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0 道试题
1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的科学错误的一项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夏启》
B.《趣谈秦始皇和古人长生不老梦想》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2015-07-1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德惠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2 . 小明爱好读史书,最近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找来了相关的资料,有《内阁发展史》《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浅议明清中央机构的变迁
D.明清的君主专制
2015-05-2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安徽涡阳第四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3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2013-04-17更新 | 6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探究成为历史学习的手段之一。下列历史探究课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
A.《浅议秦始皇与郡县制》
B.《从南书房到军机处——一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C.《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D.《“辉煌宏伟属于希腊罗马”——议西方近代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渊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学习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老师组织学生召开研讨会,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主题,其中史实或观点正确的是   (  )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西周建立原因探究
B.浅议朱棣设立内阁的动机
C.趣谈秦朝时期的分封制
D.嬴政――中国行省制度的创立者
2010-11-15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福州市八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从黄河流域的一个原始部落,步步通过融合、扩张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中华帝国,地缘环境在国家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摘编自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材料二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清朝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即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对古代中原王朝“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予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是国家对地方进行管制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无疑可以左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统治者在乡村治理方面一直坚持“官民共治”的基本政策,即王权与族权的相互融合及博弈。国家依托乡村内部宗族,培养出一批委托管理人员并依此将“国家行政力量”深入农村。中国古代社会是通过强化宗法观念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的,通过税收集中乡村社会资源,通过科举制将国家和乡村联结起来,使封建正统理论在教化中占绝对地位。

近代以来,传统乡村中的宗族势力开始衰弱,乡村绅士不断变化,村庄以往的风俗习惯难以应付愈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国家势力开始广泛渗入村庄,知识分子也力求乡村重建,村庄被各种外来价值裹挟,逐渐形成嵌入性的乡村治理。以往基于村民生产生活形成的风俗习惯,难以在嵌入性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而国家力量及知识分子对村庄重建的个人理念在乡村治理中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共有600多个学术团体和教育组织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建立了1000多个乡村试验区,梁漱溟、黄炎培等都是当时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昂《中国乡村治理的三个阶段及其伦理特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乡村治理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近代乡村建设试验的历史作用。
2024-02-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在《宋史》中立传的1533北宋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宋代开科期间年平均录取进士115人,达到唐代年平均录取人数26人的四倍之多,各科总录取人数更是达到唐代时期的十倍;宋代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家世、籍贯等信息进行封贴处理。在考官管理上实行锁院制度,考官一入贡院即锁宿,以辟请求,在考场管理上,禁止挟书、移易、传义和代笔等;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进士考试分成四场,分别为考大经、考兼经、考论以及考策。殿试仅考策,字数不超过千字,论在于考核考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策则是考核考生对政策的认识意见;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成定制,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制定政策,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1)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4-01-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影响。
2023-11-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