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秦汉帝国的建立,集权官僚体制在中国确立和固化。秦汉的郡县完全受制于中央指派的官员,在权力分配上,秦代和汉初郡级采用分工制衡体制,到汉中期权力已集于郡守,确立了地方长官集权体制。在地方治理中,汉武帝时期强化上计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和察举制度,通过官僚体系的管控,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相形之下,古罗马政治分权的特色显著,虽在帝国时代逐步弱化,但依然余绪不绝。古罗马由中央任命的官员主要限于行省层级且数量有限,许多城市拥有自治权,中央任命的官僚只是监督和辅助城市事务,并不深度干预和直接控制。古罗马地方的基层执法官则完全来源于本地,并且有世袭性质,帝国并未形成对官僚的有效监督体制。

秦汉集权与古罗马相对分权的不同政治权力结构,在历史渊源上基于中国的天下国家观念与古罗马城市国家理念的差别。秦的统一建立在各诸侯国集权政治的基础上,经汉儒大一统认同的思想力量固化。古罗马的扩张则是将罗马城市国家的分权体制复制推广,并为这些城市国家群提供边境的军事屏障以构筑帝国,但缺乏完备的官僚系统和意识形态支持,直至帝国分裂和衰亡。

——摘编自王志强《中华法的政治机理——基于秦汉与古罗马时期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在地方治理上的不同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国家地方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据考证,贝币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钱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贝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遂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从商朝铜贝出现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之后的铜钱几乎均延续了“外圆内方”的形制。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北宋时,由于钱币需求大,铸钱的铜料紧缺,作为弥补的铁钱笨重不便使用,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

材料二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19世纪6070年代,法国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过渡;1871年,德国宣布实行金本位制;1900年,美国通过了金本位条例……;到19世纪末,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都普遍实行这一货币制度,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到来。英国主导下的国际金本位制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买卖黄金,二是公民私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黄金。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国际金本位制度维持了固定汇率机制,有效地纠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资本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张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货币与时代的关系”谈一谈看法。
2022-07-1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实行严格的世袭身份制度。为了破除陋习,使所有人都能“各遂其志”和“大展经纶”,明治政府决定废除旧的等级身份制度。1869年,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改称“华族”,原来的武士阶层改称“士族”,农工商及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在随后的几年里,新政权逐步削弱华族和士族的封建特权,放开各阶层迁徙、通婚、职业选择等自由。身份制改革后,长期处于被压抑地位的平民成为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日本也理论上成为一个平等国家。但是面对武士不满改革挑起叛乱、民权运动涌动等局面,明治政府仍保留华族作为“皇室藩屏”,直到二战以后,才彻底取消了华族特权。

——据【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
2022-07-09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期末摸底测试(高三零诊)历史 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每当夜色降临,欧洲各地城市会实施宵禁。1617世纪,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英国咖啡馆、餐厅、小酒馆可以通宵开放。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些城市夜晚也不再关闭域门,甚至连城墙都推倒了。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伦敦也出现了斯特兰德广场、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三大夜生活商贸中心。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人类在黑夜的很多活动其实都具有经济意义,无论是夜生活的兴起,还是夜间劳动,本质上都是夜间的经济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欧洲夜间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2022-07-09更新 | 556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期末摸底测试(高三零诊)历史 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在春秋时就已设县,但只置于个别边远地区,尚未成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秦献公时曾推广县制,但规模有限。至商鞅变法时,将许多原来聚族而居的村落,改编为县,即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共建置了41个县(一说31个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后随着国土的扩展和开发,县的数量逐渐增加。公元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开始在各县设置有定额俸禄的小吏。县制的普遍推行,打破了血缘的纽带关系,将国家权力集中到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后秦国县制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行县制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众多的耶稣会士纷至沓来,加上一批中国学者的译介,才使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潮。这一西学东渐也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明末,我国“外寇已深,内乱将起。兵不知如何打仗,国家财政万分困难,而学者则在高谈性理,出入禅道,其无补于世艰可知。利玛窦等人适时输入西学,讲究实用,确有起衰振弊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中国的有识之士在这种影响下越来越注重经世致用的东西,西学派正式形成。

——摘编自曹蓉《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科学》

材料二   19世纪仇外恐外的人,在一种古老的基本原理中寻求安慰,即西方科学的各种要素一定是来源于古代中国。在为西方科学训练辩护时,有的人因此宣称西方科学的基础是从古代中国的数学借鉴来的。为了避开那些恐外仇外的人,搞现代化的人的手法是把西方的东西当作中国原先已有的东西偷偷带进中国。当康有为在古代中国的三世说中找到了现代西方的进步思想时,他使这一手法完善了。因此,在搞现代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必须以他们能够在中国搜集的一切类似物去对照外国的文化。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派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维新派学习西学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清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人口增长曲线


——摘自李麦产《棉花传入与中国古代人口增长》

材料二   以下是王育民教授的专著《中国人口史》部分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人口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人口大发展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剧烈变动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发展的两起两伏

第五章   辽宋金时期人口大发展

第六章   元代人口的变迁

第七章   明代户口的升降

第八章   清代人口大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目录中的任意一章,撰写对应的内容提要。(要求:明确指出所选章节,史实选取契合主题,史论结合)
2022-07-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邓中夏(18941933),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20年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同年来到北京长辛店铁路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感受到了工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对工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他认为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新的主力军。但中国工人阶级存在人数较少,文化水平较低等弱点,因此他主张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该有自己的罢工策略。他写了《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一文,号召农民、工人、士兵联合起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1923年,针对党内存在的“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错误观点,邓中夏提出了“中国现在的民主革命与将来的社会革命的领袖都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科学论断。此外他在工人运动的宣传教育、国际联合、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辩证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摘编自姜平《邓中夏文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中夏工人运动理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中夏工人运动理论的历史意义。
2022-07-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建国以后,道武帝、太武帝均进行过规模较大的立法活动,到文成帝时期,北魏法律呈现出严密苛刻的倾向,社会动荡日益严重。孝文帝拓跋宏从小饱濡儒家传统,接受了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的治国思想,在继位后对北魏原有的法律进行了更新与修改。孝文帝总结了历朝历代立法与执法的经验教训,他扼腕叹息于秦始皇由于苛政苛法所导致的二世而亡,因此,他“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亲自主持了法律的起草润色,最终制定了《北魏律》。该法律一共20篇,篇目可考据的有刑名、法例、官卫、违制、户律、厩牧、擅兴、贼律、盗律、斗律、系讯、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5篇,条目简明扼要,体例严谨。《北魏律》被隋唐王朝所沿用,在历史上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文辉《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法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法律改革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的教育体制,基本是一种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体制,官学是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私学也有所发展,但要受到官学兴衰的制约。中央官学体系除为贵族服务的“六学二馆”之外,朝廷的有关部门还办有各类专业附属学校,如太医署、太仆寺、太乐署、太卜署就分别附设有医药、兽医、音乐、卜筮之类的专业学校。唐朝官学达到极盛,史称:“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类。儒学之胜,古昔未之有也。”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在教育部登记,以及所有这些院校中的领导人都必须是中国国民。不久,国民党有关孙逸仙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进入院校。另一政策是在全国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南京教育部监督。从1933年开始,政府发布法令,包括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事宜。此外,还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虽然到1937年战争爆发时教学计划的调整尚未完成,但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摘编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教育体制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022-07-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