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4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监察机构御史台,由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并不是专门的监察机构,仅为分权而设置。汉朝继承并完善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除中央外,地方监察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地方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由此制定了被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的《刺史六条》。此外,汉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即《监御史九条》。东汉时期首次出现了“专任弹劾”的专职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从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迁、特征及启示》

材料二:权力的集中利于行政命令的发布与实施,但也可帮助官员与监察机构间构建信息壁垒。尤其在信息通讯技术欠发达的封建国家,实权官员极易利用权力优势要求治下官员瞒报税收、虚报灾情、抵抗监察。人治背景下,监察权来源于皇权,监察制度的良好运行寄希望于皇帝的贤明,使其极难成为具有公定力、稳定性的法治制度。本意为“为朕耳目”的地方提刑按察使有权监督、弹劾监察御史,但是在明朝历史上几乎没有提刑按察使弹劾监察御史的案例。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迷恋炼道修玄,政事懈怠。到明中叶,随着监察官员威权日重,各种恶习也暴露出来,如攀结权贵、贪赃枉法……凌辱地方官吏,干扰地方行政。

——摘编自漆晨航《明代监察制度衰败成因分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后期监察制度走向衰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正是这种科举制保证了其他各项事业,并使其得以有效运转。这种考试引导着全国上下深谙其中奥妙的父母们直接向他们的儿子灌输经典著作的文学知识,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等。这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绵延几千年的考试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一同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转型。18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标志着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开始向近代考试转变。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革命政府时期对实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构划,为民国考试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蓝图。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考试制度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2022-11-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6-23更新 | 747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 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2-10-31更新 | 297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3-01-14更新 | 50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临高县农垦加来高级中学2020-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体育作为“外交先行官”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1954年,中国政府派出128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期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在体操、游泳、田径、足球、排球等项目培育方面获得充分经验。在亚洲,中国开启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越南、柬埔寨等国的体育交流,向部分国家派出了援外体育教练队伍并援建了体育设施。

——摘编自陈金山等《新中国体育事业七十年》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

时期主要内容
奥运外交时期
19791989年)
重返国际奥委会,建设体育强国和“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体育,开始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实施对外体育援助。
“主场赛事”立体化外交时期
19902008年)
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促进国际交往;参与或主办国际体育赛事。
公共外交时期
20092012年)
打造新型大国体育外交;打造中国特色的形象型体育外交;扩大民间体育外交。
“全面引领”时期
2012年至今)
打造中国特色体育外交新理念与新方式;创建体育式国家合作模式;构建体育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刘桂海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体育外交:历程、经验与理论反思——基于“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三重视角的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外交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改革开放后任一时段,概括该时段体育外交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卢作孚推行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他从实验区的地形、物产的实际出发,从实业入手,进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他还建立饮水消毒站、运动场、在囤船上创办船夫学校,在染织厂兴办工人学校,为了训练妇女的职业文化素养,举办妇女学校,“由这些具体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训练大家公里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组织,尤其是进入现代化的经营。”

   ——摘编自周凝华、田海蓝《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8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棉花、油料提高15%和25%,生猪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路,分析其乡村建设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2-10-3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马克思说统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积极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代议制建立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请你为该组材料确定恰当的研究主题。
2022-04-04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儿文》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明清时期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家训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m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婴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材料二   民族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堪称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海外华侨抓住这个时机,踊跃向国内投资。仅在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7100万元。

——摘编自苏文菁主编《商发展史·总论卷(近代部分)

材料三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己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