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月份牌画创作演进

年代主题主要内容
19世纪70年代前后商业市场和社会生活广告宣传特色上海棋盘街海利号销售华英月份牌中记载:“启者,本店新印光绪二年华英月份牌发售,内有英法美轮船公司带书信往来日期,该期系照英字译出并无错误....如蒙光顾,其价格公道,此布。”
20世纪初开始女性成了商品的“形象大使”一类是古装仕女是初期的选材,以西施、昭君、貂蝉、杨贵妃等最为常见;另一类是时装美女,由时尚社会女性作为描绘模特,后来发展到以著名电影女演员为创作模特,如阮玲玉等。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批抗战题材谢之光的《以一当十》,歌颂十九路军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杭樨英的《木兰从军图》,周柏生的《岳母刺字》等都是有名的抗战题材的月份牌画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文革”新人、新事、新风尚月份牌在商品宣传方面的功能迅速消失,主要反映新时代,如王琦的《农民参观拖拉机》、古一舟的《劳动换来光荣》、安林的《毛主席大阅兵》、尹瘦石的《劳模会见毛主席》、张仃的《新中国的儿童》、冯真的《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顾群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澍的《欢迎苏联朋友》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爱情故事和个性解放月份牌年画表现爱情故事的《西厢记》和《白蛇传》,更受人们的喜爱,成了年画中的主角,迎来后了繁荣期;但到1995年前后,月份牌年画和以影视女演员为主打的挂历不再受欢迎,逐渐淡出市场。

——摘编自孙绍君《月份牌画创作演进探议》等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现代月份牌画创作演进,蕴含了中国近现代的诸多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历史文化价值,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0-11-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人的生育观中,男尊女卑观念由来已久。随着母系氏族公社的消亡,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发生了一次彻底换位,出现男尊女卑观念的萌芽。这次男女权利地位的转移更多的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着眼的。

男尊女卑的观念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初期,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然而,处于主导地位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秦一统天下后,大兴土木,修长城、宫殿,导致大量力役死亡,而绝大数力役均为男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男尊女卑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乐府诗集》卷三十八记载:“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在巨大的痛苦压抑下,人们在生男生女问题上做出畸形的选择。唐宋时期,天灾、人祸等上述类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喜生男还是生女,情况较为复杂。《长恨歌》中有这样的句子“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战争、劳役、自然灾害、暴政都有可能导致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付出惨重代价引起的改变并不是人类的真正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有关生育观方面的内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0-09-1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4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
13-14世纪元朝政府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 设立木棉提举司,向百姓征收棉布实物,棉布在当时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为欧洲人找到了日后世界原棉的重要产地
1497年伽马成功绕过好望角,开辟了到达印度的新 航路,印度的棉花和纺织技术传入欧洲
17世纪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记载,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18世纪中后期以棉纺织工业为主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美国南部土地肥沃,奴隶劳工价格低廉,棉花品 种好、产量高,为了满足采摘棉花的人力需求,黑奴贸易翻了几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解决劳工短缺问题,缩减成本,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棉纺织工厂,把中国、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国进一步纳入全球棉花经济体系之中 。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5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他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数据——摘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提炼一个观点并简要论述。(要求:写出阶段和选择的词语,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9-2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届高三9月测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舟“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郑和船队不止规模庞大,随行人员数目也非常巨大,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各有专职,分工细致而明确。船队人员的所有开支无一例外全由大明王朝官方独家承担,而郑和船队在海上的航行动辄数月,物资消耗一项的数目就可想而知。直接牵涉的家庭成员在几十万以上,供应物资的东南沿海民众在几百万人以上。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帝国整合全部东方民族千年航海贸易创造的最后奇迹,是强大的内陆农业文明试图以政治力量干预和塑造海洋贸易体系的一次尝试。这是古代中国大航海时代一个绚丽的高潮,之后便戛然而止,开始了近500年的闭关自守。

——摘编自陈杰《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在研究史学,有两件事情,最应当注意的。

其一,是要有科学的眼光。便是现存的材料,都要用科学方法去整理。其中最紧要的有两层:一是把不关于历史之学的析出,以待专家们的研究;譬如天文、律、历。二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种种科学的眼光去研究,以便说明社会进化的现象。

其二,是要懂得考据之学。研究历史,最紧要的就是“正确的事实”。事实不正确,根据此事实而下的断案,自然是不正确的了。其中最紧要的也有两层:一是要懂得汉学家的考据方法(注:其活学根本方法,在于“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必须懂得这一种方法,一切书才都可以读,一切材料   才都可以使用。二是要参考外国的书;从前中国历史中,关于外国一部分最不正确。譬如朝鲜、安南要算同中国关系最深的,记载这两国的事情,还是误谬百出。今后研究,必须搜罗他们自己的书。就是中国的事情,也有要借外国史参考,方才得明白的;譬如元朝在西域一方面的事实,就须参考西史;清朝未入关以前的事实,中国人完全茫昧,反要参考朝鲜人的著述。

——吕思勉《中国通史)(1920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在陈寅恪看来,小说主要有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小说在历史研究中可与正史文献互补;第二,小说对史事的记载可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第三,有些小说史料价值很高,堪称实录;第四,小说对古代社会史研究有重要价值。陈寅恪对以小说证史释史作了重要发展,提出通性之真实个性之真实两个重要概念,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

——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摘编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1-03-21更新 | 2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3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