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下半年,战火逐渐停息,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然而,局势并没有缓和下来,连年的战祸已使俄国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荒、瘟疫接踵而来。农业产量只相占于战前1913年的三分之二,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的七分之一,交通运输业陷于瘫痪。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极其拮据,一些工人家庭因失业或饥饿向农村倒流。政治局面也极不稳定,在农村,由于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局面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尤为严重的是,19212月,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出了差错,必须迅速修正和调整政策。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上,列宁正式使用“新经济政策”这一概念。

——摘编自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肩负起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它巩固了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加强了苏维埃政权政治基础,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争取到了一个较好的外交局面,使苏维埃俄国的国内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经济政策为建成社会主义做了必要的准备,苏俄既找到了与小农经济共处,实现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的方式,同时也找到了合作社这一改造小农的正确途径。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在苏维埃俄国的确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改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摘编自关震《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022-06-16更新 | 4750次组卷 | 2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2-06-16更新 | 5498次组卷 | 2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再满足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而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世纪60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显著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和美国发生。立体交通运输(飞机、汽车以及远洋轮船)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摘编自李南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材料二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交换数量和种类增加,贸易往来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超越国界发展为国际贸易进而取得世界性的规模。世界市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并冲击瓦解着各国原有的经济结构,打破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的割裂状态,使各国的社会经济逐渐联结为互相依赖的统一体,把落后文明卷入资本主义文明。但是这种联系的加强是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掠夺、奴役、统治密切相连的。

——摘编自谷传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并分析世界市场形成与拓展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美国,一战促进了一系列新型和平团体的建立和现代和平运动的兴起。包括法治主义、国际主义和自由和平主义团体在内的各种和平组织提出各种各样的和平计划,谋求通过重建国际和国内秩序来消除战争的根源,建立持久的和平局面。这些非政府组织不仅敦促美国政府加入国联并在战后和平机制的构建中扮演领导角色,而且还直接发起19世纪20年代的裁军运动和使战争非法化运动。与19世纪欧洲通过均势维护国际安全的“消极和平”思想不同,一战后的美国和平团体把和平与改造不合理的国内和国际秩序联系起来。这种对“积极和平”的追求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

——摘编自王立新《“积极和平”:美国的和平运动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美国和平运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国和平运动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依其发展道路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城市。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一般处于沿海、沿江地带,由于不平等条约被开辟为商埠,水陆交通便利,城市格局开放,新兴的轻工业多集中于这些城市,商业贸易较发达。随着以轮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海上交通的发展,造就了第一批近代沿海城市,而近代交通的一大变革——铁路的出现,则使近代城市化向内地纵深发展。唐山、大冶、玉门、大同、鞍山等城市,因拥有某种丰富的矿藏而发展起来,它们由于铁路建设和资源开发,在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控制下,发展为单一生产型的城市,城市格局较简单,综合服务设施比较欠缺。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有很强的殖民性和封建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摘编自陈艳涛《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化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政策的严密控制,人口流动性增强,且更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对沿海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化发展格局,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因素。
2022-05-3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的结束,消除了法西斯的威胁,但是对抗并没有因此终止。苏联尽管在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也因战争而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时间成为欧洲无可匹敌的巨人,欧洲,尤其是一直持反共立场的丘吉尔领导的英国将苏联的强大视为头号威胁。与此同时,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试图主宰整个世界的野心极度膨胀。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遏制和苏联进行反遏制的进程由此开始,双方尽管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形成了长时间的冷战局面。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二   二战后的欧洲,可谓千疮百孔,经济凋敝,城乡残破,百废待兴。美国人正是利用这一机会,不遗余力地实现对欧洲尤其是西欧的控制权。冷酷的现实使英国自身也面临危机的边缘。这样,美国借机开展了对西欧的再次“援助大行动”。正是这种“援助”,最终使西欧坐到了美国人的船上,西半球的美国人成了西欧人的盟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欧洲面临的紧迫任务,并列举美国为此采取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袁庚(1917-2016年),广东宝安人。1978 年61岁的袁庚被任命为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向中央建议在深圳设立蛇口工业区。当时蛇口荒滩一片,但经济地缘位置突出,将这一区域设定为经济开发区,不仅是袁庚乡情所牵引,更是其远见卓识的表现。建议获批后,蛇口工业区在1979年7月正式运作。袁庚通过个人亲力亲为自下而上的实践与探索,从蛇口发端,无数突破旧有陈腐观念与体制的举措喷薄而出,辐射全国。1984 年1月邓小平到访后,蛇口与袁庚的声望到达了巅峰,4月获邀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做重点发言,会后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6月袁庚担任主管对外开放工作的国务委员谷牧的顾问,借助于来自北京的“尚方宝剑”,袁庚在蛇口工业区试行干部聘用民主改革、职工住宅商品化、完善职工福利与退休制度等沿用至今的管理经验。正如袁庚在1986年演讲时所说的那样,“蛇口一开始便以横向经济联系撕开裂口,削弱其行政干预,强化企业功能,把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控制改为间接控制,触动了传统经济构架的最敏感部位。”

——摘编自赵炜《袁庚:改革开放中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庚成功探索蛇口模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庚开创蛇口模式实践的时代价值。
2022-05-22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元二十一年(1284)到至元二十二年,由卢世荣主持推行理财改革。面对频发的灾害,卢世荣休恤民情,奏请皇帝给予人民实惠,并推行了一系列民生改革:(1)恤民政策。忧虑百姓疾苦,裁撤各处竹货监管机构,改收竹税,贩竹自由。为解决站户逃亡问题,除驿马以外全部由政府供给,减轻驿站负担。(2)惠民政策。江湖鱼课,已有定例,长流采捕,贫民恃以为生,所在拘禁,今后听民采用。免民间包银一年; 免大都地税; 乡民造酷者,免收课; 江南田主收佃客租课,减免一分。轻徭薄赋,抑制兼并,施思惠于百姓。但卢氏改革却被冠以“释怨邀誉”的恶名。有些惠民恤民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执行相脱节,造成负面结果,完全背离了卢世荣的改革设想。

——摘编自吴晶晶《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世荣民生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卢世荣民生改革。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