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8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B.五鼓也称五更,是针对夜晚的计时方法。古人将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每段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三更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2024-01-23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作品,回答各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使作者历尽折磨。
C.“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作者把思国之情与悲情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作者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将伶工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
2.《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 . “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你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有此能力?请通过具体人物、情节,加以说明。
2024-03-26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太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教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诃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踢走向》)

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舵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调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庋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丑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迁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以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士”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鹭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
2023-03-30更新 | 29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5 .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下列诗句与咏赞“岁寒三友”无关的一项是(     
A.迎寒冒暑立山冈,四季葱茏傲碧苍。
B.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C.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
D.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2022-03-09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杜牧《阿房宫赋》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万人心也/五亩宅,树之以桑
B.多市人之言语/佚之狐言郑伯
C.则足拒秦/举予人,如泣草芥
D.后人哀之不鉴之/度义后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作者在第二段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7 .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庄子》常用寓言,富于启发性。
B.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C.《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D.《促织》《变形记》这两篇散文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变形”中都寄寓着批判。
8 . 请对下列有关曹雪芹《红楼梦》的说法,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1)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姐,最后借刀杀人。在这个人物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她的谴责之意。(       )
(2)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例如:温顺世故的袭人,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       )
(3)《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
(4)《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
2023-11-10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9 . 下列表格中是曹雪芹《红楼梦》中6个人物的“别号”,请你准确写出他们各自都是谁?
①枕霞旧友②潇湘妃子③稻香老农
④蘅芜君⑤蕉下客⑥怡红公子
2024-01-21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先公四岁而,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文本二: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飨!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文本三:

惟公生有闻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公四岁而       孤:少年时失去母亲B.不与公相识       素:平素
C.朝廷无所稽       疑:疑问D.功名成就,不而去       居:以……自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公平生奖进贤材为己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尤务直道行/旦视暮抚,已去而复顾
C.闻公丧,义当匍匐往救/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惟公生有闻当时/师不必贤弟子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B.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C.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D.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4.下列句子中反映欧阳修“器质深厚,智识高远,学术精微”的一组是(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
③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④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
⑤君子有所恃而不恐
⑥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2)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7.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文本一和文本二、三两文的不同。
2024-03-28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