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下列各句中诗句引用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顺利推进,“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美好生活为时不远了。
B.乘江轮游于长江之上,皓月当空,江水悠悠,自然会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
C.离家远赴外地求学,看着伫立在村口的父母身影越来越小,“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看这草长莺飞、垂柳拂面、湖水潺潺,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将首开夜场迎上元之夜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________,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时间,一系列烫口的话题让我们不禁思考,当顶着600年的历史光环闪耀的故宫走到当下,变得被可亲可近时,正悄然酝酿着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

________,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开发上,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显然,故宫文创________,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从文创产品故宫淘宝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博物馆名声大噪的不仅是价值连城、_________的稀世珍宝,更是这些文物如何从历史的摆件成为生活的代言。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褒贬不一             不容置疑             自成一家             鬼斧神工
B.莫衷一是             毋庸置疑             别出机杼             鬼斧神工
C.褒贬不一             毋庸置疑             自成一家             巧夺天工
D.莫衷一是             不容置疑             别出机杼             巧夺天工
2.下列选项,是写上元节的一项是(     
A.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宋·晏殊)
B.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宋·陆游)
C.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明·赵时春)
D.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明·汤显祖)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而“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②“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③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④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⑤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⑥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精神亚健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价值支点,思想意识消极甚至扭曲。
B.“精神亚健康”常常表现为人们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
C.“精神亚健康”者常情感疏离,责任感缺失,工作激情不足,对生活丧失热情与信心。
D.“精神亚健康”还重点表现在沉迷享乐,为物所累,心灵浮躁,丧失信仰与理想等。
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地球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人们过分追求眼前的享乐,在物质日益膨胀、精神日益萎缩的夹击下,渐渐迷失而不可自拔。
D.人们价值迷失,目标盲从,无法妥善处理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3.下列对本文论证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亚健康”引出“精神亚健康”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针对性强。
B.第⑤自然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世俗化的大潮对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侵蚀,增强了论证深度。
C.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D.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说服力。
4 .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从下列作品或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某作品或某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必须体现作品主要内容或人物形象,120字左右。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孔子 大卫·科波菲尔 圣地亚哥
2022-01-0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就青年的成长经历而言,在新时代,他们的线下社交是比较单调的。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被拿来与其他同龄人进行比较的境遇,影响了线下青年面对面的互动,使他们对其采取一种抗拒的态度。而大多数的课外培训班,又将本该属于激发兴趣、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变成了竞技活动。“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兴趣和热情,让不少人很难从这些以活动为主导的社交中感受到趣味。总体来说,当今青年所面对的环境,是非常强调竞争的环境。在此种环境中,年轻人投入到面对面的线下社交活动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压力,而不是愉悦。

于是,不少青年将社交热情投向互联网,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而当青年把注意力投注于带有休闲性质的游戏时,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也就进一步将青年的社会交往活动带向了虚拟世界,进而远离线下的现实社交。互联网社会带来的游戏活动的休闲性与现实社交的功利性之间的功能分割,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游戏公司提供的游戏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青年的业余时间,而且,游戏的商业化也进一步使游戏向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越是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就越能吸引青年的注意力,这样,游戏公司就能挣到更多的钱。

显然,线下社交的吸引力日渐下降,而线上社交越来越迈向虚拟世界的境况,对青年文化建设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社交模式的变革也给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建设和不断开拓,青年的社交日渐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公开性不断增强的社交。它会触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超强记录能力之下,在互联网的超大传播范围之下,出乎人类本性、人心本真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形成广泛影响,获得广泛认同。

第二,青年从事自己所认同的社交活动,往往会有非常真诚的情感投入、非常执着的意志坚持。这种包含主体积极性的活动参与能立足长远,被外在力量衰挟的可能性较小,或者哪怕一时被裹挟,也容易及时获得纠偏这有助于多姿多彩、多元包容的青年文化建设,而不是被极端性政治势力或唯利性市场力量误导。一些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凸显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正能量的青年文化。

第三,青年在社交中会比较多地强调平等——平等对话、平等磋商;而社交模式的新变化能够极大地增加这种“平等”,在程序上赋予青年文化建设以正当价值。当长辈对青年采取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规训姿态让他们束手束脚时,他们能富有策略地规避,并在新的天地和空间增量中,通过平等社交激荡起青年文化。青年的年龄优势、对新技术的了解、对新环境的适应,会让他们在未来文化建设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支配性力量。

(摘编自王水雄《社交模式变革下的青年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下社交比较单调,这使得很多青年对线下社交采取了抗拒态度。
B.不少青年热衷于虚拟世界,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青年参加主体积极性强的社交活动不易被外在力量左右,这有助于青年文化建设。
D.社交模式的变革会大大提升青年在社交中的地位,这也是新时代的青年所注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说理辩证。
B.文章论述了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紧迫性,进而论述新时代青年社交的特点。
C.文章阐述青年线下社交和线上社交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鲜明有力。
D.在阐述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机遇时,文章以并列式的结构展开,条理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上社交具有休闲性而没有功利性,而其线下社交则与之相反。
B.如今,随着青年社交模式的变革,青年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应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C.相较于长辈,青年具有多方面优势,这将让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取代既存的文化。
D.长辈如果以青年的人生导师自居,对青年一味灌输甚至是规训,往往会适得其反。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治秩序中的礼,其内容既有成文仪式规范的部分,也有生活经验的知识积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无讼”这一篇讨论了很多“礼”是如何作为司法程序、判断证据、审判前提和制裁方式的。他     ① ,指出两者的差异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礼是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的。从表面上看,礼似乎接近于“文化”,是人自动形成的秩序,依赖于人的道德修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礼没有强制力,相反,礼所背负的道德要求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同时它本质上作为人与人之间规矩的反复衡量,在处理罪行的时候比法律从个人权利出发的考量要复杂得多,也苛刻得多。所谓“无讼”,并不是一味压制争端,制造一种, 而是说大量基层纠纷不会通过官方司法机构,而倾向于。“无为政治”所说的就是国家法权无法介入乡土社会的情况。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三个否定句概括上文提及的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篇中的重要观点。
2021-05-17更新 | 565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教学评价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各地各级要做好“就地过年”的安心、稳心、暖心工作。

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就地过年”是减少人员长距离流动和大规模聚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必要之举。“就地过年”只是倡导,不具强制性。“就地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即便相隔万里,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人通过视频“见面”,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留住员工“就地过年”,避免员工回乡再返程可能会涉及需要隔离而无法及时返工等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春运产生的员工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利于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企业要通过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红包”等形式,留住员工“就地过年”。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比如,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和集体过年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让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

(摘编自《“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央广网,2021年1月19日)

材料二:

古人说乡心新岁切,每逢春节将近,回家团圆的期盼,再真实不过;但非必要不返乡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今年与家人暂时的相隔守望,就是在尽最大努力隔断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每个游子就地过年的个人付出,成就的是小家与大国共同的平安吉祥。

疫情暴发以来,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企业员工,无不识大体顾大局,响应政府号召愿意就地过年的人,无疑会数量众多。需要提醒的是,在留下返乡游子后,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人文关怀不能缺席;不光要倡导就地过年,服务保障也要落地。不少打工人,平日里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食堂或外卖,很可能还是独自一人就地过年,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上保障他们的节日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推行“就地过年”必须清理的路障;破解这些问题,是让“就地过年”这条非硬性规定能够成为一呼百应的前提。

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更关系到全国防疫大局。只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就会赢得胜利的万家灯火,千家万户团圆的一天就会更快到来。

(摘编自《让每一个留下的人过个好年》,《北京日报》2021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

今年,为了防控疫情,很多人就地过年,一份份沉甸甸的年货,满载着家人的思念和牵挂,“飞”到了亲人身边,让人们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寄年货成为新民俗,这背后是家乡父母和就地过年孩子之间的彼此惦念和牵挂。来自菜鸟物流的数据显示,1月20日至31日期间,从菜鸟仓发出的商超类年货包裹量同比2020年货节同时段增长50%。父母寄来的是家的味道,而在外的游子则给父母寄了血压计和扫地机器人等,希望他们能注重健康。在许多人看来,疫情让过年的方式变了,但亲情却没有变淡,一家人相互牵挂,其乐融融,这便是最好的“年味”。

旧年俗得到传承,新年俗不断涌现,民俗学家季中扬教授认为,民俗从来都是不断发展并逐渐丰富的。沉淀千年的年俗,如贴春联、拜年、守岁、赏花灯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新民俗,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浓浓的年味传递下去,表达的正是中国人对“年”的深厚感情和期盼。

(摘编自《“互联网+”,新年俗让年味更浓烈》,新华网,2021年2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就地过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地过年的出发点是政府和企业把在本地务工的人员留在本地过年,确保年后用工需求。
B.就地过年的实质是游子的个人付出,也是家国精神的实际表现——既保小家,又顾国家。
C.就地过年从防控角度出发,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是积极倡导,并不是绝对不能回家过年。
D.就地过年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不会隔断亲情,可以通过线上团圆,收获满满的亲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达到“就地过年”一呼百应的效果,政府和企业要有切实有效的方案和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B.“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员返乡可能带来防控安全隐患,这让“就地过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C.就地过年与多年前倡导的“常回家看看”并不矛盾,它们都是因当时的现实而提出的,同时也引领时代的风尚。
D.就地过年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通过新年俗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让年味变得更浓烈,也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3.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来贯彻落实“就地过年”的决策部署?请简要概括。
8 . “关城树色催寒近”、“波上马嘶看棹去”、“沧海客归珠有泪”、“翠华想像空山里”分别是四首诗中的对仗句上句,选出其下句依序对应正确的选项:(     
A.玉殿虚无野寺中/柳边人歇待船归/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
B.草台人去骨遗香/玉殿虚无野寺中/柳边人歇待船归/御苑砧声向晚多
C.柳边人歇待船归/御苑砧声向晚多/玉殿虚无野寺中/草台人去骨遗香
D.御苑砧声向晚多/柳边人歇待船归/草台人去骨遗香/玉殿虚无野寺中
2021-03-2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届“启智杯”人文学科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集中展示了汉字和汉文学的风韵与品位。对联有春联、喜联、寿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就篇幅而言,对联长短不一,相差悬殊。短者仅一两个字,长者可达数百字;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但万变不离其中。其必备特征有: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1.上面的选文中,字形使用有误的一个词语是(     
A.风韵B.相差悬殊C.万变不离其中D.音调和谐
2.下列一组节日对联,按其所咏节日在一年中的先后给其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②堂前萱草舒眉绿,石上榴花照眼红。
③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④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庭幕桂花香。
A.②③④①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3.请根据,上面文段介绍的对联知识和自己的知识积累,选出最恰当下联
上联: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工夫;
下联:汝若问农事,              
A.绿阴冉冉遍天涯B.晓烟春雨劳耕锄
C.万古荒凉楚水西D.欸乃一声山水绿
2021-01-2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10 . 《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2020-08-12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