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卖)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具有哪些优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有何劣势。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

(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竟新生命。书院讲说,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2021-11-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美国的外援活动既受国际环境影响,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外援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些外援活动对西欧国家产生的影响。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外援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   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四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五   如图为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材料四中的改革目标是在哪年哪次会议提出的出的?根据材料五,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开放特点。
(4)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改革开放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我党在建国初通过土地改革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土地,消除了农民贫困的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后,以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先导,实行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仅如此,我国还坚持减贫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光明网《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2021-04-25更新 | 168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专门建立了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还在重庆、西安等八个地方设办事处,通称"美国新闻处",利用报纸杂志、宣传册、海报、书籍、图片、幻灯影片、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国统区和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对日心理战。在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的《美国史》一书中,将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描述成"有关自由民主的成长之令人愉快的故事";在《美国地理述略》中,则在介绍美国的地质地貌和农业史的同时,还特意阐释了"美国梦"的含义,即"相信最卑微的人都能凭他自己的努力,为全家获得安稳无忧的生活",并坚信下一代的生活更"优裕安乐"。美新处还突出报道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的贡献,用事实证明它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和"世界战士"。黑人问题是严格受限的宣传主题,战争信息署一方面回避种族矛盾,另一方面通过突出黑人对战争工作和国家生活的参与,制造美国国内各个种族同心协力为国而战的宣传效果。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当时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目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科技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是进行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涉及天文、历算、水利、医学、军事、纺织、制造、印刷、建筑、种植、地理及矿冶等多个学科领域。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为算学规定祭祀历代科技大师的礼制,受祭者多达70余人,借以使学生仰见古人风范,以收到“见贤思齐”的教育效果。宋代各科技教育机构立足实际,如医学,到宋神宗时开始分方脉、针、疡三科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算学课程分为三类: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在宋代,无论是医学、算学还是武学,无论是升舍还是毕业,对学生的考核都是十分严格的。如医学的考试,平时依据太学的“三舍法”,实行积分升舍,所积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依次开入内含和上舍;医学的毕业考试更为严格,既考理论又考技能,分三场进行。作为职官性机构的司天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辩认星宿,“提举官与判监及测验官,夜于浑仪台上指门逐人在天星宿,若门士不识五星以上者,降充额外学生”。同时,司天监还着重培养学生观测天象推算历法及占候等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摘编自赵国权《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69年,晁错给汉文帝上《募民实边书》,提出:“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汉书·晁错传》

三国时曹操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明朱元璋下令:“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

——《续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

材料二   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参政的思想家借鉴国际经验并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设计和促成了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但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该《土地法》为制度基础建立的“公营垦场”,并未成为建立新型土地关系的试点,也没有促成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而是用于安置流离失所的难民。即便如此,垦殖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条文购买私有荒地的做法,基于土地的公共属性对私有权施加的限制,组织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以及协助耕作家庭获得无息贷款和地租减免等措施,都为日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

——摘编自朱玲《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垦系统……绝大部分国有农场都开始实施类似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通过承包租赁形式将土地生产资料配置给职工经营。……国有农场“大规模的家庭农场显示了现代化的风范和效率”。这种农场的特点实际上是科技化、大马力机械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的典范。大部分农场实行与农村相似的家庭承包经营,通过合同建立职工与农场的合约关系。除此之外,农场的土地制度安排也为其经营方式改进提供了灵活空间,一部分农场超越家庭分散经营形态,采用各种形式的组织化经营方式,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

——摘编自桂华《土地制度、合约选择和农业经营效率——全国6垦区18个农场经营方式的调查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屯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民政府《土地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有农场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9 .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愈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候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甘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分析其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10 .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其全部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有些资料的统计甚至比这个数字还要低)。半个世纪后,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1821184118711900
比例3225127.1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二是河流的污染,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的利益,直接将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业革命中,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四   7080年代,这些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它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各种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污染,努力净化、绿化环境。此外,还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技术。

——梅雨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人口的流动特点及其成因。这对当时英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造成大气、河流污染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原因。
(3)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方国家是怎样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
2022-02-1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