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民间风情折射时代变迁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西方生活成为都市主流D.新潮女性引领社会时尚
2 . 19世纪90年代,“维新”一词流行,而20世纪的头10年“新政”一词泛滥。1912年1月1日《申报》刊载的《新祝词》短短百来字不到,就有17个“新”字。这反映出当时
A.中华民国建立影响巨大B.社会改良仍是时代主流
C.社会对时代变革的渴望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初,满族女子多穿长袍,从领口、衣襟到袖头等处都绣有纹饰。后来,她们多以长袍上绣纹吉祥纹饰一一如蝙蝠与团寿纹饰为美。这可以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提升女性地位B.奢靡之风导致服饰变化
C.民族融合影响社会生活D.技术进步改变审美观念
2020-12-28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晚清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教会学校被视为异端,就算校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但应者依然寥寥;民国初期,尽管教会学校收费比普通学校高昂多倍,但“前来就学者日盛”。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提倡新式教育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D.社会环境的变化
5 . 1907年7月,妇女刊物《女子世界》登载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校歌“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这说明女子蚕业学校
A.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C.具有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感D.致力于近代中国服饰的改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5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草案》就《婿妇改嫁主婚问题》规定:“婿妇改嫁,由夫家父母主婚。无父母者祖父母,无祖父母者母家父母或祖父母。如母家并此而亦无之者,则应由夫家其余亲属主之。此现行律所规定也。”这表明当时
A.封建礼俗遗存影响立法B.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
C.国家立法推动男女平等D.传统观念阻碍妇女改嫁
7 . 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这表明当时中国
A.男女的婚恋观差异明显
B.婚恋观逐渐趋向近代化
C.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D.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反映出(       
A.新式婚俗成为主流B.缠足陋习全面废除
C.社会生活趋向文明D.生活习俗全盘西化
2020-09-16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上述材料反映的变化开始于
A.国民大革命B.新中国成立C.辛亥革命D.清末新政
2020-08-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月份牌是西方广告画与中国年画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发行遍及全国农村及城市。如图所示,中间为身穿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两边附有12个月节令的年历表,上方印有“健胃固肠丸”的商品名称。据此可知
A.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全国B.旗袍是城乡最流行服饰
C.时代变迁影响商品营销D.西方经济侵略日趋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