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陈先达

①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②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

⑤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⑥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D.第五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软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C.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22-01-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校等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B.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1-12-2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校等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二首)

卢纶

(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①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②蝥弧,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夜月黑,大雁高飞,首句渲染紧张气氛,烘托了遁逃者的仓皇和追逐者的勇毅。
B.弓刀落满飞雪,这一特写镜头能引发无限想象,唐军将士的豪气充溢于天地之间。
C.将军在燕尾帅旗之下发号施令,“独立”不仅交待了他的地位,更表现了他的英武。
D.“千营共一呼”将描写的笔触由个体转向群体,目的在于表现士兵们的英勇与雄壮。
2.两首诗都撷取了边塞特定的战争场景,但在空间转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11-20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校等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4 .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以袁滋代将,复无功。愬求自试,宰相李逢吉亦以朔可用,遂充隋唐邓节度使。愬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侯部伍。或有言者,愬曰:贼方安袁公之宽,吾不欲使震而备我。士伤夷病疾,亲为营护。蔡人以尝败辱霞寓等,又愬名非夙所畏者,易之,不为备。愬沈鸷,务推诚待士,故能张其卑弱而用之。贼来降,辄听其便,或父母与孤未葬者,给粟帛遣还。

初,秀琳降,谓愬曰:必破贼,非李佑无与成功者。佑,贼健将也。愬候佑护获于野,遣史用诚以壮骑三百伏其旁,见羸卒若将燔聚者,佑果轻出,用诚禽而还。诸将素苦佑,请杀之,愬不听。会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军中以为不杀佑之罚,将吏杂然不解。愬力不能独完佑,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佑,无与共诛蔡者。诏释以还愬。愬乃令佩刀出入帐下,表六院兵马使。佑捧呜咽,诸将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袭蔡之谋矣。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愬知其隙可乘,乃遣从事郑澥见裴度告师期。师夜起,佑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愬率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贼恃吴房、郎山戍,晏然无知者。佑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门者,发关,留持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愬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选自《新唐书·李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
B.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
C.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
D.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的时候,朝廷会赐以旌节,故称。
B.六院,犹六宫,后妃所居之地,文中六院兵马使,就是护卫六宫安全的侍卫长官。
C.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敌人或昭示百姓等的官方文书,今指批判性的声讨文章。
D.柝,古代巡夜报更用的梆子,《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的“柝”代指巡夜的梆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愬勇于担当,主动请缨。宪宗讨伐吴元济,前后派高霞寓和袁滋做统帅,均告失败,李愬主动请求一试,宰相李逢吉也认可,于是任命他担任节度使。
B.李愬遇事冷静,虑事深远。李愬料到叛贼必轻视自己,也为避免惊扰叛贼,故不安排巡逻队伍;众将领请求杀掉李佑,李愬却设法保全,因为要用他征讨蔡州。
C.李愬待人以诚,体恤下情。士兵受伤生病,他亲自照料;贼兵来降,他听其自便,对那些父母或孩子死去而无力埋葬的,就发给粮食布帛,打发他们回家。
D.李愬颇有智谋,善于用兵。他抓住吴元济布防的可乘之机,选择夜间突袭,途中利用鹅鸭叫声掩盖行军动静,夺取城门后,依旧报更迷惑敌人,终轻取蔡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表言必杀佑,无与共诛蔡者,诏释以还愬。
(2)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5.军中诸将为什么坚持要杀掉李佑?请简要概括。
2021-11-13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校等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