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荷马以来的希腊文化到苏格拉底时发生了转向,即关注点由人的外在的感性对象转为内在性的灵魂。这一转向出现的背景是
A.城邦民主政治达至顶峰B.人的权威和尊严的确立
C.对人性本身研究的完成D.民众道德价值观的衰颓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从14世纪,大体上,到16世纪这300年的欧洲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能是一个孤立事件。“文艺复兴”涉及的面实际上不只是文艺,而是人民的自由问题,言论自由的问题,在艺术上创作的问题,学术上的发展等。它是一场普及整个西欧的文化运动。这股风,当然对东欧也传过去了。像波兰捷克这些中欧四家,也受到一些影响。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批判大多仅限于指出教会的腐败和虚伪,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人文主义者须有闹眼和财富来从事活动,决定了其局限于上层知识界,并依附于权贵阶层,就不可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实现根本的彻底变革。当时王权既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新兴市民反对教皇的权力又害怕他们的力量过于强大,在变革过程中不免有妥协之举。人文主义者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性纪基督教的基石,这一任务接着落到了宗教改革者的腐上,但宗教改革老也同样走不出这一阴影。

——摘编自齐昂昆、彭春霞《人的发现和限制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本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者“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世纪基督教的基石”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之法”,而“天下之法”应“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天下之人完全可据“天下之法”而评论天下大事,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是义不容辞。黄宗羲一边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一边又郑重地提出天子、郡县官等都要定期到学校,“入弟子列”恭听由学校所代表的“民意”。在一定意义上,将各级政府置于某种范围的“民间”舆论监督之下。由此,黄宗羲进而申言“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政府应鼓励“四方上书言利弊”。这样,言路广开,“民意”上达,自由评议受到重视,国事民情统为一体,政通人和就相辅相成了。“公其非是于学校”,为进步思潮之勃兴亮出了鲜明的旗帜。

——摘编自罗华庆《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明确指出,只有人民才可以制定法律,封建君主言出即法“是一种恶劣的立法方法”。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这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他同时认为人民是根本不适合于讨论事情的,人民必须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立法机关,立法工作才能完成。孟德斯鸠认为不应该广泛地从全体人民中选举立法机关的成员,而应在每一个主要地域由居民选举代表一人。“人民对自己城市的需要比对其他城市的需要了解得更清楚;对邻居的才能比对其他同胞的才能判断起来要正确得多。”孟德斯鸠认识到,已接受选民一般意志的代表在立法期间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再接受其选民的特别指示。若事事征求选民的意见要以无限的拖延为代价,结果得不偿失。

——摘编自李建华、周建民《法的精神与法的规则-孟德斯鸠立法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19世纪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遭遇,并分析造成黄宗羲相关思想这一遭遇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产生了细致的学科分类,并且用实验手段来替代经验手段。前一种手段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后一种手段则带来了众多的科学发现。这反映出
A.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科学复兴B.封建制度成为众矢之的
C.文艺复兴推动了理性探索精神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论及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时指出:“读书俱乐部和咖啡馆为城镇里的许多工匠和生意人谈论最新的改革观念提供了方便之所。著名的作家和诸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之类的科学和哲学著述赢得了大量的读者。”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提升民众社会生活质量B.启蒙思想引发大众观念的变化
C.民众精神面貌引领新的知识潮流D.新思想促使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6 .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勇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他们不惜危险和苦难.全面、彻底地批判了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罪恶和黑暗,给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以沉重的打击,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A.孕育了人文主义精神B.思想家否定传统权威并注重理性思考
C.宗教观念日益的淡薄D.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的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二是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反映了
A.对于理性思潮的批判B.工业革命发展的新需求
C.人主体地位开始确立D.对审美情趣的感性关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虽为贵族,却是法国首位公开批评封建统治的思想家,他突破“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人民应享有宗教和政治自由,认为决定法的精神和内容是每个国家至关重要的任务。他认为保证法治的手段是“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三者相互制约、权力均衡。“三权分立说”对1787年美国宪法、1791~1795年的法国宪法和1792年的《普鲁士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浅草《从世袭贵族到启蒙思想家》

材料二   法国的1791年宪法被视为孟德斯鸠分权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1791年宪法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权力分立学说。宪法将立法权赋予了一个单一制的议会,议员不能同时担任大臣之职,因此立法部门与执行部门被严格区分开来。1791年宪法假定了政府各部门间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和谐,然而即便是在最平静的政治体系中这种和谐也是很少见的,更何况在法国大革命的大动荡中,这种可能更是微乎其微了。这部宪法在勉勉强强地维系了一年半之后,最终以国王被废黜、宣布共和而告终。

——摘编自韩伟华《从三权分立到中立权:贡斯当分权制衡理论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分权理论在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命运,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11-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9 . 伏尔泰认为,中国儒家文化表现出一种其他文化少有的宽容,而这种宽容,在欧洲的宗教统治下,实在少得可怜。这反映出伏尔泰
A.过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B.借助儒学来反封建
C.用儒学来和谐法国社会D.对儒学持扬弃态度
10 . 17世纪英国革命的参与者并没有把该事件当成“革命”,通常是称作“清教运动”或“内战”,革命在当时有“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坏”之意。18世纪法国革命的参与者把自己所从事的斗争称作“革命”,革命成了天下最正当、最神圣的事物。这主要是因为
A.革命造成社会动荡减小B.工业革命发展水平不同
C.人民主权观念广泛传播D.宗教改革冲击天主教会
2021-11-10更新 | 78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