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念孙,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嘉庆四年,白莲教战事正酣,王念孙上陈剿贼六事,后又弹劾和珅,声震朝野。王念孙在工部时,热心水利,著有《导河议》等,涉及颇广,多方考证,竭力辨其真伪。每到一地,王念孙必亲自深入勘察地形地貌,分析水旱根源。道光六年,王念孙罢官,从此专心学术。王念孙搜集汉魏以前的古训,详加考证,对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历史著作中的字、句之讹错进行研究,发展出一种新的校勘学。王念孙致力于对古代经典的考索,与同时代学者一道在经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现代学术分科的新知识系统的萌芽。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念孙为官治学的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念孙为官治学品质形成的原因。
2022-10-3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善兰自幼聪明好学,勤于思考,14岁时,就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后与伟烈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与艾约瑟合译了《圆锥曲线论》3卷,标志着近代数学已经在我国出现。与艾约瑟一起译出的《重学》20卷,是我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力学专著。此外又与英国人韦廉臣合译了林耐的《植物学》8卷。他在译著中创立起许多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新的符号,都沿用至今。李善兰将近代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我国传统课题之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其中最为出名的“李善兰恒等式”,引起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兴趣。1868年,李善兰走马上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总教习,他所教的学生,不少成为名家学者。

—摘编自于应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李善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善兰对中国近代科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善兰的精神品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指出: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55 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制度就是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而只许人民内部有这种自由。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对于明显的反革命分子,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分子,事情好办,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就行了。”

——摘编自林育川《建国后毛泽东保障人民言论自由的实践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自由观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自由观的实质,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出现大变动和大分化,各种政治力量推出自己的思想家作为代言人;同时,七国争雄,各诸侯国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人才流动的局面,促进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白毅《中国古代教育史概要》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连破魏军,威震中原;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县制,加强了国君的力量。

——摘编自何兹全《何兹全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领域形成的局面,并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并概括秦国变法的作用。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江南棉布号称“衣被天下”,当时,上海的标布“走秦晋、京边诸路”,“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清代江南棉布往销国外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由于棉布出口量大,乾隆时,还有人主张禁止棉布出口,以为“止计松江、苏州、常州三郡,出洋之棉布流转内地,可多被数百千百万穷民”。这一主张未被清政府采纳,此后,棉布出口亦未减少。据统计,自1817〜1833年,各国商船自广州运出的南京棉布共1900余万匹,平均每年110余万匹。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受原棉出口需求的刺激,这一地区的棉花种植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明显扩大。《上海乡土志》载:“吾邑棉花一项,售与外洋,为数甚巨。”19世纪70年代中叶,“上(海)、南(汇)两邑以及浦东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二”。松江县,“改禾种(棉)花者比比焉”。……在棉花主要产区的南汇县,“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淘汰矣”。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状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上海开埠后棉纺织业发展的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欧洲”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曾有着不同的内涵。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印第安人遭到了欧洲人的征服。1751年,伏尔泰将欧洲描述为:“一种大的共同体被分为几个国家……即使分裂为几种信仰,它们都有同样的公共法律和政治原则,这是世界其他部分不知道的。”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建立起了对自己文明优越性的确认,“欧洲”与“文明”在观念上被等同起来。

到了20世纪初期,特别是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悲观主义”出现了,欧洲文明进步观受到了强烈质疑。一方面,像斯宾格勒关于“西方的没落”这样的悲观论调流行开来,另一方面则有一些思想家在反思欧洲文明的危机,并且呼吁“欧洲精神”。

1973年,欧共体官方就发表了一份《欧洲认同宣言》,该宣言试图界定欧洲的认同性。欧洲的特性被认为是基于如下一些共同遗产:重视个体的生活态度、代议制民主的原则、法治、社会正义、尊重人权等。自此宣言之后,在欧洲共同体官方和欧洲民间,“欧洲认同”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和辩论的议题。

——摘编自邝杨《欧洲观念的变迁:1492—199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与“文明”在观念上被等同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悲观主义”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认同宣言》带来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科举废除,政府在各地兴建劝学所,发动士绅兴建新学堂。1906年,清政府正式奏准劝学章程,“责成各村学堂董事查明本地不在祀典庙宇乡社,可租赁为学堂之用”,筹款办法有迎神赛会演剧之存款可以充当学费等语。庙产兴学运动大规模兴起。庙产兴学期间,虽然民间一直存在某些敌对情绪和行为,但这一政策的推行保障了在经费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地方兴学的顺利开展。以江苏吴县、江都、高邮、南通、邳县、阜宁六地为例,各地寺庙用作兴学之用的比例分别为67.8%、50%、78%、100%、30.9%、71%。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此间兴建的大量学堂,本身便是对乡村陋习的一种冲击,同时它们还为乡村移风易俗的进一步深度拓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立霞《清末庙产兴学与移风易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庙产兴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庙产兴学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292年,上海建城.明清以后,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1843年,根据《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正式开埠。为适应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外国企业先后在此开办了船舶修造厂、印刷厂、食品厂等.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大型的军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前期全部生产军火,后兼造大型轮船.由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各地大量资金的汇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此大量诞生,它们以轻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组建了吴淞铁路公司,欲兴造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因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最终全部拆除.甲午战后,西方资本涌入上海,广泛投资于原料加工工业,于是缫丝、造纸、轧棉、榨油、皮革、肥皂、火柴等工厂相继出现。19世纪中后期,上海最终腾升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然而,自开埠以来,上海政区长期割裂,行政各自为政,城市规划混乱,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但却又是一个畴形的大都市”。

——摘编自钱文亮《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等

材料二   横滨曾是江户的交通要道。1853年,美国佩里来航,叩开日本国门。出于政治考虑,幕府将开港口岸定于此处。一些“冒险投机商”为取得经济利益,纷纷前来投资,开办商行,兴建商场.1866年,上海经濑户至横滨、旧金山至横滨等航线开通.横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其中毛织品占相当的比重,砂糖、机械、金属等的进口也各有增加。为了加强日本国内的联系,1872年,兴建了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京滨(从东京到横滨)铁路.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开展,1899年,外国人居留地在日本全面撤销,横滨借机推进城市规划、港口改造、公路修筑,使其逐渐成为日本的大都市和国际名港。

——摘编自郑祖安《上海与横滨的开埠和都市形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横滨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与横滨相比,上海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横滨的城市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2-09-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惟一,宋代著名医家。宋仁宗天圣初年,王惟一奉诏,总会诸说,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图经》内容较前代针灸典籍要丰富得多,该书不仅是前代针灸经验之汇集,而且融入了王惟一在针灸学方面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为了便于进行针灸教学,王惟一主持铸造了专用于针灸教学的铜人模型。“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尽管宋代印刷术已有很大进步,但由于印数有限,保存不易等原因,仍限制着针灸医学的普及与发展。为广流传,王惟一主持将《图经》三卷刻于石碑之上,供针灸爱好者览诵抚拓,故石碑对针灸术的流传有推广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惟一对古代针灸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惟一取得针灸学成就的原因。
2022-09-08更新 | 143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