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书写典范,塑造了中国传统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人历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对中国传统史观进行了彻底颠覆。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得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

——摘编自梁启超《新史学》(1900年)

·中国二十四史,以一朝为一史。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就其事变之著大而有影响於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中央集权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此时代今初萌芽。虽阅时甚短,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故不得不自别为一时代。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梁氏新史学未能解决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史家的世界视野与本土情怀之间的张力问题。梁启超醉心于历史公理公例,甚至套用欧洲历史经验对中国历史作出脸谱化评判。……梁启超所援引的文明进步、社会进化观念,其实与真正的历史规律还有相当距离。

——摘编自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创立“新史学”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新史学”的看法。
2024-02-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式乡规民约起源早,早在《周礼》中就有了较为明确的乡规民约条款,尽管如此,直到宋、明、清三代才是乡规民约形成、发展的鼎盛时期。乡规民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现存的成文乡规民约的发展轨迹可以梳理出几个阶段性节点:西周时期的《周礼》是最早出现的乡规民约典籍;唐朝时期的《义门家法》是最早的专门性村规民约;宋代的《吕氏乡约》是正式乡规民约的典范;明代的乡规民约得到了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乡村自治的依据,而且变成了吏治工具,其中《南赣乡约》是典型代表;清代乡规民约进入全盛阶段,成为御用工具,其中《圣谕广训》是典型代表。

——摘编自郑文宝、张蕊《乡规民约与古代乡村道德建设》

材料二   1949年后的30年中,中央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深入是传统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它通过逐步升级的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原有的基层乡村组织被彻底国家行政化,每一村、每一户、每一人都在国家设定的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中,传统乡约的乡治/自治在政治和组织上成为不可能。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部分内地乡村出现了与宗族活动复活相联系的村落家族法,还有更多的地区在乡镇政府要求和指导下订立了村民守则或乡约。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对待,合理改造,吸收传统乡约的自愿约定和与国法衔接的优点,新的乡规民约于今后中国社会秩序的协调和完善必有助益。

——摘编自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乡约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乡约发展的历程,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约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乡约建设的认识。
2024-02-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一直持续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国货运动的开展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显著增长给人们的消费观念带来了很大变化。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品质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维持原来的温饱生活。这十年在日本被称为“消费革命”时期,以家用电器产品为例,日本自产的黑白电视机在这十年间普及率达到了90%。另一方面,因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影响,人们的择物标准、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例如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地出外旅游,一反日本自古以来视游玩为罪恶的旧观念;人们的主食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以米类为主的主食结构逐渐转向面食制品,饮食生活接近西洋化。

——摘编自袁丽莉《浅谈日本国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20世纪30代的中国,1955—1965年日本消费观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日消费观念转变中得到的启示。
2024-0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具重要意义的双边关系,一个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将使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受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出洋谋生者渐多。咸丰八年(1858),中美商订《天津条约》时,美方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在美派遣领事,以便照料侨民,谭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美代表告之中国侨民数已不下数十万,且部分侨民“卒皆富有,似颇有保护价值”。谭曰:“大皇帝抚有万民,区区浪民,飘流海外,何暇计及。大皇帝之富,不可数计,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时期清王朝外交行为的认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成就?

材料三   30年来,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63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会议中心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美关系发展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两国元首谈合作、谈发展,谈维和、谈伊核,特别是谈到了中美双方的敏感问题——南海、台湾、朝核等问题,双方坦诚相见、真诚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美双方的政治互信、经济互信和军事互信……从庄园漫步到瀛台夜话,从私人晚宴到共见记者,近年来,中美两国元首不仅私人感情步步加深,两国关系也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推动当今中美两国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03-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四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关于农民离土的社会调查

1988年,某高校在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省(区)23县(市)24个村(自然村)点,进行农民离土现状的抽样调查。一共调查了985户,3929人,户均3.99,其中15岁—59岁的2710人,占总体人口的69%。下表为其中一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

农民离土后的职业(1980年—1988年) 单位:人,%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A做临时工,合同工

136

20.7

348

23.4

460

28.4

463

27.9

B学做手艺

2000

30.9

266

21.7

321

19.8

330

19.9

C经商

91

13.9

165

13.5

222

13.7

224

13.5

D养殖

17

2.6

34

2.8

63

3.9

65

3.9

E运输

28

4.3

66

5.4

87

5.4

93

5.6

F经办企业

39

5.9

98

8.0

116

7.2

117

7.0

G当保姆

9

1.4

12

1.0

17

1.0

16

1.0

H当国营职工

38

13.4

145

11.8

208

12.8

211

12.7

I(出嫁或入赘)

10

1.5

15

1.2

22

1.4

23

1.4

J当兵

6

0.9

9

0.7

17

1.0

17

1.0

K无固定职业

33

5.0

66

5.4

89

5.5

102

6.1

合计

657

100

1224

100

1622

100

1661

100

注:(       )里不能算是职业,只能算是一种类职业。

——据吴怀连《八十年代农民离工浪潮一10省(区)23县(市)农村调查》

(1)研究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对其成因作出简要解释。
(2)结合这份社会调查,谈谈我们在做社会调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4-01-3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

材料二   法律应以民族为基础,即以本民族的道德、法制、风俗习惯、宗教等民族性格为法制之标准。中国法系,以人伦为本位,以理性为前提,尚礼仪,重王道,尚矜恤,慎刑罚。它以“人是宇宙的主人”和从内外两方面践履人生里程的精神,以融合民族、提升道德、维护秩序和实现大同世界理论的贡献,自占世界上法系之重要地位,为安南、朝鲜、日本、暹逻之母法。近世因经济思想之变动,政治形式之改观等,遂日渐式微。然中国法制具有独特的精神与久远的历史及光辉的价值,可以成为医治世界危机的一种药方,其复兴势在必然。

——摘编自俞荣根等《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建设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荷兰工匠开发了弗卢于特船。不同于英国战船不断增加军备而影响运输性能,弗卢于特船是典型的商船设计,没有船头瞭望台,装备极少的轻型火炮,主舱空间更加宽敞,可以荷载100吨—900吨的货物。这种船只航行需要的人力较少,并且水线以上的小体积减少了风阻,提高了航行质量。荷兰造船厂通常配备一系列的设施,如绞车、起重机和风力锯床等来节省劳动力。荷兰造船厂的建造成本较之英国,要节省40%—50%,欧洲国家纷纷从荷兰购买船只。17世纪,法国拉罗歇尔凡10吨以上的商船,皆为荷兰所造。1617世纪,荷兰人垄断了东方贸易。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荷兰造船业遭到重创。

——摘编自[英]乔纳森·伊斯雷尔《荷兰共和国:崛起、兴盛与衰落14771806

材料二   1961年到1978年,是中国船舶工业独立自主地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形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关键阶段。1978年后,我国船舶工业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大规模开展重点船厂技术改造,很快具备了建造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要求的船舶的能力,成功实现了船舶产品出口。与此同时,船舶工业也进行了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逐渐转型为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船舶经济运行各项指标所占国际市场份额长期位居第一,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摘编自李桢《中国造船业的图强路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造船业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业的重大转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荷兰和中国造船业崛起中获得的启示。
2024-01-2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是前代社会无法企及的,而商人作为宋代平民社会兴起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检索宋代方志、文人散记、笔记小说、谱牒等,宋代商人义举可谓比比皆是,如扬州高邮富商徐成甫,“友人以贫不能葬其亲者……即为买田,出钱以办丧事,而友人之亲得葬者五丧”。临川商人吴伯俞,“岁饥低谷价以惠贫民,疾病不能谒医者,为发药治之,赖而活者颇众”。黄岩人黄原泰,“性乐施予,岁歉,贸粟于闽浙,损半直以济邑人”。浙江义乌余彦诚“用家钱百万修废堰潴源水,遇见旱岁,无高下彼我均浸之,邻里沾足”,“其余津梁断坏,病涉之地,靡不修举”。诸暨人张绪,“有所称贷,率薄其赢”。“服贾力穑,卓然遂成富室”的玉溪人赵师孟,“时有贫不能自给者,公贷而与之,或久假不归,一无所问”。南宋临安的商人“每见此等人买卖不利,坐困不乐,观其声色,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

——改编自冯芸、桂立《宋代商人与社会慈善救济》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大多以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为统治理念,这些思想本身有着很强的伦理和道德色彩,因而能有力地指导社会救济实践。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仅限于粮食救助和最低端的医疗救助,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卫生、就业等缺乏关注和救助。缺乏一定引导和机制,使得这部分人转变为自给自足的劳动人口。几个大一统王朝,如两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较为完善,而其他短命王朝或者割据时期,几乎没有体系化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社会救济措施往往与帝王的施政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朝代的社会保障机制以皇帝的诏令为准,法令条文的颁布和运行往往出现断层现象,不能保证救济诏令颁布的初衷。

——改编自陈井安等《中国古代社会救助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人参与社会慈善救济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救济和优抚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英国的自由传统奏响了序曲,也为专利制度的孕育提供了技术劳动力和商品经济环境以及科学革命和文艺复兴等思想文化支撑。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重工主义的经济政策鼓励自由建立新产业,催生了1624年的《垄断法规》(专利成文法),该法规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共同促进了初始工业化时期英国专利的实践。17世纪末到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推动专利制度与产业革命之间相互影响,专利法治体系更加成熟。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利制度和经济实践因其存在的大量缺陷而面临巨大危机,引发了一场席卷欧洲的专利制度存废大论战,最终促进了专利制度的全面改革。

——摘自李宗辉《17-19世纪英国自由传统与专利制度的演进研究》

材料二   西欧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技术创新潮流开始放缓,自由贸易经济开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兴起,在贸易自由、契约自由的旗帜下,通过授予专利权使一些工商企业受到保护、免受竞争的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同时,专利制度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引发人们的不满,当时英国专利制度尤其令人诟病。19世纪中期之前的英国仍然坚持专利特权制度,其授权程序复杂、成本高昂、费时不菲且含糊不清,专利诉讼也存在较大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19世纪50年代西欧爆发了如火如荼的反专利运动,但19世纪70年代之后,这种反专利运动最终还是消退了。

——摘编自袁锋《专利制度的历史变迁:一个演化论的视角》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专利制度的产生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分析西欧反专利运动的爆发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专利制度的认识。
2024-01-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