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大街上。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注]家的墨池。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


【注】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B.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簧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的影响。
C.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浩大。
D.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韵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调。
2.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试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2020-10-15更新 | 262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老孟等几个朋友驱车前往靠山屯的一家农家乐,那儿有土鸡肉、野兔等野味,还有乌龟、鹿肉什么的。我去的次数多了,跟老板二狗熟悉,他透露说也有一部分是圈养的,其实他不说我也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

老孟,是个盖房子的,尊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刚坐下,就对二狗豪气十足地说:“先来盘鳄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老板,这个真没有。不信您问候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我知道老孟这人,在有些人面前当孙子,来这里尝尝当大爷的滋味,找找平衡。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怕客人喝多后算账掰扯不清,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

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老人头。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星半点的,给了吧。”

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二狗伸着手,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味道嘛,也确实不错。气氛在酒精的滋润下活跃起来,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这就好,吃饭嘛,要的就是心情。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一碗鸽子面。”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我忍不住提醒二狗:“狗老板,你看清楚了,那可是冥币!”

“我知道。”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买卖啊。”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买碗面,没啥。”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这个孩子是村主任的。”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谁说山里人老实?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想想也是的,谁让人家的爸爸是村主任呢?许多事要仰仗人家。这么一想,我也就释然了,忙给老孟碰杯,不让他再嘲弄二狗。

“明白了,村主任挂着账行。狗老板会做生意。”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肯定这样。”在座的一个朋友同意老孟的说法。

难道他们说的是事实?我眨巴着眼盯着二狗。如果真是如他们所说,错也不在二狗。

二狗没接话茬,叹口气,说:“去年秋天一个晚上,大暴雨,村主任进山巡视,见屋子裂缝了,忙背出孤寡老人刘大爷,刘大爷说收音机还在屋里。村主任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我说:”嘴又馋了?”老孟说:“我觉得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老孟点菜时先点鳄鱼肉,再“甩出鼓囊囊的钱包”,言行看似充满豪气,实际上是老孟在山里人面前显示优越感。
B.“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表现了二狗对顾客的恭敬,其中含有没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歉意,也有与顾客拉近情感距离的善意。
C.二狗将团在手里的红色钱币撕掉,说明他知道自己从男孩手中接过来的就是冥币,那一刻他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无奈和愤怒。
D.小说插叙了村主任为救刘大爷牺牲的内容,解说了男孩免费吃面的原因,也展现了山村淳朴的民风,升华了小说表达的情感。
2.小说结尾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关于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二狗,有人认为是老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变

陈博文

栋悟一家人忽然变成猴子的怪事,已经传遍这一带的山村了。

不少好奇者跑到村里来看看究竟是谣传还是事实。然而,大家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他们既见不到栋悟,也见不到猴子,见到的只是那间简陋的破屋子。

那是一间栉叶盖顶的小木屋,两扇木板门已斑驳破旧,外边还加上一把锁头,从门缝、墙壁的缝隙里可以窥见屋里边一片凌乱,显然是很多天没有人来过。

邻居老阿婶对围观的人群说:“栋悟一家人变成猴子了,要找他们可到后山上去,不过你们要高呼他的名字,他就会从树上跳下来,带些食品去给他们吧!很可怜的!”

“这样说,栋悟真的变成猴子了?”

“那还会有假,全家人都不见了,岂能说着玩的?!”

栋悟住在这村子已很久了。他家种了一小片玉米园,家里还有三把猎枪,是他和两个儿子阿保、阿护的谋生工具。他向来就靠捕猎山区里的动物和种点粮过活。不过,山里的动物越来越少了,所以生活是十分困苦的。

自从这片数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地带,被宣布即将变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后,住在这一带山区依靠捕猎为生的居民,生活就起了大恐慌,栋悟一家当然也不例外。

有一次保委会宣传队到村里做宣传,他们说到山区各种禽兽,被人们死捕活捉已濒临绝种,如不设法制止滥捕滥杀,将来我们的子孙就见不到各种动物了。他们要求当地居民,尤其是以狩猎为生者与政府合作,不要再屠杀山区动物,让它们繁殖滋生,让这片辽阔山区再现蓬勃生机。

当这批演说家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之际,栋悟一肚子怨气爆炸了。他一跃而起,大吼一声说:“你们这批城市来的家伙,知道山里人的困苦吗?禁止捕猎,我们只有喝西北风了。滚!滚回去,不要干涉我们,不听话送你们几声鸟枪……”围观的村民,有人随声附和,也有人劝他们不要闹事。经此一闹,宣传队在嘈嘈杂杂的人群中悄然收兵,围观的众多村民也一哄而散。

此后,栋悟情绪变得偏激愤慨,每天叫上两个儿子一同上山,展开他的杀戮行动。他拿点颜色给保委会的人员看看:我赶尽杀绝,你们将奈我何?!

过去,他捕猎的只是野兔、黄羌、獐狐之类的,现在却是见什么杀什么,简直是有些疯狂了。

有一次,他竟一口气射杀了三只猴子。向来,很少有人捕杀猴子的,因为经济价值不高,也没有人爱吃猴肉。所以,猎人对猴子可算是仁慈的。然而栋悟却故意杀猴子,为的是向保护环境的人员示威。

今天,他很幸运猎获一只黄羌。傍晚,父子三人兴高采烈扛着黄羌回家。很久了,没有油腻过口,今晚可要来一味炒黄羌肉,再加一锅酸辣羌肉汤,明天把剩下的卖给芭货佬,最少还有数百泰铢可以赚。他想得口水直流,心花怒放。就在离家不远处,忽见他老婆伸头缩脑闪在大树后,一见他父子,即迅速迎上来,慌张地说:“不得了,屋子被一群猢狲占了,不是我走得快逃出来,说不定已被它们咬死。”

“有这样的怪事,我们快回去看看。”栋悟话还未完,从他屋子里一下子跑出很多猴子来。数百只猴子灰溜溜地朝他们摸来。

他被吓呆了,正想扣动扳机,忽从树上跳下数只大马猴,迅速将他父子手中的猎枪都抢了去。人猴形势逆转,栋悟大惊失色,急忙拉着妻子掉头就跑,可后面大批猢狲随着追来。他跌跌撞撞,忽然觉得老妻的身躯在迅速缩小;两个儿子也一样在萎缩,而且脸上长出浓毛,屁股上也长出尾巴。他下意识摸自己的脸,哇!自己也是满脸茸毛。他失声惊叫,吱吱几声,原来他们已变成猴,身形也矫健轻盈了。他紧拉着妻子,迅速攀上茂密的大树。他俯视追来的猴群,咦!哪里是猢狲,都是彪形大汉呀!他搔着头想不出原因。

栋悟一家人变猴的怪事终于传开了,不久,各个山村发现很多保护野生动物委员会的标语:

杀猴子,变猴子!

杀山猪,变山猪!

动物保护,人人有责!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寥寥数语就交代了一件离奇怪事,这样处理不仅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保委会宣传队的宣传做了铺垫。
B.小说中人物名字具有特色,“栋悟”“阿保”“阿护”寓意着“动物保护”,与小说结尾保委会的宣传口号遥相呼应,凸显出小说的主旨。
C.小说将保委会宣传队说成是“演说家”,并形容他们“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说明栋悟对保委会宣传队的言行根本不认同。
D.栋悟亲眼看到自己与家人的猴变过程,但又说看到的猴子其实是彪形大汉,“猴变”真假难辨,作者这样处理意在引发读者的深思。
2.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栋悟的人物形象。
3.小说安排“猴变”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10-07更新 | 240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纽约中央火车站询问亭上的时钟告诉人们,现在是差六分钟六点,高个儿的青年中尉仰起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眯缝眼睛注视着这个确切时间。他心跳得浑身震动,再过六分钟,他就会看到十三个月以来一直在他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那个女子了。虽说他从未见过她一面,她写来的文字却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勃兰福特中尉尤其记得战斗最激烈的那一天,他的飞机被一群敌机团团围住了。

他在信里向她坦白承认他时常感到害怕。就在这次战斗的头几天,他收到了她的复信:“你当然会害怕……勇敢的人都害怕的。下一次你怀疑自己的时候,我要你听着我向你朗诵的声音:对,纵使我走过死亡笼罩的幽谷,我也一点不害怕灾难,因为你同我在一起。”

现在他可要听到她本人的说话声了。还过四分钟就六点了。

一个年轻姑娘擦身而过,勃兰福特中尉心头一跳。她带着一朵花儿,不过那不是他们约定的红玫瑰。而且,她说过,她已经不年轻了。

他想起他在训练营里念过的那本书:《人类的束缚》,整本书写满了女人的笔迹。他一直不相信,女人能这样温柔体贴地看透男人的心。她的名字就刻在藏书印记上:贺丽丝·梅妮尔。他弄到一册纽约市电话号码本,找到了她的住址。他写信给她,她复了信,翌日他就上船出国了,但是他们继续书信来往。

十三个月里她都忠实地给他回信,没有接到他来信的时候,她还是写了来。现在呢,他相信了:他是爱她的,她也爱他。

但是她拒绝了请她寄赠照片给他的要求,她说明:“要是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相貌就无关紧要。要是你想象我长得漂亮,我就会总是摆脱不了你不过心存侥幸的感觉。我憎恶这种爱情。要是你想象我长得不好看(你得承认这是更有可能的),那么我会老是害怕,害怕你之所以不断给我写信,不过是因为你孤零零的,没有别的选择罢了。不,别要求我给你照片。你到纽约来的时候,就会看到我,那时你再作决定吧。”

再过一分钟就是六点了……猛吸一口香烟,勃兰福特中尉的心情更紧张了。

一个年轻女子正朝他走来。她高高的个儿,亭亭玉立,淡黄色头发一卷卷的披在她纤柔的耳朵后边,眼睛象天空一样蓝,她的嘴唇和脸颊显得温文沉静。她身穿淡绿色衣服,象春天活泼轻盈地来到人间。

他迎上前去,没注意到她并没戴什么玫瑰。看到他走来的时候,她唇上露出一丝挑逗的微笑。

“大兵,跟我争路走吗?”她喃喃地说。

他朝她再走近一步,就看到贺丽丝·梅妮尔。

她几乎正是站在这位姑娘后边,是一个早已年过四十的妇女。她就快变白的头发卷在一顶残旧的帽子下面。她身体长得过于丰满,一双肥厚的脚塞在低跟鞋里。但是,她带着一朵红玫瑰。

绿衣姑娘快步走开了。

勃兰福特中尉觉得好象被劈开了两半似的,他追随那位姑娘的欲望有多么强烈啊,然而,对这个在精神上曾经真挚地陪伴过和激励过他的妇女,他的向往又是何等地深沉;她就站在那儿。他看得出来,她苍白、丰腴的脸是温柔贤惠的,她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勃兰福特中尉当机立断,他手指抓紧那册用来让她辨认的《人类的束缚》。这不会是爱情,然而是可贵的东西,是他曾经感激过,而且必定永远感激的友谊……

他挺直肩膀,行了个礼,把书本伸到这个妇女面前,然则就在他说话时候,他感到了失望的苦涩。

“我是约翰·勃兰福特中尉,你呢——你是贺丽丝·梅妮尔小姐吧。见到你,我多高兴。我——可以请你吃顿饭吗?”

她咧开嘴宽厚地微笑了。“我不明白这都是搞的什么,孩子。”她回答说:“穿绿衣裳的那位年轻小姐,她要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同你到什么地方去,我该告诉你,她在街那边的饭店里等你。她说这多少是个考验。”

(选自《中外文摘》)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勃兰福特与女友在火车站约会的场面为主体同时将相关的人物、事情的起因交代清楚,使情节既简洁又富于变化。
B.从全文内容来看,小说将一个约会的事情反复的表述,让人觉得单调无趣。
C.小说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考验”起到了深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D.小说在勃兰福特等待的过程中几次写到年轻女子,说明中尉以貌取人。
E.勃兰福特原本满怀憧憬的等待约会,结果看到是个中年妇女应约之后,果断的将“爱情”重新定位为“友谊”,说明爱情只在同龄人中产生。
2.小说三次写到“差六分钟六点”“四分钟就六点”“再过一分钟就是六点了”,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3.请简要归纳小说中的勃兰福特是怎样的一个人。
4.小说写贺丽丝·梅妮尔小姐以一种“考验”的方式与勃兰福特见面,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020-09-3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丁扶贫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了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79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生态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只猪崽,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发现少了一头猪崽,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35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10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年第9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贫策略的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B.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里的草饲养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是老丁扶贫的丰硕成果,产业扶贫推动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掌声”是群众对老丁扶贫工作的肯定。
D.村支书找唐大石商量,让唐大石带领村民集约化养猪,唐大石让村支书喝两口酒后就答应了此事,表现了唐大石的豪爽、纯朴。
2.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运动会

[日本]岛田洋七

我在佐贺的第八次运动会临近了。

对打算“初中毕业后一定要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我来说,这是在佐贺的最后一次运动会。

上初中以后,我每年必定写信给母亲,跟她说:“今年一定要来看我的运动会。”

今年我也不抱什么希望地写了信,想不到母亲回信说:“今年会去看,我很期待。”

我看到信时,还以为哪里搞错了。

好几次做过这样的梦,我怀疑这是梦,还捏捏脸颊看是不是做梦。

是真的呢。

母亲给外婆的信上也说要来佐贺。

想到母亲真的要来看运动会,我就忍不住想绕整个佐贺跑一圈。

第二天早上,我慎重地把信放进书包,然后上学去。

第一节是社会课,我当然又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打开有花纹的信笺。

“德永,那是什么?”

“我妈妈的来信。”

“哦?”

老师很感兴趣地看着我的信。

“什么?要来看运动会……”

“啊,老师,不要再看啦。”

我假装不高兴地收起信不让老师看。

我不厌其烦地每节课都拿出信来看看。

就像展示蜡笔和钉鞋一样,我向大家炫耀着。我总是想听大家说:“太好了!德永。”

初中运动会的重要项目是长跑比赛。

男子组的路线是出校门,沿着护城河绕一圈,经过城内,再回到学校,全长七公里,十分吃力的赛程。

可是这在每天辛苦练习棒球的我们眼中,不算什么。实际上我连续两年都拿了冠军,但因为今年觉得非拿冠军不可,稍微感到一点压力。

越接近运动会,我越担心那天会不会感冒,会不会拉肚子。脑子里老是浮现这些无谓的妄想,这在我很少有。

结果,我既没有感冒,也没有拉肚子。

但是遇到更糟糕的状况——我等了又等,预定运动会前一天该到的母亲一直没来!

“她说会早早做完工作搭火车来,一定是晚了,没赶上火车,明天早上就会来,别担心,去睡吧!”

外婆催我上床,可是我一点也睡不着。

迷迷糊糊中看到母亲来了,醒来发觉是梦,非常失望。我又迷迷糊糊地梦见运动会都结束了,母亲还是没来,醒来发觉是梦以后,反倒摸着胸口松一口气。

就这样反反复复,似睡非睡,折腾到天亮。

外婆去上工时,我站在河堤上等母亲来。

火车早上从广岛出发,应该不会那么早抵达,可我就是无法安心地躺在床上。

到了上学时间,我满心不安,但还是不死心。

母亲清清楚楚地在信上写着“会去看”,我相信她一定会来。

到了下午,比赛进行到长跑项目。我站在起跑线后,还在观众群中搜寻母亲,可是到处也不见母亲的踪影。

长跑比赛开始了。

我按照自己的步调轻松起跑,骑摩托车做先导的是棒球队的田中老师。

我跑了一二十分钟后,呼吸开始有点急促,同时拉开和后面那群人的距离。

这个比赛在当地很有名,即使自家子女没有参赛,还是有很多人沿途观看。

“那孩子跑得好快。”

“真的好快。”

我听到这些声音。

我和第二名离得很远,每分每秒地只想着向前跑。如果不这样,我就会想还没有来的母亲,可能影响我的速度。

我的心跳加速。

长跑路线也经过外婆家前面。

马上就到我们家了。

“怦、怦、怦、怦”,我的心脏都快震破了。

我想快点通过家门前,母亲一定在那里!

不,我不想到达那里,我不想失望!

两种心情在我心中交杂。马上就到我们家了。眼看就要到家门前时,我低头不敢看。

我盯着脚尖默默地跑。

“昭广,加油!”

突然,耳边响起了母亲的声音。我不曾听过那么大的声音。

我抬起头,家门前拼命呼喊挥手的人,确实是母亲。

“昭广,加油!”

外婆也在旁边笑着挥手。

我又低下头。

越接近家门前,我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终究做不出电视剧里那种含笑挥手致意的动作。

“喂!德永,看着你母亲!不要低头,抬头挺胸地跑!”

田中老师从摩托车上对我喊。

我抬起头,直视前方。

“昭广,昭广,加油!”母亲拼命地挥手。

我向母亲大喊:

“妈,我很快!我读书不行,可是跑得很快!”

母亲哽咽着回答:

“你的腿像妈妈,脑子像爸爸!”

经过家门后不久,我听到像是抑制不住的呜咽,仔细一看,是田中老师在哭。他一边骑着摩托车做前导,一边憋着气呜呜哭着。

“德永,太好了!你母亲来了。”

田中老师那汗水淋漓的黝黑脸颊上满是泪水。

我把挂在脖子上的毛巾递给老师。

我看着田中老师擦掉泪水,发现自己的脸颊也是湿热的。

“你擦吧。”

田中老师泪中带笑地把毛巾还给我。

“老师,你擦。”

“不用,你擦。”

“老师,你擦。”

“不用,你擦。”

几度推辞后,田中老师说:“现在是哭的时候吗?再快一点!加油!”

说完,把毛巾扔给我。

我胡乱地擦掉眼泪,又全神贯注地向前冲。

向前冲,向前冲。

我比谁都快,因为有母亲帮我加油。

第一个抵达终点的我,超过第二名二百米,据说这是学校有史以来最快的纪录。

(节选自《佐贺的超级阿嬷》)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能扣人心弦,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细致地展现了“我”从兴奋到担心,继而激动振奋的心理历程。
B.田中老师尽管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却在制造故事悬念、丰富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C.小说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大量运用短句甚至独句成段,既清晰展示了“我”的心理变化,又便于话题之间的自由转换。
D.小说写到“我”取得创纪录优异成绩时戛然而止,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让人深思父母的激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2.“我”为什么特别渴望母亲能来看这次运动会?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09-10更新 | 82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模考语文试题三
7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79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反少了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35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10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年第9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贫策略的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B.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里的草饲养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是老丁扶贫的丰硕成果,产业扶贫推动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掌声”是群众对老丁扶贫工作的肯定。
D.村支书找唐大石商量,让唐大石带领村民集约化养猪,唐大石让村支书喝两口酒后就答应了此事,表现了唐大石的豪爽、纯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他对唐大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困,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灰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3.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4.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歌唱家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

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着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 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

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碴,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小说结尾似乎在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B.“琴声蚕丝-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这句描写说明女歌唱家的身体虚弱之极。
C.小偷说“我也是这么想",他以为女歌唱家不会想到他会再次送花来,所以专程来给她一个惊喜。
D.小偷才从拘留所里出来,就忙着去买玫瑰给女歌唱家,说明女歌唱家触动了他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善美。
2.小说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哪些作用?
3.对于塑料花,一般人都能辨别得出来,可是女高音歌唱家又是“凑近”又是“嗅”,又是“贴近”又是“陶醉”,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的?
2020-09-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天化中学、下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复习备考联合质量检测卷(一) 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 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教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扃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 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 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 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 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 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凤,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游手好闲!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管治病,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嘛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写人写事娓娓道来,语言清淡朴实,不事雕琢,却让人回味无穷。
B.小说先在第五段中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又在后文补充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小说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目的是讽刺批判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
D.收尾一句“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以景写情,映衬人物,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2.作者通过哪些事来表现王淡人的“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说说这些“傻”的深层含义。
3.在王淡人的行医主线之外,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来写钓鱼的场景和小院环境,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有何作用?
2020-08-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茶

叶梅

①茶是有声音的。这是我到了福建安溪之后才突然领悟到的。

②秋分过了,转眼己是寒露,北方的雾霾不期而至,天灰蒙蒙的。老天爷沉着脸的样子,实在让人无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应到了安溪,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③山的名字为戴云,有着古来的诗意,试想那云字用繁体书写,会更为美妙。山的模样,千姿百态,从来不会让人觉得疲倦,吸引你走近,与之细语,交付心事。转身时,便会有了种种牵挂,忍不住一次次回首相望,却也不能停步,人生只能朝前。还好低下头来有一缕茶香飘然跟随,那便是与这山相伴的古茶,有着贴心的茶名,叫铁观音。

④从小喝惯了茶,各种茶的味道都略微知道一些,但这沁香扑鼻的铁观音,咽下去熨帖可心,似乎能使人感觉出一种格外的温暖。中国茶业,最初兴起巴蜀。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叶或茶叶文化的摇篮。要说巴蜀之地,古来当属巴国,那一带大山峻峭起伏,人们喜好种茶,随口唱出的茶歌数不清。“正月采茶是新年,手拿金簪点茶园,一点茶园十二卯,采茶姑娘笑开颜……”有首《顺茶歌》从正月唱到了十二月。

⑤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安溪早年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后来,于明末清初创制出的乌龙茶,传至闽北,后又传入台湾,渐渐名扬天下。多山的安溪才一年年繁荣起来,得到“小泉州”的美称。而今这座建筑于唐宋时期的古城可谓茶都,天下名茶汇集,人与茶不离不弃。行走之间,可感觉到空气里的茶香弥漫,馥郁芬芳,又奇妙的掺合着稻谷花生的焦香,成熟醇厚,正如这秋日的山野,让人纵然是不喝也醉了。

⑥再上得山去,便可看出安溪人对茶的娇宠,一垄垄、一排排的茶园,修剪得如时尚人儿的美发,可见人们用尽了心思和功夫。在安溪的山上,也有那高大的古茶树,好些已过千年,总在云雾山上静观人间,看似淡定却经历无数风雨,天性娇弱但执拗不衰,时光流逝愈加高贵不凡;也有那后起之秀,满树嫩枝叶儿,青翠欲滴,若是伸手去,片刻就染了指。难怪采茶女扬起的手总是绿的天真,仿佛也成了摇动的茶枝。

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唱不完的茶歌。“十月采茶下长江,卖茶挑起花萝筐,一担茶叶一担歌,挑起百货转回乡。”

⑧从山上回到茶庄,迫不及待地将嫩叶倒在桌面大的竹筛上。茶师傅摇晃竹筛,通过旋转使叶片碰撞,激活芽叶酶的分解,使茶叶产生一种独特的香气。这个过程叫摇青。接下来是杀青,以高温将茶的青味炒退,大力搓揉至不再出水为止,时辰把握一点都不能耽误。茶工们为此常常连夜守候,小心翻弄,直到天明。

⑨香茶好喝树难栽,更难侍弄,但得如何和谐,才能交付一缕馨香呢?人问茶,茶有声。那话语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懂得。我想起家乡一位能够做出绝品“玉露”茶的聋哑师傅,他听不见人语,却能听懂茶音,将珍惜与抚爱渐次融入茶意,茶晓得他的亲昵,因此成为绝品。

⑩人与茶的对话,从种茶开始,培茶、采茶、制茶,经历了无数回合,一直到最后,那饱满成颗粒的茶叶,色泽珍绿,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再用细细的文火焙炼,如风凰涅槃,就是人们期待的铁观音了,面世之前的梳妆是免不了的,去掉杂芜,留下精粹,是人与茶共同的愿望。

这时亲取一撮放入茶壶,便清晰可闻当当之声,这是它在真正的绽放之前,小小的序曲。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俗称“音韵”,只有理会的人,才能听出那茶韵的山高水长,余音缭绕。高明的茶师则不仅可以听出茶的优劣,还能听那茶出自何地,树龄几何,甚至为哪位大师所制。

茶经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说的是苍天养育万物,都有奥妙,人类所知道的不过只是一点浮浅的皮毛而已。一片小小的茶叶尚且如此奇妙,那天地之间该有多少奥秘不为人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恭地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

这也是茶传出的声音。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茶是有声音的”一句,既照应了题目,又笼罩全篇,在表达作者意外之喜的同时,也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对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及自己无奈心情的叙写,采用了反衬手法,更加突出了自己对安溪青山绿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第⑥段借助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茶树描摹得生动可感;将古茶树与新茶树作对比,表现了古茶树竖忍不拔、高贵不凡的特点。
D.本文前半部分以在安溪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脉络清晰,条理有致;后半部分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细腻深刻,饶有理趣。
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标题“听茶”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0-08-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