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5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37年7—10月,上海市博物馆举办展览会,陈列自太平天国起的革命史料500余件。有参观者留言:“革命之花,烈士之躯,多么勇敢,多么伟大!然而我同时想到了华北,想到了东北,不禁凄凉无语。”这表明展览会的举办(     
A.赋予了反封建的政治内涵B.激发了参观者的爱国情绪
C.推动了淞沪会战取得胜利D.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 . 周初,统治者把商人的迷信鬼神发展为“以德配天”论,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强调“惟德是辅”,突出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西周政治理念(     
A.抛弃了神学迷信理论B.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
C.重视维护民众的利益D.受到“仁政”学说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方学者说“近代科学只兴起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找到做出发现的最佳方法,但当时及其后的发现和发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有赖于以前许多个世纪内中国在科学、技术与医学方面的进步。”“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上述材料反映(     
A.中华文化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B.中华文化带来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D.中国科技成果改变近代世界面貌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容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9更新 | 15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以亭行”是秦汉时期文书传递的一种方式,分内地和边地两种情形。内地以五里一邮、十里一亭设置邮驿机构传递文书,距离不同、形式各异;在边地,以亭行是以亭来传递邮书,边地的烽燧和哨所兼职传送任务。秦汉时期的文书传送系统(     
A.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B.解决了政令不畅的问题
C.折射出国家行政效率的低下D.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臃肿
6 . 春秋晚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按亩征税,根据土地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赋税。据此可推知,春秋晚期(     
A.人头税开始被废除B.井田制逐渐瓦解C.民众赋税负担较轻D.土地私有制确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大部分年份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增长。但自实行改革 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截至“城镇化”战略确立的1998年乡镇企业的增 加值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9%。整个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达1.25亿人,占当年全国城乡 非农就业总数的35.7%。1998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目标;2002 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小康”新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强调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 针;2005年,出台了“新农村建设”来振兴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在内的地方经济,以此体现城乡统筹协调 发展。因此,我国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和政府大幅度增加农村投入的历史机遇,以优惠政策促 进农村人口向包括城关镇在内的中心城镇集聚,以低成本的农村“城镇化”和自治性质的乡村治理结构来逐步缓解“三农问题”,以使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铁军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50~70年代,在国外移民大量涌入、自然资源丰富及工业化高潮的推动下,巴西城市化进   入快速发展时期,推动巴西由农业社会向高度城市化社会转型。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和协调,其城市化 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充足的就业支撑,产生了过度城市化问题。为此,1988年巴西出台的新宪法中专门设定一章阐述城市政策,确定“应致力于城市社会的全面有序发展,并保障居民的福利。”在此思想指导下,巴西政府在就业、减贫、基础卫生设施建设、贫民窟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推动巴西城市朝着均衡、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巴西城镇化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进一步增加就业、减少城镇贫穷人口、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降低社会不平等、改善社会治安等,关 系到巴西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编自程晶《20 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城市化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和巴西城镇化进程中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巴西城镇化呈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经验。
2024-04-29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近代西方一些国家在中国设立的部分教会医院的前生今世。据表格可知,近代这些教会医院的创立(     
名称创建情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892年,原为美、加、英等国基督教会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890年,原为美国基督教会创立的济南华美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在长沙联合创建。
北京协和医院1921年,原为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教会医院,
A.有助于通商口岸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B.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C.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成文化侵华同盟D.顺应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需要
2024-04-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英国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令人感兴趣的城市专业分化现象,它大致形成了制造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旅游休闲城市和综合性大都会等四大类专业城市,每一类中的各个城市又有其特殊的专业优势。该状况主要缘于(     
A.政府积极干预B.自然资源优势
C.地理位置影响D.市场调节配置
2024-04-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依据,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了一番描述;在经济制度方面,是整个社会占有全部资料,“一旦社会占有了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据此判断,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相似的经济政策或模式是(     
A.指令性经济B.新经济政策C.国家资本主义D.斯大林模式
2024-04-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