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一词有双重内涵,一是常识意义上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客观史实;二是对这些事情的记载、考订、叙述,即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材料二:新政时期,罗斯福的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尖锐的认知冲突,现列举如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中美关系有何变化?1990年对新政的认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请根据上述材料,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为例,围绕“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简明,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字数不少于280字)。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序号信息
康熙皇帝以法国科学院为模型,在皇宫里建立了以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制造钟表的铁匠和匠及制造天文仅器的其他匠人为会员的科学院,为激励会员的上进心,展览了西洋的尤其是巴黎的美术品,作为学习的榜样。但对于西方的断知识康熙帝提出“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组织拜上帝教,并仿效《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太平军所到之处,将儒家学馆全部硬毁,太平天国空布将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的妖书邪说全部焚毁,禁止私藏阅读,对古籍造成了大量破坏
团中云,最悉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必毁而后快……”;义和团还杀害了很多无辜卷入的教徒和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钱玄同,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他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的、野室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子辞典》中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请从所给表格中选定三条或三条以上材料信息,确定一个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主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司马迁编纂《史记》,到清朝前期编纂《明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的官修正史,其中的列传,是编纂者选取有影响的人物(除帝王之外)所编写的传记,以下是对列传的统计资料。

①大部分正史中都有循吏(本法循理之吏)传和酷吏(为政严酷之吏)传,涉及350多人,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担任过有关御史台官或谏官等监察机构的官职,其秩虽卑,其位显赫。
②大部分正史中都有佞幸(因谄媚而得宠的臣子)传,涉及123人,从宋代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到前清编纂《明史》,增设“奸臣传”,收录奸臣(不忠奸诈之臣)共计68人。
③唐太宗主持编纂的《晋书》开始增设“忠义传”,主要记录了重义轻生、亡躯殉节的25位烈士,之后收录的越来越多,《宋史》竟多达270多人。
④思想家、文学家在《汉书》中有27人,《后汉书》有64人,《旧唐书》有142人,《宋史》有300多人。
⑤范蠡等靠工商业致富的经济类人物只在《史记》《汉书》有记录,之后基本上不再见于正史。
⑥科学家仅有张衡、蔡伦、扁鹊、沈括、郭守敬等少数人,其中蔡伦是列入“宦者列传”,张衡和沈括主要记载其政治命运。


综合上述所有材料,选取2个或2个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4 . 历史事实·历史记载·历史解释

材料一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和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中日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叙述如下: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日教科书在编写上的相同做法,结合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二   “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2)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19-12-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101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6年和2007年,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先后全文公布了蒋介石1917——1945年的日记,这批日记数量巨大。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如:蒋介石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早起批阅,与妻谒陵告辞.九时半登永绥舰。下关街中水深三尺,甚为忧虑。舰中无伴侣,寂寞不堪。下午研究地图看中山全集,筹划对粤对匪策略,一对粤令十九路先占潮汕,十八军集中赣南……对匪决取包围策略,以重兵掩护修路,以大款赶修道路,待路成再剿……否则欲速不达,难见效也。”直到第二天的日记才记载:“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等处,是其欲乘粤逆叛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6 . 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类别文献及成书年代记载
地理位置《史记》(西汉)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
《抱朴子》(东晋)(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
风土人情《魏略》(魏晋之际)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
《后汉纪》(东晋)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
《晋书》(唐)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
政治概况《后汉纪》(东晋)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
《抱朴子》(东晋)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人物形象《后汉纪》(东晋)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
《无上秘要》(北周)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
《北堂书钞》(唐)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

——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

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7 .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公元前38年,苏秦对秦患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
战国都江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淅,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明清时期明清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时期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01-22更新 | 239次组卷 | 12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安丘市2019届高三10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政时期,罗斯福的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尖锐的认知冲突,现列举如下:

材料二 中国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历史”一词有双重内涵,一是常识意义上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客观史实;二是对这些事情的记载、考订、叙述,即历史解释。请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客观史实与历史解释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简明,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10-09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成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综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