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刺襄子者再,襄子皆释之。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曹沫将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背以市信一时可也。予独怪智伯国士豫让,岂不用其计耶?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聂政售于严仲子,荆轲豢于燕太子丹。此两人者污隐困约之时不妄愿知亦曰有待焉。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节选自王安石《书刺客列传后》)

1.材料二两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两人B者C污D隐E困F约G之时H不妄I愿J知K亦曰L有待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同“悦”,喜欢,与《五石之瓠》中“以说吴王”的“说”意思相同。
B.数,指责备,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C.国士,表示按照国土士之礼,“吾得兄事之”的“兄”表示按照对待兄长之礼,两者用法相同。
D.顾,指反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君臣相顾”的“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先后成为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家臣,在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他立志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但是没有成功。
B.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第三次刺杀赵襄子,但是赵襄子的马到桥边,突然受惊,继而豫让被围住。
C.赵襄子准备处死豫让,豫让请求刺赵襄子的衣服,表达报仇之意,襄子同意了,豫让跳跃多次击刺衣服后,让赵襄子杀了他。
D.曹沫担任将领,丢失了城池,通过劫持天下的盟主要回土地,管仲因为不愿在诸侯面前失信,返还了土地,王安石认为这样的结果还算可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5.王安石是怎么评价豫让的?请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怀古》

【宋】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赤壁》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释】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隐,途经赤壁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
D.赵诗尾联用典,“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2.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毛姆

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

“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因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创作小说时,他要精心地编织故事情节,继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在长期的写作中毛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又被人称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

(节选自《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我”觉得“诗人”年轻时极为俊美,三十五岁后不再拍照,有虚荣的成分,但事出有因,应该予以理解。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埃西哈”白色的房子、雄伟的纹章、曾经的财富和满载而归的人们,都在暗示这个地方曾经的不平凡。
B.文中两次写到“我”的心跳加快,今昔相连,前后呼应,生动地突出了“我”对“诗人”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
D.小说题为《诗人》但“诗人”在小说中并未真的出现,是隐蔽的,体现作者重在写故事,简化人物塑造的意图。
3.小说中诗人卡利斯托虽未真正出场,但形象依然鲜明,请概括其形象。
4.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是如何体现“最会讲故事”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制造”的早期认识几乎只能从考古遗迹中获取。公元前6至3世纪分布于阿尔泰山北麓、形成巴泽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过向周边地区卖出马匹,积蓄了来自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商品。墓葬所出遗物中,除一辆中国设计风格的大型四轮马车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原产自楚地的铜镜和战国风格丝织物。这些产品有些饱含深厚的技术积累,有些展现出精致绝妙的制作工艺,还有些则涉及难以企及的奢华原料。它们通过巴泽雷克等文化中转,进一步传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东欧大草原等地。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

到西汉时期,中国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则通过和亲等途径大量流入匈奴,成为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珍宝。可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发明,是备受近邻们青睐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

数百年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治下的首都巴格达,同唐都长安一样,万邦来朝,商旅凑集。这个文化勃兴时期的文献记载骤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誉中国发明的文字。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6-869),在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快马、鞍鞯、毡、肉桂、大黄”。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

中亚加兹尼王朝的文人撒阿利比(961-1038)在其《珍闻谐趣之书》里提到中国时,开宗明义地对中国产品赋予极高评价:“阿拉伯人习惯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撒阿利比指出除精美透明的瓷器、可追溯到中国的撒马尔罕纸以外,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也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中国画家不仅要在笔下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还要更加力透纸背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辨别出其笑容蕴含的究竟是嘲弄、困惑、莞尔还是惊异。

对中国制造的模仿在西亚一直在进行着,但大部分时间内,当地工匠最终收获的是叹服。波斯作家穆军默德·花德米尔(逝世于1534年)记录了赫拉特(现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名在金属器皿上绘制图案的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但经过不懈努力,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是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是对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

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翻看中世纪阿拉伯史料,无论是在大马士革还是开罗,其市场之繁荣、古代中国未尝发展但常见于西亚的科技领域之多,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如钻石般拥有多个切面;即便如此,中国发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拥有杰出地位。

(摘编自陈巍《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

材料二:

汉朝时,中国就开始同周边的族群进行交往,这些族群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猎,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繁华的唐朝具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挤满了长安城,都来取经学习,将中国作为模范。在这些附属国的心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霸气十足的泱泱大国,这些国家主动向中国称臣,同时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以及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雕版印刷术、造纸术、制瓷技艺等等。

古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开始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是最优秀的文化思想,自己的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会把周围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放在眼里。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从而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也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B.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制造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等,就先后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受到周边地区的喜爱追捧。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因素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D.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侧重列举史料,材料二侧重理性分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于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B.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比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难度更大,也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匠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C.作者没有选用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载做论据,是因为这些记载被大家所熟悉,论证力度不够。
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大国心态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
3.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哦,香雪》中,香雪想从旅客手中换得铅笔盒,凤娇关注旅客头上的“金圈圈”。
B.《小王子》中,小王子抱怨沙漠里有点孤独,蛇说:“在有人的地方也一样孤独。”
C.《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轻视探春:“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着?”
D.《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曾经如此评论唐朝:“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
4.材料一中,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远超其他国家的表现有哪些?
5.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有哪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的时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夜半”时分,与最后一句“夜半钟声”相呼应,如施蛰存云:“因为严寒,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半夜里已经月落,想必总在深秋或初冬的上弦。”(《唐诗百话》)刘学锴云:“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色和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有密切关联的三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唐诗选注评鉴》)另一种认为应指天将曙时,如元杨士弘《唐音》十四卷云:“说者不解诗人之话语,乃以为实半夜,故多曲说。殊不知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乃欲曙之后矣,岂真半夜乎?”清代黄生也称:“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曰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但诗首言将晓,末写夜半,非常理之叙事,故黄生又认为此乃“章法之倒叙”,“此已晓追写昨夜之况也”(《唐诗评三种》)。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若为夜半,次句提及“江枫”,夜色黢黑如何能辨得江边树种?而且“乌啼”多在黄昏归巢或天亮觅食时,如明贝琼诗言:“风林日落乌争噪”(《城南绝句》),宋宋庠诗言:“城阙曙乌啼”(《送静海高薄》)。虽古乐府有《乌夜啼》曲,但那毕竟是非正常状态,“夜半”实非“乌啼”之时。《旧唐书音乐志》曰:“《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大惧。伎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作此歌。”正是因为乌平时不夜啼,所以夜啼才会被认作一种预兆。但若将“月落乌啼”定位在天拂晓时,从常理上看虽没问题,然而将本诗整体考虑,却出现了叙事上的矛盾:首句天亮,次句就寝,三四句夜半,这种混乱的叙事状态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尽管黄生认为此乃倒叙写法,但实在不符合拂晓早发之人的匆忙心境。清王端履认定首句写平明时,而又深感其“律法未免太疏”,于是调整其序,将诗改写为:“羁客姑苏城外船,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重论文斋笔录》卷九)此种改写,叙事逻辑是顺了,可是诗味却少了许多。

笔者认为,“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这不仅由“林空噪暮鸦”的自然现象可以证明,而且从第二句中也可以获得印证。今本第二句作“江枫渔火”,如果对事物作情景还原,便会发现其问题所在。因苏州城外的江边,根本就没有枫树!尽管今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版本,包括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皆作“江枫渔火”,但毕竟与事物本身相违。幸好宋人旧籍中发现了另一种版本。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吴曾《能改斋漫录》、胡仔《渔隐丛话》等,录此诗“江枫”皆作“江村”。在寒山寺俞樾所写刻的诗碑碑阴,有附记八行,其云:“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又附有七绝云:“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碑侧有江苏巡抚陈夔龙题记,肯定俞樾之说云:“《中吴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以依据。曲园太史作诗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但俞樾为何说“‘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而“村”字是“千金一字”呢?因碑阴字数有限,俞氏不能展开说明。详加思考便会发现,“村”之一字,不但可以拨开重重疑惑,也打通了整首诗的逻辑障碍。“江村”即江边的村落,“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苍山日暮,正是家家灯火亮起之时。“江村”中的闪闪烛光与渔船上的点点灯火,都在讲叙着家人团圆的故事,而漂泊在外的游子于此时倍感孤寂和凄冷。“断肠最是黄昏后”,思家之心使诗人眼中的“江村”和“渔火”,都变成了剪不断的新愁。所谓“对愁眠”就是指对着“江村”“渔火”燃起的新愁而眠。而薄暮时分“江村灯火稀”以及“渔火闹黄昏”的生活规律,都将首句“月落乌啼”的时间定位在了黄昏。黄昏,太阳落山,月亮还未升起,乌鸦的噪声扰得客心缭乱,秋夜的寒气渐渐袭来,江村和渔船上家家团圆的灯火,引起了客子无限的乡愁,使之彻夜难眠,夜半钟声更增加了客心的惆怅。诗之叙事井然有序,并无所谓“律法未免太疏”之弊。

1.下列对第一段几位古人的观点及其理由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人物

观点

理由

A施蛰存夜半时分深秋或初冬,半夜月落,乌鸦因严寒无眠,还在啼唤。
B刘学锴夜半时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与午夜时分密切关联。
C杨士弘天将曙时不解诗人之话语,以为半夜,实乃曲说。
D黄生天将曙时诗首言将晓,末写夜半,非常理之叙事,乃章法倒叙。
A.AB.BC.CD.D
2.文章详细论述“江枫”为“江村”,是为了证明下面哪一个观点?(     
A.叙事井然有序,并无“律法未免太疏”之弊。
B.“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
C.拨开重重疑惑,打通整首诗的逻辑障碍。
D.“江枫渔火”与事物本身相违。
3.关于“月落乌啼”的时间,下列不能作为作者所持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B.乌啼黄昏雁叫夜,鼓角惨淡愁悲风。
C.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D.乌啼日落孤村晚,被冷灯青夜梦回。
4.作者认为“夜半”和“将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简要概括其不妥之处。
5.古诗存疑是正常现象。根据本文,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解惑”?
2023-08-2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孝惠六年,哙,谥曰武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刘邦的称谓有多种:高祖、沛公、汉王、高帝等。其中“高祖”“高帝”是其谥号,“沛公”是因其起兵于沛,“汉王”源于其被封为汉中王。
B.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居中,一人在右。“参乘”,就是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成语“虚左以待”的“虚左”便含有对对方尊敬之意。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古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之说。
D.樊哙死后,“谥曰武侯”。“侯”,是古代爵位的一种,是古代君王对贵戚功臣等的封赐。封赐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侯”居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勇猛无敌。樊哙虽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但败泗水,击章邯,破赵贲,攻武关,所向披靡;汉朝建立后,樊哙又平定燕王、楚王。英勇善战。
B.樊哙忠心为君。沛公起兵时,樊哙跟随沛公征战;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之时,樊哙带剑拥盾入,以备不测。汉王即位后,樊哙又跟随高祖平叛。
C.樊哙智慧不凡。樊哙借项羽赐卮酒彘肩之机,义责项羽:先表豪壮之气,次述沛公之德,再数项羽之失,最后推心置腹为项羽着想。令项羽无言以对。
D.樊哙胆识过人。高帝一度病重,十多天不见群臣,樊哙闯入宫中,面见高帝,指责他假装生病,不理朝政,宠信宦官,并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帝。
4.将所学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2023-08-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1)请写出三个不带“笑”字而表示笑的词语。(不限于本段文字。)
(2)能否将上文画线句中的“林黛玉”和“宝玉”两人互换?请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分析。
2023-08-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①诗人在至德年间遭贬任鄂州转运留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此时源中丞被贬于岳阳。②贾谊曾向汉文帝上《治安策》,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鹦鹉洲水波不兴、烟霭一空的景象,我这楚地客子的相思,就像江流浩渺无际。“益渺然”三字极为夸张地写出诗人之情与江水合流的一种艺术妙境。
B.颔联上下两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用词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生动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意境邈远。
C.颈联情感低抑,诗人所写的景物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孤城,寒角,独树,都是诗人特定心境物化出的另一种自然风貌。
D.全诗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洲”切鹦鹉洲,以“汉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阳,最后即景生情,抒发感慨,揭示出寄诗的意图。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08-0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关门

叶慧最近总是睡不好觉,夜里失眠,白天精力自然跟不上,整日哈欠连天的,一看书眼睛就发花,让她痛苦不堪。

事情的起因竟缘于关门。

叶慧的父母分别在棉纺厂和手套厂工作,两人都上夜班。不过,一个是夜里十二点的班,另一个却是凌晨两点的班。问题就出在这儿,母亲出门时,叶慧通常刚躺下,但父亲上班时就不一样了,好不容易才睡迷糊了,防盗门“砰”的一声,就把她给惊醒了。再睡,脑袋便嗡嗡地疼,怎么也睡不踏实了。

尽管叶慧痛苦异常,但父母并不知情。也难怪他们,这么多年日子都是这样过来的,女儿从未失眠过。其实,叶慧也清楚,是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自打跨进了高三的大门,就老觉得有座大山堵在心坎上似的,让她对任何声响都特别敏感。

长此下去,别说考大学,不被逼疯就万幸了。叶慧想同父母谈谈,让父亲调个班,但是好几次,每当她看到父母因操劳而过早花白了的头发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省吃俭用地把她养这么大不容易,她实在不忍心当面说出口。

怎样才能解决这件事呢?叶慧伤透了脑筋。

不过,没隔多久,聪颖的她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晚,叶慧刚放学回家,母亲就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桌,一家三口吃了一会儿饭,母亲忽然面向父亲说道:“这段日子,我们手套厂附近夜里发生了几起抢劫单身女工的事件,案子一直都没破,弄得我现在天天提心吊胆的。孩他爸,你能不能跟你们单位的领导说说,把你上班的时间也调到晚上十二点,这样我俩就能一起走了。我也不用怕了。”

“谁会抢你这样的老妈子呦!”父亲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饭都快喷出来了,他才又说道,“不过还真是挺巧的,我们厂里的纺锭车间最近夜里十二点的班次缺人,明天我就向领导申请,看他们同不同意把我调过去。”

父母说话的时候,眼睛总时不时地瞟向叶慧。叶慧当然明白,这些话是故意说给她听的,但她佯装不知,只顾埋头吃饭,心里暗笑不已。

第二天夜里,关门声只响了一遍。

叶慧的睡眠逐渐恢复正常了。日子在埋头苦读中飞逝,转眼就进入了春天。

乍暖还寒的季书,气候变化很大。这天晚上,叶慧忽然感到浑身困乏,四肢无力,偶尔还伴有一阵阵的冷意。一定是感冒了!因为怕父母担心,她没敢声张,自己悄悄地找了两颗药吃了。

到了夜里十二点,父母准时出门了。叶慧躺在床上捂紧被子,心想睡一觉就没事了,谁知没过多长时间,身上的寒意却越来越重,头也疼得更加厉害了。她赶紧找来体温表一量,天,竟然39度!

不能再硬撑了,得立即去挂水才行!看看墙上的挂钟,快要到凌晨一点了,好在小区里就有一家诊所,而且就在楼下不远处。叶慧连忙穿好衣服,带上钱,打开了房门。

关上防盗门,楼道口的感应灯应声而亮,就在灯亮的刹那,叶慧不由自主地尖叫起来,微弱的灯光下,楼道口竟然蜷缩着一个人,背靠着墙,头埋在肩膀里显然是睡着了。

尖叫声惊醒了那人,他抬起头来。天哪,竟然是父亲!

两个人都呆住了。父亲好像做错事的孩子般涨红了脸:“我,我……”叶慧知道父亲想要说什么,她泪流满面,上前轻经地捂住了他的嘴……

那年高考,清江市出了个满分作文,当地晚报在第一时间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

作文题是围绕“门”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满分作文写得朴实无华,但却感人至深:一名高三女生的父母都上夜班,而且时间不一致,晚出门的父亲关门时总会将女儿吵醒。为了巧妙地解决失眠的问题,女孩在一天早晨故意将日记本遗忘在卫生间的梳妆台上,父母发现后,因为怕女儿责怪他们偷看日记,母亲编出了一个抢劫的故事,父亲编出了一个调班的借口。从此,两人一道上班,每天关门声只响一次。而实际情况是,父亲并没有调班,出门后,困乏的他就睡在自家的楼道口直至上班,为的就是能让女儿睡好觉,女孩并不知情,直到一天夜里她发高烧到楼下的诊所去挂水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文章的最后写道,那个女孩自从发现了父亲的秘密后,就再也不让父亲睡在外面了,关门声每天仍会响起两次,可她竟再未失眠过。

晚报同时刊登了阅卷老师的评语,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世上的爱有许多种,但从没有一种能与父母对儿女的爱相比。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改动)

文本二:

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灵,是大众化的文体,是一种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单纯与明朗,简洁与质朴,加上不失艺术趣味的描写,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下列对“关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门是全文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关门”叙写了一个父母关爱孩子的感人故事。
B.关门反映社会现实:夜里会发生抢劫事件,社会秩序还没有达到夜不闭户的程度。
C.关门表现小说主题:子女有心理问题,应敞开心扉,主动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事。
D.关门体现人物心境:跨入高三大门的刘慧关闭心门,把烦恼闷在心里,痛苦不堪。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解决失眠问题,刘慧“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但下文没有交代是什么办法,制造了悬念。
B.“父亲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饭都快喷出来了”,夸张的神态描写,凸现出了父亲爽朗的性格。
C.刘慧“心里暗笑不已”,一是为自己的办法的成功而暗喜,二是内心里嘲笑父母演技的拙劣。
D.“她泪流满面,上前轻经地捂住了他的嘴”,表现了刘慧内心的感动和对父亲的体贴、理解。
3.小说以满分作文(含评语)结尾,有哪些巧妙之处?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谈谈《关门》这篇小小说的平民艺术。
2023-08-0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大梁。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翔见太祖,太祖问曰:“闻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事陛下如郎君,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敬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
B.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
C.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
D.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大梁       有吹洞箫者
B.则小人间之,必不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C.闻读《春秋》     而吾与之所共适
D.太祖刚难近       虽有槁,不复挺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翔初见太祖,太祖问他《春秋》里的用兵之法能否为我所用,敬翔表示打仗应该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出奇制胜,太祖听了非常高兴。
B.敬翔为人深沉,有方略,跟着太祖用兵打仗三十多年,尽心尽力、勤恳操劳,白天夜里都不睡,他自己说只有在马上才能休息一下。
C.太祖性格刚烈,让人难以接近,有不可行的事,敬翔也能犯颜直谏,对太祖进行切中肯綮的劝谏,太祖往往会体会领悟,并改正过失。
D.末帝继位,敬翔遭小人离间,郁郁不得志。在亡国之际,敬翔仍劝谏不得,直到覆巢的紧要关头,梁末帝才幡然醒悟,君臣相恸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②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5.请简要概括敬翔深受太祖赏识的原因。
2023-08-0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