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实践及现实启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在延安时期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197万,1931年是4479万。据统计从18151930年,有1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编自镡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外迁移问题探析》

材料二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特点,并分析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
10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摘编自《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   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新一次浪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因为这一时期以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实现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前提条件已臻于成熟。经济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由于全球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为涵盖世界的相同类型的经济体制而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只限于发展国内经济,就必须与世界市场接轨,从而汇成统一的全球市场。二战后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家壁垒逐步削弱,经济自由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诸多条件。同时经济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信息技术不仅为经济活动提供极其便利的手段,而且已经使当今世界经济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致有人认为现在的经济是信息经济。

——摘编自刘明松《浅析全球垄断资本的形成过程与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总结归纳不结盟运动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
2023-08-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八月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