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一向敌视中国共产党,即使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仍没有改变对华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面对美国错误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产党除了联合以苏联为代表的一切反帝力量奋起反击外,别无选择。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后所做出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高现朝《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是正确的现实选择》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取得了新进展。“一五”计划期间,党和国家认识到,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必须保持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和着力改善与周边国家尤其是邻近国家间的关系。中共中央指出,各国各民族都有长处与优点,“如果两种制度的国家再搞成铁板一块,互不来往”,会使国际局势紧张。周恩来于1953年访问缅甸期间,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中缅关系的准则。19546月,中印两国首次提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罗睿《“和平共处”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师昌绪(19202014)被誉为“中国材料   学之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52年,他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们还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他们迫切想要回国的强烈愿望。1955年,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炼铁、炼钢等工艺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这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1982年,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所长,并提出“宁可省吃俭用,每年也要拿出一部分经费来购置一件大型实验设备”和“多招收研究生”等管理主张。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了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他还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摘编自九三学社刊文《中国材料   学之父一师昌绪》


(1)根据材料,概括师昌绪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师昌绪事迹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御史台受九卿之一的少府节制,御史中丞的实际地位也略低于尚书丞郎魏晋时期的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并改变了两汉以来中央监察机构三大系统(御史台、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并存的状况,监察职权渐次(统)归于御史台。御史职权范围扩大,地位有所提高,这成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秦汉初创阶段向隋唐完备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但因御史监察制度植根于门阀制度的土壤上,受到士族特权的阻碍,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摘编自薛箐、林恒青《魏晋南北朝御史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明朝监察机构独立于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直接对皇帝负责。御史有较为独立的弹劾权,监察范围上至朝廷各部及地方政府(三司),下至平民百姓,包括行政、司法、军政、教育及一切朝令和祭祀的典礼等,其任免、升黜及定罪量刑皆由皇帝亲自定夺。监察机构与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受到上级、同级(平级)之间和其他机构的监督,从而形成了严谨的监察体制。明代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加强了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的全面监督。

——摘编自李丽《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朝监察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监察制度实施的意义。
4 . 某学习小组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时,做了如下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走向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   1575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据估计,1565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的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了中国。随着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一跃而成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的月港是丝银贸易的重要口岸,很快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沿海商业城市。


——整理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


(1)将材料一中的知识体系补充完整。
(2)对材料二中的“马尼拉帆船贸易”进行评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时,在埃及、波斯和印度等地建立的希腊化城市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就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语“书”“笔”“墨水”等都源自希腊语,早期中国佛像也有希腊特征。印度人特别尊敬希腊化时代的天文学,据记载,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可见,希腊化文明在南亚影响之深。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汉唐帝国分别是当时的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自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华帝国的丝绸等物品引起了欧洲社会对东方中国的热切向往,而古代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各类物品源源不断地被进贡或贩卖到中国,所以汉唐时期是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物种传播最重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是欧亚世界加深认识、不断走向世界一体化的历史开端。

——摘编自尚永琪《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密切的原因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选伊洛地区营建新都,此地便于各地诸侯贡赋,也方便王朝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在西周,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通过各种礼的举行,周人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得到确立和维护。乐通常配礼而行,其作用在于协调上下、体现和谐。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丈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因为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

——摘编自《西周的核心政治理念统治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

材料二     楚汉战争中 ,刘邦封韩信、英布等人为王。对于西汉中央来说,这是个严重威胁。刘邦消灭这些异姓王后,又将自己一些年幼子侄分别封为王,称为同姓王。汉武帝统治50余年,在继承汉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如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 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以具体史实说明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登上后位并荣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厉行嫡长子继嗣的宗法制度。在两汉帝系的传嗣过程中,“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的情况时常出现。为保证皇权嫡传,母后们便临危受命,援立幼主,临朝听政,主持国家大局。如东汉孝和帝驾崩后,邓后临朝听政,号令自出,不论外戚还是宦官,在她的严格约束下都心怀畏惧,不敢擅权为政。她还先后创办两所宫邸学,整理经学,教授宫人,教育王家子弟,亲自监督考试,以示督促。吕后听政时,实行宽徭薄赋政策,“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严苛法令予以省减,先后废除《挟书律》和《妖言令》,允许民间收藏书籍,恢复言论的相对自由。

——摘编自贾丽英《论汉代母后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周(601-648),唐初宰相。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玄武门之变重臣、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立刻命人到常府请马周入宫,但马周并没有立即前来。唐太宗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他请到了皇宫。一番交谈之后,马周受到太宗赏识,立刻委以重任,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宰相),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徭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太宗均欣然接受,被唐太宗誉为“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他在去世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章统统烧掉,表示不愿意成为因经常数落皇帝过错而出名的人。

摘编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周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周活动的意义。
2022-07-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初年各地田赋不均,地主富豪相率隐田逃税,赋税负担都加在了中小地主和农民身上。仁宗时,郭和孙琳用千步方田法清查洛州肥乡县等处民田。后曾几经试行推广此法,但几试几罢。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五年(1072年)推行方田均税法。其法以东西南北四边长各一千步作为一大方(相当于当时的一万亩),四边长各一百步作为一小方,即方田。首先对已经耕种的各州、县土地进行清丈,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并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制定地籍,分别规定各等级的税额。还编造方帐、庄帐、户帖和甲帖作为存案和凭证。方田均税法不仅限于北方诸路,在南方许多地区也曾推行。方田均税法的施行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遭到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至宣和二年(1120年)完全废止,已清丈的方田也仍照旧法纳税。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施方田均税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实施的积极影响。
2022-07-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