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立国不过三十余年,二世而亡,后人多归咎于炀帝,其实这种统治危机早在隋文帝时期已露端倪。 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360余万户,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为此,隋文帝多次构建长城以防御突厥入侵,如开皇五年(585年)“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驻长城,绵亘七百里”,开皇六年又“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由于南北朝时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大规模的相互屠杀所留下的阴影,隋文帝对任何人都是非常不信任的,他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规定“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死,行署取一钱,闻到不告言者,坐至死”,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

——摘编自王垒《试析隋文帝治世下潜伏的危机》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表现出了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政治素养。 他励精图治,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国家,并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国既安,四方自服”的相当稳定、和谐的“治世”。

——摘编自零月莹《浅谈“贞观之治”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时期的统治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对“贞观之治”的看法。
2023-12-21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代中的人物·人物所处的时代

表1和表2所示是民国初年张謇任实业总长(农商总长)时(1912—1915 年)的经济主张及当时的经济立法情况。

表1 经济主张举例

(一)应注册之事项,由该商人各就其营业所在地该管官厅呈报注册
(二)无论地面业主与非地面业主,应以呈请矿业权在先者,有优先取得矿业权之权
(三)人民生产力薄弱,非奖励无以诱起其殖民之心
(四)提倡国货制造,凡出口足抵外货者优给奖励,积极主张参加国际博览会,开设国货展览馆、推广国货销售
(五)得将历经试验成绩优良之棉种,分给民间种植;每年应征集民间断收获之棉产物,开棉业品评会一次

表2

立法时间立法时间
《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12年《国币条例》1914年
《商人通例》1913年《国有荒地承垦条例》1914年
《矿业条例》1914年《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914年
《公司保息条例》1914年《证券交易所法》1915年
《商会法》1914年《农工银行条例》1915年

—摘编自王玉灵《北洋政府经济立法及其实效分析》


(1)根据表1,从经济角度阐述张謇担任实业部(工商部)总长时的民国初年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根据表2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謇在其所处时代中的作用。
2023-12-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许多学校废除了尊孔仪式和读经,但很快政权落入袁世凯手中,宪法、国会成为军阀、官僚、政客手中的玩物和争权夺利的工具,并为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鼓吹孔孟之道。1912年9月,政府下令“尊崇伦常”,提倡孔教。1913年,又下令学校恢复祀孔典礼。“尊孔复古”于是愈演愈烈,而《新青年》的思想革命无疑是对此所打的一针“解毒剂”。《新青年》的诸多文章,如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复辟与孔教》多是反对孔教,这在当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新青年》带来了思想范式的转变,引发了新文化运动,并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影响。在《新青年》及其以后,形成了不同于它所批判的传统的一种传统,即它形成了新的范式,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民族、个人在这里都纳入了讨论和叙述的视野。尤其是理性主义的发展成就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人性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他们将民族与个人从伦理中解放出来,主张人类要通过总体的革命来获得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青年》杂志的影响。
2023-12-20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地区部分学校天一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时,“定被灾八分至十分,免十之三;五分至七分,免二;四分免一。康熙十七年(1678),改为六分免十之一,七分以上免二,九分以上免三。雍正六年,又改十分者免其七,九分免六,八分免四,七分免二,六分免一。然灾情重者,率全行蠲免”。据统计,康熙一朝各种项目的大小躅免总计不下500余次,所免总数超过一亿数千万两,乾隆朝的蠲免也是屡出大手笔,乾隆六十年间,计共普免全国钱粮四次(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二年、五十五年)、漕粮三次(三十一年、四十五年、六十年)。

——据《清史稿》等

材料二   古代农业减灾系统由农业减灾、工程减灾和生物减灾三大主体组成。把农业生产和减灾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以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的田间管理措施和耕作制度、选育和引进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为中心构建而成的农业减灾技术体系,是中国传统农业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减灾工程技术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旱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农田排灌器具的设计使用、治河工程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南方水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生物减灾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成本低廉,安全性高,较能维持生态平衡,主要应用于蝗害治理活动中。

——摘编自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救灾减灾。
2023-12-1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以降,封建官僚制逐渐形成。官僚制度需要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权力及身而止的官僚替代世卿世禄的贵族。为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大量复杂的公文及其制度随之产生。系统化的公文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与此同时,各级官僚也形成了以公文行事的行政运作规则。秦汉公文大体有四种类型,即皇帝御用公文,官僚奏疏、上书,官府行移公文,官府考绩、管理公文。公文在秦汉帝国行政管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帝国庞杂的行政事务又有力地促进着公文制度的发展完善。秦汉时期的公文制度奠定了整个古代中国公文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公文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公文制度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何尊”底铸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注:何尊,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
《尚书》: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注:《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为孔子编订的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材料二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

材料三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何尊”和《尚书》的史料类型,并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中国”一词来源问题上的价值。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中国”与“华夏”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2023-12-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宋以后各代科举皆从唐代科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在位期间(650-683)所举行的22科共取进士578人,平均每科26人略多。龙朔三年(663),以右史董思恭与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同知贡举,思恭泄漏进士策问题目,案发,经三司审问,“赃污狼藉”,原来是贿买考题,于是“命西朝堂斩决”,由于董思恭临刑告变,于是免予死罪,改判为流放南方偏远的梧州。这是中国科举史上首例科场案,预卖考题要处以死罪,于朝堂斩首处决,量刑可谓极重。因此说“高宗时,进士难其选”。

材料二   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下诏废止了中唐以来知贡举官与及第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的习惯做法。乾德元年(963),又下诏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编者注:通榜公荐法是唐代科举中制度所允许的推荐考试的办法,即知贡举官将赴贡院之前,中央台阁大臣可以向其推荐自己所了解的具有才艺的举子),违者重置其罪。”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宋科举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武帝)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荐人才: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武帝纪》

材料二   唐朝考核官吏品德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德、慎、公、勤。后宋、明、清等朝基本沿用。

——摘编自萧曼著《唐朝防范腐败的考课制度》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古来之豪杰有二种:其一、以己身为牺牲,以图人民之利益者;其二以人民为刍狗,以遂一己之功名者。”他讴歌为民捐躯者,把鱼肉民众的所谓豪杰斥为“民贼",主张以民利作为鉴别真假英雄的标准。

——摘编自李必胜著《梁启超人才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关于人才道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人才道德水平的新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3-12-08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份“升基工程”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都出现过“移民”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处处“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为了恢复生产,维护大明江山,明朝政府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为使移民顺利进行,还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还免其赋税三年。

——编译自《明太祖实录》等

材料二   (1840年后)湖南的手工纺织业向称发达,销售省内,输出省外。由于洋纱大量输入,湖南“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不仅棉农受损,且因“洋纱鸣于市,苒灯夜绩者无闻。”其结果,“其损失又无法计算”。土纺织业纷纷破产,大批手工业者失去谋生手段,被抛入城市,而把土地的耕作委之妻子父母,结果副业的苦力变成正业,正业之农耕变成副业,于是从前农业原有的和平安定之空气,为之一变,农村就无形中被破坏了。

——摘编自李朝霞《晚清湖南流民成因简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发生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并简述明政府组织移民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年后湖南地区移民现象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023-12-0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