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统治危机,中国并没有放弃内部的矛盾而达到一致对外,清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内部的安定,这便导致了中国近代外交陷入了双重困境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外国公使进入北京,再随着帝国主义的强迫,中国向西方国家派驻了公使,这种一来一去在形式上有了互换使节的建制,但在根本上并没有平等可言,只是侵略者对清政府无理压迫的结果。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曾国藩等认为:外要和戎、内要自强。换言之,就是要在牺牲部分利益的前提下赢得时间,抓紧一切机会发展强大自己,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中国近代外交,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一种缩影,这充分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清朝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卖国投降的屈辱行径,这在中华民族外交史上将是最可耻的一页。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19491月至8月,在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莫斯科期间,中共直接以书面形式提出了如何处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议题。在给斯大林的书面报告中,刘少奇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继承旧约;二是重订新约;三是暂时维持条约的原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加以签订。斯大林也表示:"新中国一成立,苏联就立即承认,!945年签订的中苏条约是不平等的,因为那时是与国民党打交道,不能不如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指出订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双重困境"并概括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022-02-16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所征服的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一般情况下任期1年。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其下属人员中,配有一位财各官,负责管理财政和军需供应;另有一位或多位副将,其职位由元老担任,可代理行使总督的部分职权;此外还配备一些副官。因为行省远离罗马,总督实际上不受同僚官员协动情和保民官否决权的限制,在司法方面除了涉及罗马公民的案件,也不受上诉权的束缚、所以,他在行省中握有绝对权力。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刮钱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篇(上卷)》

材料二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简称行省,长官为承相。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基层行政机构,农村有社、乡、都,乡设里正,都设主首。城市有隅、坊,设隅正、坊正。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呈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长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中央的监察机构要监督行省官员,行省长官要定期规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同时实行“省官互迁”。行省制的确立,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对罗马行省制度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罗马行省制度与元朝行省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选官制度标准办法选官权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亲贵合一,世代相传奴隶主贵族
战国军功爵禄制军功军功、养士、客卿国军、贵族
汉朝察举制品德、才能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地方官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品第士人,按品授官中央官员
隋唐科举制才学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取舍朝廷、中央

——摘编自邵长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由于科举考试科目由朝廷设置、考试内容由朝廷确定并由朝廷最终决定应试者的去留取舍,从而从根本上剥夺了地方的取人用人权,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科举制不再唯门第、财产是问,而是通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来选拔官吏,这就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才能之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平台和机会,客观上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上下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科举制下不断定期的、几乎面向全社会的开科取士,使大批中小地主及平民百姓的优秀子弟通过科考脱颖而出,参与国家政权。

——摘编自王自周《浅论科举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来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封建统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疯”了的梭伦经常出现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惊叹、惋惜声中,梭伦滔滔不绝地朗诵着,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禁令废除,战事再起。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夙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梭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梭伦改革的特点及本质。
2022-01-1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鹿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泰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县的建制,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之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规则”。县政府设县长一人,负责综理全县行政事务,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

——摘编自张皓《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制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县作为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历史上长期沿用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领域,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巨星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19218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党不断狮强和改进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不断掀起工人运动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

——摘编自福建省总工会《党史上的工运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人运动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同及意义。
2022-01-09更新 | 326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来宾市合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8 . 晚清时期,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中英《北京条约》签字页

②《南京条约》签字页

③《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④《马关条约》签署场景

材料二   春愁难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清。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1)请将材料一中图片所示的四个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序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从材料三的时间轴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实正确,论述准确,逻辑清晰。)
2021-12-1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 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

材料二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受少敏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制得以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占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汉至南朝,仅在个别民族地区设置过都护,且为“加官”(兼任官职),而都护的职责也仅是“督察”民族地方政权的“动静”,或“专征讨之事”,不直接干预当地民政。至唐代,随着领土的拓展,内附民族的增多,在周边民族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据近人查证,有八个都护府。都护不再是“加官”,而是朝廷高品正员命官。都护府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从人事、民政、赋役、军事、司法等方面均有官员掌管。

——摘编自唐启淮《唐代都护府述略》


(1)举例说明汉代设置都护的史事,据材料归纳汉唐都护府的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唐代都护府制度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举例说明明朝与清朝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相同举措,并总结这些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