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99 道试题
1 . 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人从16世纪第一个十年就开始在寻找,先是广东,然后是福建、浙江,在这些地方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贸易据点,但最后均被明朝官方摧毁。经过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周折后,最终在明嘉靖年间于广东珠江西岸香山县的“濠镜澳”地方获得了“侨寓”的权利,华人称之为“亚妈港”,日本人称为“阿妈港”。澳门的诞生,正是在东亚海商势力发展的鼎盛之时即所谓“嘉靖大倭寇时期”。澳门开埠以后,葡萄牙人“举国而来,负老携幼,更相接踵,夷众殆万人矣”,葡萄牙人和中国商人共同将澳门打造为国际贸易港口。

——摘编自汤开建《东亚国家的大航海活动及其与澳门的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蒸汽机也很快传到了欧洲大陆和北美。1804年,奥利弗·埃文斯研制成功美国式的蒸汽机,此后蒸汽机的传播速度加快。法国仅在1840至1870年的30年间,蒸汽机的马力数就增加了近10倍。从1826年到1857年,普鲁士蒸汽机的拥有量增加近16倍……在英帝国的经济版图中,殖民者将殖民地视为拥有无限资源可供开发的地方,毫不顾及其殖民统治对当地经济及社会活力的摧残。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根据《世界历史》解说词和刘金源等《英国的现代化建立在殖民罪恶之上》整理

材料三   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具有历史局限性,因为在“虚幻共同体”之中阶级对立、人的异化依然存在,所以不是真正的、彻底的人的解放。马克思立足对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未来命运的关切立场,提出“人类解放”的目标诉求。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阶段性、艰巨性、长期性,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元的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差异化因素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当今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这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两大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在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前途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吕红霞、李璐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葡萄牙的殖民活动,指出其经济动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意义,简述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写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的新型国际关系愿景。
2024-06-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桐·浦·富·兴”教研联盟高一下学期6月学考模拟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史家批评宋明以来空洞议论和肆意褒贬的治史学风,把考证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大力提倡考据,史学形态又一次发生嬗变。在王鸣盛的史学观念中,考证史书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历史事实是否真实是作为治史原则提出的。这种理论认识的宗旨在于探求历史真相,只有弄清真实的历史事实,后人才可以从中明辨是非,起到褒善贬恶的作用。钱大昕主张史学的性质在于求得历史的真相,而不在于书法褒贬和义理阐释。针对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大量存在的谬误,他对古代史籍进行考异、纠谬、辨伪、祛疑。

——摘编自罗炳良《中国传统史学形态嬗变与厌史知识社会功能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在他的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写道:“历史学被赋予判断过去,指导现在,以利于未来的职能。本书不敢企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只想表明实际发生了什么。即历史学首先要做到‘如实直书’。”兰克认为,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应该避免空想和逻辑的推导,趣味和文采让位于客观性。为了寻求历史的客观性,兰克发展了史料考证的方法,提出历史学家应该批判地考证史料并以此作为叙事的依据。在进行史学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兰克虽然强调历史的整体性,但他认为“历史告诉我们,有些民族完全没有能力谈文化……我相信从全人类的观点看,人类的思想……只有在伟大的民族的历史中形成”。

——摘编自江华《论西方传统史学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乾嘉史学与兰克史学产生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史学研究的启示。
2024-06-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英国,普通法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繁琐的法律程序、不一致的判例以及有限的法律适用范围,使得社会对于法律的确定性和公正性产生了质疑。然而,这个时期见证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献的诞生,例如《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明确而坚定的条文界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它为法治社会的扎根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法官们,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精心审理和裁决,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法律经验。与此同时,法律教育在社会中逐渐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法律学习和研究,他们积极参与法律讨论和辩论,为普通法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亨利·梅因《英国古代法律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传统的法律规则渐渐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各州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新法,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现实需求。这些新法广泛涉及劳动关系、商业交易、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法律界的学者和专家们也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推动了法律理论的创新,为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用主义法学思潮的兴起,更是为美国的法律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法律交流也日益频繁,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卡尔·卢埃林《美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普通法得以完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法律发展的共同之处。
2024-06-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该商路主要参与者是中国商人和西班牙人,贸易形式以丝——银交易为主,它的勃兴促进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亚洲与拉丁美洲在经济、文化和人员方面都较早地建立了联系。西班牙汉学诞生于中拉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所写的《大中华帝国史》-书构建了一个文明、道德秩序清晰的中国形象,为在欧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对当时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及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启示。
2024-06-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庞大的市民阶层在宋代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勃兴和日渐繁荣,以及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的新变化。与以往相比,宋代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每逢节日,各种文化团体便先后登场,表演诸般伎艺,如清明时节汴京“士庶阗塞……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间伎艺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从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的记载看,书中“诸色伎艺人”条记录的当时诸色伎艺人就有55类,共515人。而由专门伎艺人自发组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化社团也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定的演出规模。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演艺由上层社会的消遣享乐转向大众性文化娱乐。更具有意义的是,以勾栏演艺为中心的瓦舍之创设,为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从此,民间城乡各路艺人汇聚于此,使得官方与民间、城乡长期分流的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交流汇合的契机。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效应探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影响。
2024-06-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前期,美军仓促应战,军服等装备多来自英军;加入战争后,美军积极开发新式作战服,并于1943年推出新式作战服M1943,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分层着装原则,即与一两层厚衣服相比,多层轻薄衣服能够取得更好的保暖效果。M1943有可拆卸的套头帽,袋扣隐藏在袋盖下的四个贴袋设计避免与其他外物接触。当领子被竖起时,左边领子下面有一个用来收紧领口的扣子。……美军还通过对在欧洲战场北部地区,山地部队所面临的寒冷、复杂的山地作战环境的综合考虑,研发出了针对山地部队的作战服并迅速投入到战场上。美军军服的功能性设计很快超越了其他盟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纷纷定制或效仿美军军服。

——摘编自张杰《浅谈二战时期欧美军服功能性设计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美国军服设计的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时期美国军服设计和应用的意义。

7 .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无数先行者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艰辛探索。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启革命“新”途。

材料一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结合所学,以具体史实说明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2.以下对材料一中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A.体现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觉醒
B.动员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C.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层层递进的探索过程
D.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材料二

3.观察上面三幅图片,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出现的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下表罗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将下图所示的地点与之匹配(填序号)。
重大历史事件
A1919年,首先在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1926年,国共合作后的国民革命军从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成立。
E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时间工人所占比例%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50.818.7
1928年10.976.6
1929年7
1930年5.5

——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5.根据材料三,1927-1930年中共党员出身有怎样的变化?折射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革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6.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在何处?要求史论结合。
2024-06-1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高一下·浙江·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乡村振兴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英国政府出台《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法》等法律,对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做出严格规定。日本政府投入资金,引导支持各地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德国上世纪50年代乡村更新主要集中于完善基础设施,70年代后转移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1970年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政府投入20亿美元成立建设基金用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80年代以后政府逐步从中退出,新村运动完全由民间主导。西班牙首创休闲娱乐功能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特色建筑改建成酒店,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发掘休闲娱乐项目。

——摘编自朱红根、宋成校《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农业却因为受到土地规模和消费需求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并且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留守老人从事的家庭农业。据统计,2016年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仅占全部村庄的32.3%,截至2017年农村每千人拥有4.28名卫生技术人员,不到城市的1/2。

——摘编自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根据部署,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特点和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024-06-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1
9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为共识或常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防止权臣“上下蒙蔽”。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