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背景下,战争和混乱极易发生。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所以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如果没有通过学习,很难获得较好的说理能力,即使他有可能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感同身受的境遇,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仍然可以产生较好的说理功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C.韩愈在《师说》中通过批驳士大夫阶层的“耻于学师”的风气,呼吁大家向“古之学者”学习,以“学于师”为风尚。
D.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C.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
D.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予谓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和人情”。
4.2023年11月,某地《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强调: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以下是立场不同的两位学生表达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观点,任选一则进行简要评析。

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说学习这件事情是一个磨练意志力的过程,那么体育不但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体魄和精力,而且是最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同时,体育教育也最方便对学生


进行挫折教育,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会反复地经历失败,反复的前进,能够很好的磨炼意志。

乙: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5.文章第②段提到:“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样的说理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2024-03-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忘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之。吴王曰:“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A〕栖于会稽之〔B〕上〔C〕使大夫种厚币〔D〕遗吴太宰嚭以请和〔E〕求委国〔F〕为臣妾〔G〕吴王将〔H〕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苦,在文中指“吃苦”,与成语“含辛茹苦”中的“辛苦”用法和意义相同。
B.重味,数种菜肴,古人常将“食不重味”与“衣不重采”连用,表示生活简朴。
C.劓,割鼻,古代五刑之一。中国古代刑罚体系曾经以五刑制度为基本内容来建构。
D.微,文中指“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从越王勾践能够吃苦、注重人心就预见到其必将会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
B.伍子胥的进谏在吴王看来缺少说服力。他不赞同攻打齐国,而吴王恰恰在攻打吴国时大败齐师,震慑邹、鲁。
C.伍子胥引用《盘庚之诰》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吴王向商朝学习,注重繁衍人口,并且毫不遗漏,登记在册。
D.伍子胥始终忠于吴国。即使他把孩子托付给齐国鲍牧,自己也回到吴国,展示了他对吴国特别的情感。
4.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5.通观全文,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灭越而非攻齐,请概括其主要理由。
2024-03-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一瞬间,那里燃起了地狱般的焦红色大火,黑色大鸟痛苦地嘶叫着,再一次飞向高空,久久不肯离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

(节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B.李大棉裤和大老张对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分辨炮弹和甩手榴弹的指导,既表明老兵经验丰富,更表现了对战友的关心爱护,充满人性的光辉。
C.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战后“腿软绵绵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真实地表现了普通英雄的成长。
D.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伢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氛围压抑,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吃炒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战士们对食物的异常珍惜,充分揭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C.小说讲究叙事节奏,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扣人心弦。
D.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并以此呈示出这场护国之战的悲壮和崇高。
3.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从情节与主题角度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
2024-03-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迁(今重庆忠县)刺史期间。②磨围山,即今重庆彭水摩围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诗题,点出“老萧郎”的能文好饮,且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其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B.颔联上句写萧处士因喜好诗文而抛去生计主业,下句则表明其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
C.诗歌前四句既着力刻画了萧处士的形象,又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语言朴实无华。
D.颈联设想友人远赴黔南途中所见所闻,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尾联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
2024-03-18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文本二:

齐王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傥侥智略。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戌趋A去B未至C中闺D孟尝君召E而反之F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封田婴于薛”的“封”,指君王以土地、爵位或名号赐人。
B.“所以”指原因,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中“所以”含义相同。
C.“趋”,礼貌性的小步快走,常用作子对父、臣对君时,表示恭敬。
D.“虽”,指即使,与《论语》“回虽不做,请事斯语矣”中的“虽”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不然就应该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
B.田文性格洒脱,富裕多金,才智出众,在四十几个兄弟中脱颖而出,被父亲委以重任,获得了宾客们的赞誉。
C.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接受了楚王的象床之礼,准备护送回国时,听从进谏,最终谢绝了象床。
D.公孙戌劝谏成功后,孟尝君因其神态生疑,得知真相后宣称厌恶这样有利益私心而进谏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5.靖郭君欲城薛时,客是如何成功地劝他放弃打算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注】①舁:yú,抬;   篮舆:轿子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儿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遇之”和《劝学》中“假于物也”中“善”字的意思不同。
B.“征著作郎,不”和《劝学》中“金砺则利”中“就”字的意思不相同。
C.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
D.“不能也”和《劝学》“非利足也,而千里”中“致”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志向高远,热爱田园生活,但是由于身体羸弱,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B.陶潜曾经做过州祭酒、州主簿、镇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官,但终于不能忍受为官的束缚,做《归去来》辞官回家。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23-12-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材料一:

白嘉轩来到新买的田里察看,老远瞅见那块地里正有人吆着高骡子大马双套牲畜在地里飞梭似的耕作。地头站着一个穿黑袍的人,高个儿,手叉着腰,那是鹿子霖,他傲然瞅视着拽犁奔驰的骡马。白嘉轩一看就火了:子霖,你怎么在我的地里插铧跑马?鹿子霖佯装惊讶地说:这是我的地呀!白嘉轩说:这得凭契约说话,不是谁说是谁的就是谁的!鹿子霖说:我不管契约。是李家寡妇寻到我屋里要把地卖给我。鹿子霖从长工手里夺过鞭子接过犁把儿,勒回牲畜示威似的翻耕起来。白嘉轩一跃上前抓住骡马缰绳。两个年龄相仿的男人随之就厮打在一起。长工刘谋儿是外村人不敢插手,只顾去逮惊跑的牲畜。两个男人从李家寡妇的地里扭打到地头干涸的水渠,同时跌倒在渠道的草窝里,然后爬起来继续厮打,又扯拽到刚刚翻过的土地里。这时候村子里拥来许多男女,先是鹿子霖的几个内侄儿插手上阵,接着白嘉轩的亲门近族的男子也上了手,很快席卷为白鹿两姓阵势分明的斗殴,满地都是撕破的布片和丢掉的布鞋。

(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材料二:

中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从熟人开始,再到不熟的人一圈一圈的推,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在差序格局这张伸缩网中,始终以为中心,但这里的是通过血缘关系将自我层层包裹,社会范围是从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而划分的标准就是血缘的远近和关系的亲疏,通常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远近向外推的过程。这样形成的整个血亲群体常常会共同维护亲族的尊严和利益。

(选自韩梦瑶《差序格局:乡土社会人伦关系的中国特色》)

文中明明是白嘉轩和鹿子霖的私人纠葛,为什么会引发大规模的斗殴?请回顾《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概念,并结合概念、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差序格局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风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1.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爷爷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而“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是因为我性情安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愧怍和念想”指的是穆爷爷在没把园子修好前,常常感到愧对师傅。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静静地看穆爷爷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穆爷爷。这篇小说语言带有“散文化”叙事特点,抒情性强。
B.“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传统木雕在穆爷爷的精心雕刻中起死回生,体现了“我”对穆爷爷精湛技艺和工作成果的由衷赞叹。
C.文中运用外貌描写,逼真地塑造了穆爷爷为修复木雕耗尽心血而逐渐衰老的形象,体现了“我”对穆爷爷的理解和心疼。
D.尾段三个词语呈并列关系,和文题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穆爷爷的颂扬。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4.小说以“我”的视角来讲述穆爷爷一生的故事,有何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贾谊宅

丁炜

洛阳才子屈长沙,旧宅开残橘柚花。

天下治安犹痛哭,南方卑湿漫伤嗟。

霜寒废阁啼妖鵩,日落荒庭集暮鸦。

千载怀湘同有恨,赋成骚客鬓应华。

【注】①丁炜:福建晋江人,任湖广按察使时,遭遇讧兵之乱,因抗任伪职而弃家出逃,遭朝廷误解,后被贬官。②治安:指贾谊的《治安策》,文中有“可为痛哭者一”等语。③妖鵩(fú):即鵩鸟,为不祥之鸟,贾谊被贬长沙时作有《鵩鸟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长沙”三字点出贾谊的人生际遇,为下文的写景、叙事和抒情张本。
B.颔联下句着一“漫”字,形象写出贾谊伤感慨叹情绪之深、之重、之广。
C.“废阁”“荒庭”与“旧宅”“开残”相照应,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气氛。
D.末句与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同样表现苦吟之态、创作之难。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贾谊的哪些情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商代文化就其区域发展特点而言,是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并且辐射到西至关中平原中部,东到胶莱平原,北至今北京以南,南达江淮一线的广大地区。在这个大文化网络中,各区域既受殷商文化的沾染,同时又因具体地域的差异而别具特色。陈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张湛在《列子注》中提到“江淮地区由于受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地域分布上,中原文化由北向南逐渐移入江淮地区,越接近中原地区这种影响就表现的越强烈,与此相反江南土著文化由南向北也是逐步渗透到这一地区。可见江淮地区古代文化应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陈国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它一方面因袭了“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两性交往所受古代殷商旧俗限制很少,另一方面又在受到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一般将男女关系看得比较随便,一定程度上尚葆有原始古朴的遗风。他们并不认为“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比肩齐膝,恣意调戏”有什么不光彩,不像周人那样把男女问题看得那么重要。《陈风》中的《月出》《防有鹊巢》《东门之都》等恋歌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而这恰恰是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和南方楚文化日益成熟的渗透力之间共同作用的生动反映。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周文化,已经不是纯粹的周人文化,而是由周人和前代遗民及其他古老部族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的文化。作为这一时期华夏文化主要精神结晶的《诗》三百篇,同样也是由以周人为主的各个部族所共同创造的。

鲁虽亦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但因为鲁为周公旦之后,“周礼”典要之所在,典册重器几与王室同,所以鲁国即使有“风”诗,也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周人从“礼”的高度制定的“会男女”的措施,落实到民间真正起到良好效果的并非是周王朝的核心地区,而是有着自由任意恋爱古俗的殷商旧地。郑、卫、陈都处于殷商故地,其恋歌特别多。有些经学家甚至斥之为淫放,究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受到殷墟文化的熏染。

(摘编自董雪静《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

材料二

在《诗经》中描写恋爱的诗篇很多。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恋爱现象。《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是说在规定的“仲春之月”以外,其他时间“会男女”是一律禁止的。而“奔者不禁”的“仲春之月”又有“春社”和“上巳节”相继来临,这个时节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春社”和“上巳节”就大有原始的狂欢节、情人节的意味。在这些聚会交往中,青年男女产生了恋爱之情。文学艺术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于是便产生了不少优美的恋爱诗篇。在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妇女对恋爱的态度及情感。如《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言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对青年男女在溱与洧两水之间,在河水“涣涣”的春天相聚游玩的情景。同时还特别写到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及他们赠送信物“芍药”的情节,这里没有多少祭祀时庄严而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

在《诗经》中描写婚姻的诗篇也不少。其中能够表现妇女对婚姻的坚定、纯朴,始终不渝的篇目如《周南·卷耳》《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在周代,婚姻中男子居主导地位,男子可以随便提出离婚,而女子则必须从一而终。所谓女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在这种礼教束缚下,女子在结婚以后,纵使被丈夫抛弃也只能认命。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丈夫“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抛弃自己的情况下,还可怜地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誓言,悲悲戚戚地希冀丈夫回心转意重修前好,当丈夫不理睬她时,她也毫无办法。但她对丈夫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还有《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样的软弱。虽然是男女相爱商定婚事,但还是不能摆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礼教束缚。从定情到结婚,女子始终是纯真、热情的。登高垣而望,盼望氓的到来。“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但“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婚事要用卜筮决定,又增加了神权的束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看出这位女子对自己的婚姻是坚定的,连同积蓄也一同被氓用一辆车子运走了。然而结婚之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于是女子就只能发出沉重的慨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这是周代女子在礼教重压下的孤独呼喊。《诗序》说:“《氓》,刺时也。”从《卫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妇女对待婚姻是纯朴、热情、果断的。但是一旦婚姻破裂后,女子又是无奈的、软弱的。

在《诗经》中也有一些妇女的悼亡诗。妇女丧夫是婚姻中最大的不幸。这些诗篇感情真挚,凄楚动人。如《唐风·葛生》诗中,以“葛”“蔹”喻未亡人有如葛藤蔹草必须依附在荆木和枣树那样不可分离。“予美亡此,谁于独息”“予美亡此,谁于独旦”“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从这些诗句中看出这个妇人对亡夫的悼念之情。诗歌体现了妇人对婚姻的至死不变的决心和活着是夫的“人”,黄泉下是夫的“鬼”的诚心。在当时的社会,妇女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在一定程度上讲她们只有依附于男人才能活下去。这是当时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会现实所致。但是,丧夫可以改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而《葛生》中这位妇人却不这样做,而是“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可以看出她对爱情、婚姻的至死不渝。

(摘编自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文化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辐射到东、西、南、北的部分地区,地域广大。
B.江淮地区文化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
C.《陈风》中的恋歌因为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
D.因为鲁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所以鲁国“风”诗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入诗,我们看到《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恋爱的诗篇,这跟周代人们重视婚姻爱情有关,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与乐趣。
B.《郑风·溱洧》以“芍药”为线索,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恋,展现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
C.周代女性在被丈夫抛弃以后,虽然她们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也只能认命,这反映了礼教束缚下女性的无奈与软弱。
D.虽然周代不禁止改嫁,但当时一些妇人对亡夫无比悼念和诚心,这完全是出于她们对爱情、婚姻的坚贞不渝。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是(       
A.“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B.“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周南·芣苢》
D.“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小雅·我行其野》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陈地的诗歌风格。
5.请结合材料,分析《邶风·静女》与《卫风·氓》中女子爱情态度的异同及其原因。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归,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023-10-2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