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原文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爱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处“古怪”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读者可以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创造出一种“叙事共鸣”的效果。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明亮的窗户”强化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
C.小说的人物的语言平实而且精彩,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虽然都是扁平人物,也给读者以栩栩如生之感。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
3.有人说,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陈述理由。
4.托尔斯泰擅长刻画人物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阅读聂赫留朵夫遭到玛丝洛娃拒绝后的相关文字,说说这一艺术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后激动地大声喊道,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瘦子在吻完后开始说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喂,让我把你看个够!你还是那么帅,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奈尔,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奈尔!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我正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他马上满脸笑容,笑得脸都歪了。他的脸好像被火烫着了似的。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了,好像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奈尔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了一躬,媚笑着:嘿!嘿!嘿!他的妻子也满脸堆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胖子和瘦子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车站上不期而遇,双方都充满了惊喜,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B.瘦子一开始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根本不容胖子有插嘴的机会,表现出他直爽外向的性格以及对胖子现状的关心。
C.这篇小说通过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
D.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作品中虽然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给人感觉并不轻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只有地点,人物只有大概的轮廓,暗示了故事不是在特定人物身上才发生的,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
B.小说写纳法奈尔的形象,从侧面表现瘦子的形象(或投射其心理状态),反映权力崇拜思想已经深入了下一代的可悲现实。
C.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D.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的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3.小说后来提到胖子已是三等文官,身份非凡,这个情节在前文其实已有伏笔,请找出前文的伏笔。
4.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就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2022-07-20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莱西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磨坊外   

契诃夫

磨坊主人阿列克谢·比留科夫懒洋洋地吧唧着已经灭了的烟斗,他那又红又肥的脸照例神情淡漠,那埋在一堆肥肉里的小眼睛阴郁地从眉毛底下往四下里瞧,时而瞅着水坝,时而瞅着两间带宽檐的堆房。

堆房旁边有两个刚来的修道院修士:一个叫克辽巴,另一个是焦朵尔。他们正从大车上卸下一袋袋黑麦,是运到这儿未磨成面粉的。离他们稍远点,坐着磨坊的工人叶甫塞。

磨坊主人转动眼睛,粗声粗气地说:“你们这些修士,为什么在这条河里打鱼?”

修士们一句话也没回答。鹰坊主人点上烟斗,继续说:“我已经从城郊,从你们那儿包下这条河,鱼是我的,谁也没有权利来打鱼。你们经常祷告上帝,可又认为偷偷摸摸不算罪过。”

磨坊主人打个呵欠,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往后我碰上谁在河边钓鱼,就狠狠地给他一个脖儿拐。叫他直到世界末日也不愿意再钓鱼了!”

“主啊,难道我们在偷吗?”克辽巴皱起眉头说,“我们的见习修士打过鱼,不过他们原是经修士大司祭许可才这样做的。修士大司祭认为您交的钱不是包下整条河,只是您有权在我们的岸边撒网罢了,并不是把整条河都包给您了……河不是您的,也不是我们的,而是上帝的!”

“别说了,不要去惹他!”焦朵尔拉着克辽巴的衣袖说。

克辽巴闭上嘴,可是磨坊主人仍然骂个不休。他每说完一句就吧唧一阵烟斗,吐一口唾沫。后来他发觉叶甫塞喝醉了酒,不干活,就丢下修士,朝着那个工人发脾气,弄得空气中满是刁钻又难听的骂人话。

磨坊主人突然沉默了。水坝上出现了一个身材矮小而驼背的老太婆,面容忠厚,随身带一个小包,拉着一根小拐杖。

“你们好,神甫!”她对修士们深深地鞠躬,“上帝保佑!你好,阿列克谢!你好,叶甫塞!”

“您好,妈妈。”磨坊主人嘟哝道,眼睛没瞧着老太婆,皱起眉头。

“我到你这儿做客来了,我的好孩子!”她说,一直微笑,温柔地瞧着磨坊主人,“我很久没有见到你了,你好像瘦了,我一直惦记着你,想你把心都想痛了。儿子,可是临到我要动身来看你,不是天下雨,就是我得病了……”

“您既然有病,就该待在家里。嗯,您到这几来干什么?”

“我来看看你呗……我呢,有两个儿子,”她转过脸去对修士说,“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叫瓦西里。我活着也罢,死了也罢,他们都无所谓。他们缺了我倒能活下去,我呢,缺了他们就好像一天也活不下去……”

“您来得不是时候,妈妈,”磨坊主人说,“我马上就要到卡里亚日诺村去了。”

“去吧!上帝保佑你!”老太婆叹道,“不要为了我就丢开正事不办,我歇上一个钟头就回去了,瓦西里和他的孩子都问你好……”

“他还在酗酒吗?”

“他是在喝酒,这种罪孽也用不着隐瞒。他的日子过得苦啊,家里没有东西吃,孩子穿得破破烂烂……真是穷极了,穷极了!我来就是求你的,阿列克谢,帮帮瓦西里的忙吧。他到底是你的亲兄弟!”

磨坊主人一言不发,眼睛瞧着一旁。

“他穷,可是你呢,赞美上帝吧!你又开磨坊,又做鱼生意……况且你独身一人,可是瓦西里有四个孩子,我这个该死的又拖累他,他的工钱一共就只有七卢布。他怎么养活得了这么些人?你帮帮他吧!”

磨坊主人一言不发,专心地装他的烟斗。

“你肯给点吗?”老太婆问。

磨坊主人一言不发,仿佛嘴里装满了水似的。

老太婆没有听到回答,就叹口气,站起来说:“好,愿上帝跟你同在。我早就知道你不肯给,我一大半是为纳扎尔的事才来找你的……”

“他要怎么样?”

“他求你还他的东西。他说,两年前把黑麦运到你这儿去磨,可是你没给他面粉。”

“您不要管人家的闲事,妈妈,”磨坊主人抱怨道,“您的事就是祷告上帝。”

“我一直在祷告。可是不知怎的,上帝不理我的祷告。瓦西里成了叫化子,我自己也沿街讨饭。你呢,倒过得挺好,可是上帝才知道你长着一颗什么心。你样样都好,又聪明,又漂亮,又是体面的商人,可就是不像个真正的人……”

“您胡闹,妈妈!”

“我老是听见人家说:‘他吸人的血,横行霸道,走到哪儿,哪儿就不生草。唉,只求有人快点把他打死,或者定了罪才好!’做母亲的听了这些话是什么滋味?什么滋味啊?你到底是我亲生的孩子,我的血肉呀……”

“不过我得走了。”磨坊主人说着,站起来。

“等一等,我送给你一点礼物……”她解开小包,压低喉咙说,“昨天我到助祭太太家里去,他们给我吃东西,我就藏了一个给你。”

老太婆向儿子伸出一只手去,掌心托着一块不大的薄荷饼干。

“您走开!”磨坊主人叫道,推开她的手。

老太婆窘了,饼干从她手中掉下地。修士们大叫一声,吓得摊开了手,就连喝醉酒的叶甫塞也愣住了,惊恐地呆望着他的主人。不知道是磨坊主人理解了修士们和工人脸上的表情呢,还是有一种沉睡已久的感情在他的胸膛里动了一下。总之,他脸上掠过一种类似惊吓的神情,忘记了吧唧烟斗。

“妈妈!”他叫道。

老太婆打了个哆嗦,回过头来看。磨坊主人匆匆地把手伸进衣袋,从一个大钱包里取出一大把钱来,叼着烟斗喃喃地说:“给您,拿去……”

他攥着那把钱,揉搓着,揉搓着,钞票和银币顺着手指缝漏下去,一个个回到钱包里去了,手里只剩下一枚二十戈比银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磨坊主人骂修士们打鱼,对工人发脾气,对亲人态度冷漠,这些描写凸显出一个霸道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形象。
B.老太婆转述的纳扎尔所求之事与她听到的别人对儿子的议论,属于侧面描写,表现出磨坊主人豪取强夺的恶行。
C.首段描写的磨坊主人外貌丑陋,但老太婆却用“漂亮”来形容他,二者对比,体现她为了要钱而假意讨好儿子。
D.从“一大把钱”到“只剩下一枚二十戈比银币”,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2.关于文中磨坊主人三次“一言不发”的相关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磨坊主人对弟弟没有半点亲情,这是因为弟弟酗酒导致贫穷,不值得同情。
B.老太婆三次恳求大儿子帮助困顿中的弟弟,磨坊主人置若罔闻,不作回应。
C.“磨坊主人突然沉默了”为下文写他面对母亲恳求“一言不发”埋下伏笔。
D.在小儿子的请求之下,老太婆虽然早知道大儿子不肯给钱,但依然来见他。
3.小说中老太婆对大儿子的情感复杂,请简要说明。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7-16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鱼塘

[加]斯蒂芬·里柯克[注]

我的鱼塘在山谷的一片小洼地里,隐映在树木丛中。我最后一次去那儿正好是秋季结束的时候,当时塘边大树的叶子正日益变黄,并沙沙地落到平静黝黑的水面安息。塘岸是那么高峻,岸边的树又是那么古老高大,因此难得有一丝风把塘面吹皱。在鱼塘周围,世界好像陷入了沉寂,而时间也融进了永恒。

当时看着那个鱼塘,我再一次意识到,它是一个多么美丽而与世隔绝的地方,它叫钓鱼者着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

为了不至于搞得神秘兮兮的,还是让我立即告诉你吧,我的塘里根本就没有鱼。据我所知那里从来就没有过鱼。不过,我从来没发现那有什么区别。不时有些客人从外面的世界来访,旨在来此挥钩一个下午他们决不会怀疑会没有鱼,他们也决不会问,于是我也就听之任之了。

我周围的人都很清楚,我不会随使带人到我的鱼塘去钓鱼。我只喜欢请那些真正懂钓鱼的能挥挥钩的人——也就是钓鱼行家,尤其是那些以前从没见过我的鱼塘并且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远方来客。他对钓鳟太了解了。他知道,即使在真正棒的鱼塘里都常有一连几天钓不到一条鳟鱼的情况。他本人事先会对你解释一番,在解释完之后,假如结果被他不幸言中,一条鳟鱼都没有钓到,那他会更加高兴。说实话,我只需对我的钓鱼行家朋友说上一句:“怪了,它们居然不吃饵!”他便会滔滔不绝地向我解释半天。关于钓鳟鱼值得学的东西太多了,难怪热衷此道的人们可以一连好几个小时谈论钓鱼理论。

我们一般都是一边谈这类理论,一边在塘边做准备工作的。你知道吧,我在那儿有钓鱼所需的各种设施,有一条方头平底船,有一个用春柏搭成的整洁的小码头(香柏能吸引鳟鱼),而最棒的是有一间小小的钓鱼屋——它小巧别致,形状像宝塔,主靠在水边,而且有树木荫庇。屋里放的是钓具,各种钓具一应俱全,它们随意地挂在墙上,但并不显得紊乱。

“瞧,老兄,”我说,“你要是想试试念珠钓的话,拿这条去好了。”或说:“你见过这种日本式铅线吗?没有吧,它们不是肠状的,而是像丝一样。”

“我怀疑我是否能用那玩意儿钓到鱼。”他说。

“也许吧。”我回答说。事实上我肯定他钓不到,塘里根本没鱼可钓。

钓鱼塔里的木钉上挂着一两件防水雨衣。除了雨衣之外,当然还有个香柏餐橱什么的,里面装满了一瓶又一瓶的酒和姜汁甜饼之类。

当我带我的某位朋友出去钓鱼的时候,我总是发现这些纯粹的准备工作,这些钓鱼的前期活动,在整个钓鱼过程中是最开心的。它们常常要花去一个小时。要谈论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有钓具的重量问题,有蝇饵的颜色问题,另外还有不少更宽泛的理论问题。

我们度过了一个很痛快的下午,我们一条鱼也没钓到。我承认,由于我的鱼塘里没鱼,有时安排起来真需要点手腕。来客有时会变得有点不安。于是我对他说:“你的垂钓技术棒极了,没说的!”他听了之后大为高兴,一门心思地想着把钓越抛越远,以致于把鱼全给忘了。

诚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认为他们的确把鱼钓住了,他们会大谈特谈所谓“我弄丢的那条大鱼”。——在事后的回顾中,这一话题足以令任何一个钓鱼者感慨万千。“你还记得我去年夏天在你的鱼塘那儿弄丢的那条大鳟鱼吗?"几个月之后有一个伙计在我们城里的俱乐部对我说。

“当然记得。”我说。

“你后来把它钓上来了吗?”

“没有,根本钓不上来。”我回答道。实话实说,我确信我就是钓到死也钓不上来,他或任何其他人也同样如此。

然而那种错觉却相当令人惬意。再说你也绝对说不死。说不定塘里真有鳟鱼哩。为什么不呢?无论怎么说,凭什么塘里不该有一条鳟鱼呢?你有那么好的一个塘,那里面应该有鳟鱼!说到钓鱼的众多妙趣,最令人开心和着迷的事之一便是禁期钓鱼。假如刚好在这时候有客人来访,那么我会说:“我知道渔季过去了,但我想你大概还是乐意上那儿去看看鱼塘的吧。”他没法抗拒那种诱惑。我们就会钓上它一个下午。

“我真高兴,”客人最后说,“它们没有吃钓。反正我们同样享受到了乐趣,就跟它们吃了饵似的。”

就这样——幻觉而已!人生与这多相似啊。重要的是对事物的那种意念和期待。

现在我要回城去,回我的俱乐部去了,在那里我们整个冬季都会“钓”将下去,钓起那些大大的鱼,但弄丢那些更大的。而对我来说,在这一切后面,对我的鱼塘的回忆正在纷纷坠落下的秋叶下越变越黑……不过,至少这一切已给了我的朋友们无限的快乐。

(有删改)

文本二:

里柯克的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他不是靠奇特、滑稽的故事情节来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而是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为大家司空见惯却又往往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产生共鸣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无奈的苦笑。在里柯克看来,真正的幽默具有抚慰心灵创伤、净化甚至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里柯克在其众多作品里通过幽默与讽刺艺术地表现了人生的种种尴尬,揭示了人类的众多人性弱点。他坚持用笑去净化和超越人生的尴尬与悲哀。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的完美结合,使里柯克的作品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节选自里柯克《幽默之我见》,有删改)


[注]斯蒂芬·里柯克(1869-1944),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美国)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作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钓鱼行家在我的鱼塘里没钓到鳟鱼却更高兴,因为他并不关心是否钓到鱼,而是享受着鱼塘的美景。
B.“怪了,它们居然不吃饵”,我也不清楚鱼塘的情况,却能得到钓鱼行家的认同,符合他的钓鱼理论。
C.钓鱼行家质疑“我”推荐的钓鱼线,表现了钓鱼行家对钓技的自信,也表现我与朋友关系的亲密无间。
D.“我”邀请访客到“我的鱼塘”钓鱼,虽然没有任何结果,却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在禁钓期钓鱼的乐趣。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是让我立即告诉你吧”“你知道吧”,文章用这种对话方式,写出了“我”着急的心态,拉近了我和朋友的距离。
B.小说中反复强调鱼塘里并没有鱼,重在表现“我”爱捉弄人的心理,同时也嘲讽了钓客自以为是的人性弱点。
C.小说结尾“纷纷坠落下的秋叶”既与开头“塘边大树的叶子正日益变黄”照应,又烘托了“我”即将离开鱼塘的伤感。
D.小说突出了钓鱼情节,叙事曲折,通过矛盾冲突,让人们在含泪的微笑中引发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文本二指出里柯克的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这种风格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4.作为读者,你从小说中获得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2022-07-1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跟上。我说。大家都下了路堤。小路那边突然有人朝我们开了一枪。

快撤回去。我喊。我开始往路堤上爬。从茂密的灌木丛里又射过来两颗子弹,正在横穿铁轨的艾莫摇晃了几下,脸朝下栽倒了。我们把他拖到路堤的另一边。他死了。

博内洛摇着头。艾莫死了。他说,下一个死的是谁,中尉?

我们尽量找一个靠近乌迪内的地儿,隐蔽起来。我说。

过了前面的田野,有一幢农房。

我们之间最好隔开一点儿距离。我说。我朝农房走去。

房门开着,我走了进去。博内洛和皮亚尼也跟着我走了进来。

我们到仓房里去避一避,我说,你觉得你能找到什么吃的吗,皮亚尼?

我去找找看。皮亚尼说。

我也去。博内洛说。

好吧,我说,我到上面去看看仓房。仓房里装着半屋子的干草。仓顶上有两个窗户。干草散发着香味,躺在草堆上,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躺在干草堆里聊天,用气枪打落在仓房墙头三角切口上的麻雀。

皮亚尼站在了卸草的地板上。他胳膊下面夹着一根香肠、两瓶酒。

上来吧,我说,博内洛呢?

他走了,皮亚尼说,他想做俘虏。他担心我们会被打死。

为什么你没走?

我不想离开你。

我们坐在干草上,吃着香肠,喝着红酒。

你从这个窗户监视外面,路易吉,我说,我到另一个窗口监视。

夜幕降临得很快。没多久,我们出发了。

我们横穿过公路向北进发。我们两次与德军擦肩而过,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你觉得怎么样,中尉?皮亚尼问。

还好。我们不必再担着心了。

你能不能就把博内洛当作被敌人俘虏了来处理?要是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会找他家人的麻烦的。

我不会如实地打这份报告,免得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

回家去!一个士兵在喊,我们要回家!

你结婚了吗,路易吉?

你知道我结婚了。

这就是你不想当俘虏的原因吗?

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拂晓前我们抵达塔利亚门托桥。

桥面上很挤。在前面桥头的两边站着一些军官和宪兵。待我们迎面碰上时,一个宪兵朝我走过来,抓住了我的衣领。

你干什么?我说。我朝他的脸上击了一拳。有一个人从身后抓住了我。我向他转过身来,用脚踢他的胫骨。

如果他抵抗,就向他开枪。一个军官说。

你们是什么人?

战时执法队。另一个军官说。

把他押到后面那群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走向靠近河堤的田野,田野里有一群人。这时,有人开了几枪。我们走到了这群人里。有四个军官站在一起,他们的前面有个人。那是个中校。

如果你们打算枪毙我,中校说,请马上开枪好了。

逃离了他自己的部队,下令处决。一个军官说。

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军官。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

我注视着那些宪兵。他们正在盯着新来到这里的人。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在第二次浮上来换气时,我抓住了一根木头。我把头埋在木头后面,不想看河岸那边。在我奔跑时有人向我射击,在我第一次游上来换气时有人射击,在我快要浮出水面时,也听到有人射击。现在,没有枪声了。我用两只手抱着木头,任凭它带着我漂流。

(摘编自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文本二:

比利·吉尔贝特是个印第安人,住在北边苏姗湖附近。比利太太是北部地区最漂亮的印第安娘儿。他们生了两个胖墩墩的小子。1915年,比利去苏圣玛丽报名参加了黑衣军。

今年夏天,比利回到家乡。他上衣胸口绣有两条丝带。湖湾区的老百姓没一个知道丝带代表着军功章。

人们拿他的褶裥短裙开了不少玩笑。瞧这印第安佬,还穿裙子呢!当他放下背包,点燃支烟时,又有人说,哈,瞧这娘儿,他还抽烟!这总能让人们哄然大笑。

他沿大路走到苏姗湖,发现小屋空荡荡的。大门上了大锁,庭院荒芜,果园里爬满了匍匐草,霸道的匍匐草把还没被兔子啃光树皮的幼树挤得奄奄一息。比利走到一家邻人家里。

那人瞧着比利的裙裥短裙,说:吉尔贝特太太跟西蒙·格林的儿子跑啦。你就是比利,呃?哎,他们住在本州的南边什么地方。

比利转过身,背上背包,迈着苏格兰高地人的大步走向暮色苍茫的大路。他透过夜色瞧着远方,开始吹起口哨来。他吹的调儿是:

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

(摘编自海明威《十字路口》)


【注】①皮亚尼:全名为路易吉·皮亚尼。②褶裥短裙:苏格兰高地男子穿的一种短裙。③“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这是一首爱尔兰歌曲。这首歌曲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歌词大意为:“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离我认识的最甜蜜的姑娘,非常遥远。再见,皮卡迪莱,再见,莱斯特广场。”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博内洛在帮助路易吉·皮亚尼找到一些食物后就离开了,路易吉·皮亚尼到农房的仓房与“我”一起享用这些难得的食物。
B.路易吉·皮亚尼不想主动去做俘虏,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家中的妻子;他希望“我”能虑及博内洛的家人,不如实上报博内洛逃跑之事。
C.比利·吉尔贝特参加黑衣军立了军功,当他回到家乡,老百姓不但没有对他表示欢迎,反而因他失去了妻儿而大肆嘲笑他。
D.文本一聚焦前线,通过“我”的经历和见闻反映战争的影响;文本二聚焦后方,通过比利·吉尔贝特的遭遇反映战争的影响。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博内洛在艾莫死后做出的反应和博内洛在农房提出自己也去找吃的,为后文写博内洛离开战友去做俘虏埋下伏笔。
B.文本一在刻画路易吉·皮亚尼的形象时,除了从语言、动作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以艾莫、博内洛的形象进行反衬。
C.文本一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小路遭遇袭击、农房暂时躲避、军官惨遭处决、潜水脱离险境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D.文本二描写比利·吉尔贝特家的大门、庭院、果园,展现了一幅人去楼空的画面;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草木,语言生动形象。
3.文本一中的“我”有哪些优良的素质和品格?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以比利·吉尔贝特吹一首爱尔兰歌曲结尾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2-06-2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4月验收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的火焰

叶夫根尼·诺索夫

①奥丽娅大婶朝我的房间看了一眼,又碰上我在伏案写作,便提高嗓门,用命令的口吻说道:

先别写啦!出来透透风,帮我拾掇拾掇花坛。奥丽娅大婶从小贮藏室里拿来一个桦皮篓。我也乐得活动活动筋骨,使用耙子耧松湿润的泥土。她在墙根的土坎上坐下,把一包一包花籽抖落到膝盖上,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分开。

奥丽嘉·彼得罗夫娜,我说道,您怎么不在花坛上种罂粟

罂粟算是什么花?她很有主见地答道。罂粟是菜,是和洋葱、黄瓜一样种在菜畦里的。

⑤我笑起来:瞧您说的。不是有一支古老的歌里这样唱吗:

⑥“她的前额大理石一样洁白,她的脸颊罂粟花一样炽红。

它开花总共两三天,奥丽嘉·彼得罗夫娜固执己见,种在花坛里怎么都不合适:一下像团火,接着就马上熄灭了。过后,整个夏天就剩下光秃秃的小榔头,只会煞风景。

⑧可我还是在花坛正中悄悄撒了一点罂粟籽,几天之后便绽出了绿芽。

罂粟是你种的?奥丽娅大婶走到我跟前问道,哎,你这个调皮鬼。种上也就算了,我可怜你,留下三棵,其余的全都拔了。

⑩我因事突然外出,回来的时候,两个星期过去了。炎热而又使人疲惫的旅途生活之后,走进奥丽娅大婶静谧的旧式小屋是十分舒坦的。刚擦过的地板透着一股凉意。窗下,茂密的茉莉花丛把丝织网络般的阴影倾洒到我的书桌上。

喝点克瓦斯吗?她看我满身是汗,疲惫不堪,同情地说,阿廖沙就很喜欢喝克瓦斯。从前,他总是亲自动手装瓶,然后封存起来。

⑫当初我租下这间小房子的时候,奥丽嘉•彼得罗夫娜抬头看看桌上面挂着的一个穿单军装青年的肖像,问我:

不碍事吗?

您说哪儿去了。

这是我儿子阿列克赛。房子过去他住。喏,你收拾收拾随便住吧。

⑯奥丽娅大婶递给我一个盛着克瓦斯的沉甸甸的铜茶缸,说道:

你种的罂粟花长大了,已经吐骨朵儿了。

⑱我到室外看花。花坛已经面目皆非,沿边覆盖着一块小小的花毯,密密实实,表面夹带着星星点点的花朵,酷似一块真地毯。稍后一些,花坛拦腰围着一条紫罗兰的带子,这是一种不爱出风头的、夜里放香的花。它不是用艳丽,而是用像香英兰一样的温柔清苦的芳馨取悦于人的。蝴蝶花黄色紫色的斑点,点缀着花坛。巴黎名贵花、纤柔的紫帽,在细嫩的花茎上摇曳。还有许许多多别的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花儿。在群花交相辉映的花坛中央,我播下的罂粟花高高挺立,迎着阳光扬起三个圆鼓鼓沉甸甸的花骨朵儿。

⑲第二天,它们开花了。

⑳奥丽娅大婶出来浇花,可是立刻返回屋里,把个喷壶弄得叮咚直响。

喏,去看看吧,开花了。

㉒远远看去,罂粟花如同点燃的火炬,火舌栩栩如生,迎风欢快地燃烧。微风轻轻拂动,阳光穿透薄薄的花瓣。不知怎么,罂粟花时而放出若隐若现的刺眼光芒,时而抹上绛紫颜色。大概,手碰上去会立刻灼得生疼。

㉓花闪动着的灼人光彩使人目眩。旁边,那些巴黎名贵的花金鱼草和别的花中的名门望族全都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了。

㉔罂粟花生机勃发燃烧了两天。第二天傍晚突然凋谢,火光熄灭了。美丽的花坛立刻因此而显得空空荡荡。我从地上捡起一片还没有发干的花瓣,放在手掌上抚平。花瓣上沾着露水。

就这么完了。我高声说道,欣喜的心情仍然没有平息。

是呵,烧完了……奥丽娅大婶叹了口气,像是哀惋一个生灵,我以前怎么没留神这罂粟花呢!它的生命短暂,可是却义无反顾,顽强生存。人也常常是这样……

㉗不知怎么,奥丽娅大婶突然弯下腰去,匆匆进屋。

㉘我听人说过她的儿子。阿列克赛是驾驶着轻歼击机向法西斯的重型轰炸机俯冲而牺牲的。

㉙我现在住在城市的另一端,有时去看看奥丽娅大婶。不久前我又一次到她家做客。我们坐在夏天纳凉用的小桌后面,一面喝茶,一面谈扯些新闻。

㉚旁边花坛上,罂粟花拼成的大地毯像火一样熊熊燃烧。一些花凋谢了,往地上洒下火星一样的花瓣,另一些刚刚吐出火舌。下面,从充满生机的泥土里,越来越多的鼓鼓的花骨朵儿正在出现,使这活的火焰绵延不息。

【注】①奥丽嘉是奥丽娅大婶的本名。②罂粟,一种观赏性植物,同时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在我国,种植罂粟属于违法行为。③阿廖沙,即下文中阿列克赛的爱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十分欣赏罂粟花,尽管奥丽娅大婶不喜欢,“我”还是悄悄地在花坛里撒了罂粟籽。
B.虽然罂粟花只开了两天就凋谢了,但是“我”却依然为罂粟花生机勃发地绽放而感到欣喜。
C.小说用大段文字写紫罗兰,蝴蝶花等各色花朵,是为了突出奥丽娅大婶对花坛打理很用心。
D.奥丽娅大婶突然弯下腰去,匆匆进屋,是因为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内心充满了悲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和突出的矛盾冲突,节奏缓慢地描写了“我”在奥丽娅大婶的花坛里种罂粟花的故事。
B.小说由花及人,从对罂粟花的描绘过渡到对人的赞美,感情由弱到强,形成一种运动感。
C.小说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有限的视角使得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D.小说中对阿列克赛虽着墨不多,但在“我”和奥丽娅大婶的描述中变得丰满、立体起来。
3.文中两次出现花朵像地毯的说法,请思考第⑱段“花坛……密密实实……酷似一块真地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小说标题“活的火焰”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6-1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简洁的叙事和景物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悲惨的气氛。
B.“我”骑着煤桶去买煤,实际上可能是去寻找一种足以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精神能量。
C.“‘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这种错觉强化了“我”不能立即付钱的窘迫心境。
D.“我”没有赊到煤,是因为我是骑着桶漂浮在空中,而不是拎着桶走进煤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者的代入感。
B.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结尾叙述“我”被老板娘的围裙扇走,让人体会到一种含泪的幽默感。
C.小说中“我”骑着桶去赊煤这一情节,与魔幻现实主义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是一致的。
D.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从“我”转化为地上的人的视角,视角的转移暗示“我”将彻底弃绝这个冰冷的世界。
3.作家塑造的煤店老板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4.“荒诞”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荒诞与现实的关系及其表达效果。
2022-06-13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一中新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吗?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

贤一郎: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可是……

贤一郎: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保重吧!

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吗?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吗!(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哥哥!

贤一郎: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的,说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愧疚。
C.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他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D.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C.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D.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地描写了剧中每个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3.请简要分析舞台说明“色厉内荏地”的作用。
4.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口之光

[俄]邦达列夫

正月间,风雪交加,巷内的白杨树冻得吱吱直叫,来自上游的劲风把房顶上的铁皮吹得隆隆乱响;房檐上的雪粉不断被风卷落下来,然后顺着白皑皑的栅栏,围绕一个个新的雪堆,飘来舞去。而它,在夜幕中间惟一发亮的这个窗口,透射出恬适的绿色光亮,用窗帘遮掩着,总是那么明亮、温暖,总是那么引人注目,并且使人产生一种困倦和神秘莫测之感。

每天晚上,固定不变地在巷内迎接我的,就是小木房里的这个令人愉快的家庭小灯标,就是这个用窗帘遮掩着的台灯的光亮——我这时想象得出,一座炉火正旺、散发着木柴气味的小木房,里面靠墙摆满了旧书书架,一块破旧地毯铺在沙发前的地板上,有一张写字台,玻璃灯罩在昏暗中扩散着光环。那里有一个人,静静地,微驼着背,面带老年人的慈祥皱纹,孤独地生活在书籍的极乐天地里。他无求于世,也不向往世俗欢乐,时而用手指爱抚地翻动书页,时而在室内寂静之中蹒跚地踱来踱去,常常伏案思考和工作到深夜。可是,他究竟是谁呢——是学者?是作家?是谁?

有一次,是去年春天的一个黑夜,我望着那个陌生的、神秘的、不眠的窗口,望着那个在室内灯光照耀下似乎永远呈现温暖绿色的窗帘,突然产生一种完全不可抑制的感情。我很想走过去,敲敲窗户的玻璃,看看窗帘被掀开时的轻微摆动和他那慈祥的面孔(我想象那面孔是白白的,稍微眯缝着的眼睛周围刻有网状皱纹),看看堆满了纸张的桌子、塞满了书籍的小房间和地板上的旧地毯……我想对他说,我大概是弄错了门牌号码,怎么也找不到我要找的住家——这样简单地撒个谎,为的是哪怕匆匆瞧一眼他那个十分整洁的生活和工作场所的迷人而宁静的气氛,他的周围全是书,书籍好像就是他惟一的忠实朋友。

但是,我没有下定决心,没有去敲窗户,后来我一直不能原谅自己这一点。

两个月过去了,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改变,是的,一切依然如故。而在静静的小巷里已经充满春色。这时,我看见一只小金虫使劲儿地嗡嗡叫着,开始从暗处慢慢飞来。它撞到了路灯的玻璃罩上,坚硬的甲壳掉落在人行道上,动弹不得。后来又大为惊慌地活动起小爪爪,试图翻过身来。我这时用鞋尖帮了它一下,不知为何对它说:“你怎么啦?”它顺着人行道向一座房屋的墙壁、向一条排水管(离窗口三步远)爬去。就在这时,我感到了一种沉重的不安,一种意外的空虚从五月黄昏的深蓝色中出现在我的面前。

小房子的窗口没有亮。它变得一片黑暗,象地陷了一样……

发生了什么事?

我走到小巷尽头,在拐角处伫立了二十分钟,然后又转身而回,因为还想看看那看惯了的窗口之光。但那窗口却黑着,玻璃反射出晦暗的微光,窗帘一动也不动,不再象往常晚间那样发出令人喜爱的绿光。顷刻之间,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令人毫无舒适之感,这表明:在那里,在那间看不见的小房里,发生了不幸

我怀着愈益强烈的不安心情,再次来到拐角处,就地抽了两支烟,接着又不由自主地急忙转回,再次来到巷内。我暗自说,现在或者再过几分钟,那个窗帘上就会突然出现绿色的光亮,小巷内将一切如故,将平安无事……

窗口之光没有亮。

第二天,黄昏刚临,我就在回家的路上几乎是跑步来到这邻近的小巷,这时,这里出现的意外新情况使我大吃一惊。窗户敞开着,窗帘拉开了,房间的内部、书架和某种地图都露了出来——所有这一切,我都是初次看到,尽管我曾不只一次想象过这位好在晚间工作的陌生的朋友。

一个相貌象男人、发式也象男人的渐近老境的女人,站在写字台旁,抽着烟,用疲倦的眼光瞧着房间里的空地方。

恰在这时,她忽然发现了我,马上气呼呼地拉上了窗帘——接着,台灯亮了,又象往常那样出现了一小片淡绿色光亮。而我却不禁觉得毛骨悚然,有一种可怕的空虚感顿时袭入了我的心房。房子也好,小巷也好,窗口之光也好,对我来说,一下子都成了昏暗的、虚幻的、陌生的东西。

我这时明白了,是发生了不幸,我想象中的朋友,那位走路时脚下发出悦耳的沙沙声的白发孤身老人,那位书籍爱好家和哲学家,每晚窗口发亮时都如此吸引我、如此令我醉心神往的那个人,不可能是刚才看见的站在写字台旁的那个生有一副阴郁的男人相貌的女人。在悟出这一真象的最初时刻,我觉得自己如坠五里雾中,感到一种失去亲人的悲伤,仿佛刚刚收殓了一位故交,收殓了一位如此有自知之明、有创造力、与我最亲近和心神相通的朋友。我虽然与他素不相识,从未见过面,但我终生都需要他。

(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瞬间》,1985年出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心目中的白发孤身老人面带慈祥,无求于世,淡薄世俗欢乐,喜欢读书,常伏案工作到深夜,他身上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期待。
B.“后来我一直不能原凉自己”没有下定决心敲开窗户,主要是因为老女人的出现,使“我”失去了印证自己对屋内生活环境的猜想的机会。
C.文中那个抽着烟、相貌像男人、发式也像男人的女人,有悖于作者的理想情感世界,在作者的眼里是粗俗冷漠、缺乏女性美好品质的形象。
D.“不幸”在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是指“我”预感到生活在小木房里的老人出现了意外情况:第二次还流露出“我”的美好理想破灭之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风雪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意在强调困倦意之强烈、渲染神秘感之浓厚,为下文“我”对人、事、物的想象进行铺垫。
B.文章用小金虫的行迹引出“我”对窗口一片黑暗的关注,既让情节过渡显得灵活自然,又在不经意间表达了“我”对心目中的老人的牵念。
C.文章运用对比,表现了“我”对于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彰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现实的鞭挞。
D.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对瞬间场景的捕捉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的坚定执着,使文章充满真实之感、感性之美、理性之光。
3.“窗口之光”除了指现实层面的灯光,在文中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4.窗口之内那位慈祥的老人在作品中是否真实存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但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缭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

“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罐头盒里做成灯,晚上借以读书,既表现了“我”读书的勤奋,也突出了“我”节俭的品格。
B.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的世界,“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这正是“我”专心致志读书的结果。
C.维克多回答“我”说“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既表现了维克多对“我”的不满意,也表现了他的粗浅无知。
D.“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书中那些难懂的句子给“我”带来的苦恼和思考。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尔基的信中多次提到的“花”,内涵丰富,既实指儿子栽的真实的花,也代表着儿子留给父亲的美好回忆。
B.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情真意切,要告诉儿子“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
C.高尔基早年的艰苦生活历程,培养了他执着的追求精神,使他的思想博大深邃,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巨星。
D.茨威格认为高尔基才华出众,善于描写事物,在欧洲无人能够超越他,甚至连托尔斯泰也不能超越他的高度。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药剂师这一形象的。
4.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5-03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