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袍F坐舟中G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益,本义为充满而向外流,后表示增益,文中“少益以学”与“益骜放不自修”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D.“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代宗即位后,召他做官,然而他已经逝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5.请结合文本分析,李白是如何得到皇帝接见并赐食,亲为调羹的?
2023-11-07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他们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D.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变化,乡村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之中。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肩 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是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歌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成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4.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B.“梦中身”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都表达了相似的人生感慨。
C.酒在上片、下片均有出现,意蕴相同,表明词人总是借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
D.本词写景、抒情和说理相融合,且用字传神精妙,如“溪”字的活用别有意境。
2.在苏轼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闲人”?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同一部小说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隐桔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

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康泽将军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相互辉映。

(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把叙事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才是对“在叙事链条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这一问题合乎学理的解释。
B.从阅读经验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
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松间照”,也可能想到“晓起空庭月在松”。
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这说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精准的定位。
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
B.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
C.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画,过滤掉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
D.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二中介绍的柯岗小说中的插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是佛教华严宗的一部重要著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既可说是惜春伤春,又可说是感伤青春年华的流逝,语意双关,内涵丰富。
B.颔联紧承首联,宴会正热闹时,诗人却昏昏欲睡,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C.颈联语意与前两联相勾连:上句关联“梦里青春可得追”,下句关联“酒阑病客惟思睡”。
D.尾联“一洗”二字表现出诗人想用佛法洗却人间一切烦恼,寄托了身世之感。
2.清代纪昀评价此诗“中四句对得奇变,此对面烘托之法”。请具体分析中间四句是如何“对面烘托”的。。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间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世,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不许,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B.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C.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D.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沐,官员例行的休假制度,汉代五天休息一次,唐宋十天休息一次。
B.唐虞,是虞和禹的并称,他们是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
D.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安世博闻强识。皇上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书询问,只有安世记得,能够详细写下来。
B.张安世不事张扬。张安世向朝廷推荐人才却不欲人知,隐藏名声,疏远权势,不在朝廷沽名钓誉。
C.张安世谦虚退让。大将军霍光死后,朝廷要任命张安世接替霍光的职位,安世再三推辞,皇帝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D.张安世治家严谨。安世身居高位,封地万户,然而穿着朴素,夫人亲自劳动,七百家奴 ,都有手艺活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2)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5.张安世为什么要为儿子请求出外补吏?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窝囊的父亲

张正直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精彩片段。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到年终,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邻家的孩子捧回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我总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地回家。为此,父亲很是失望。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害怕我拖了班里的后腿,劝我留级;而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

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第二天,父亲提着一篮子鸡蛋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

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在那两间简陋的、巴掌大的小草房里转来转去,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山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高一那年,我在全县语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我无意中将奖状交给父亲时,一向不善言辞的父亲竟像着了魔一样疯疯癫癫地跑到街上,到处吹牛:我儿子考了全县第一名,将来绝对能考上大学。

别吹牛了,难道你忘了为儿子下跪的事?有人趁机揭父亲的疮疤。我儿子有这个奖状为证,你儿子有吗?父亲不服气,举起奖状和人家吵起来。想不到一生谨慎、胆小怕事的父亲,这次竟和人家动起武来。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得肋骨折了几根,最后住进了医院。

事后,我不但不同情父亲,反而认为父亲是自作自受。

待父亲出院回到家后,我压在心头多年的火终于爆发出来,冲着父亲大声吼道:爹,你往后不要再这样丢人现眼了行不行?这些破奖状有什么好炫耀的?你被人家打成这样,还不都怪你吹牛惹的祸!父亲低着头一声不吭,那表情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我越说越气,随手从墙上撕下几张奖状,边数落父亲边撕得粉碎。这时,我发现父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第二天,令我惊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昨天被我撕碎的奖状又被人一点点地粘了起来,重新又被人贴在原来的位置上。母亲告诉我说:你别跟爹过不去了,他窝囊了一辈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了这几张撕碎的奖状,你爹流着泪整整拼了一个晚上。听了母亲的话后,我心想,父亲窝囊了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大概是借儿女的奖状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吧!

数年后,我和妹妹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我才真正对父亲有了些了解。

1998年,我参加某机关招考,由于多种原因,我名落孙山。为此,我失望极了,从城里赶回乡下老家。不久,便大病了一场。当我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只见母亲在旁边垂泪,父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送到我嘴边说:

孩子,你都两天没吃东西了,趁热吃下去吧!——别再想考试的事了,你还年轻,还有机会。望着父亲用枯柴似的手送到唇边的那碗鸡汤,我想起这么多年自己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艰辛,想起了考试时那些纨绔子弟依靠父母的情景。

我不知哪里来了那么大力气,愤怒地坐起来一巴掌把父亲手中的碗打翻在地,大吼一声:我不吃!霎时,那碗鸡汤撒了一地,碗也碎了。

父亲对这一切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用那双苍老的眼睛惊诧地望着我:孩子,你怎么了?我愧疚地抬起头来,无意中瞥见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指给父亲说:爹,你是个普通的农民,你儿子只能是那只任人宰割的飞虫了!你懂吗?

不,父亲坚定地摇了摇头回答:那张蜘蛛网只能粘住像蚊子、苍蝇一样的飞虫,却粘不住鹰!我相信我儿子是只鹰。

说完这话父亲已泪流满面。我第一次发现,父亲的语言竟是这样的生动!

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

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唯有额头上那凸起的血管恰似一条条蠕动的蚯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

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儿子,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外人打架。老实的父亲被人家打折了几根肋骨,住进了医院,身体虽然被打趴下,但父亲倔强的精神却站立起来了。
B.作者娴熟、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对比、渲染烘托等手法把“窝囊”的父亲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把他那颗洋溢着对父亲深深的爱的真心呈现在我们面前。
C.文章以“奖状”和“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文章生动形象、自然、朴实、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充满想象的夸张式的幽默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文中所写的“墙旮旯里的蛛网上一只飞虫正在挣扎”,意在烘托作者在陌生城市蛛网似的关系里像“挣扎的飞虫”一样打拼的艰辛。
2.故事情节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使作品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而“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法,更容易收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围绕父亲的“窝囊”来“蓄势”的。
3.文章的结尾写道,“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选取哪些材料来表现不计生死荣辱的父爱的。
9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那件事情

赵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村里的社员们生活困难,不少人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乡下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离我老家沟里村正好有十里地的路程。我还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五六个学生都是沟里村的;他们一个个拿不出伙食费,所以都是走读生,天天来来回回跑饭吃,尽管很累,累也没有别的法子。

那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那个时候这个节日不放假),晚饭时厨房里限量分给我们每位老师一个二两面的白面馒头、一个二两面的棒子面窝头,还有小半碗儿滴了一点点香油的凉拌菜,款待大家欢度中秋。我把饭端回我的办公室正准备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突然想起了父亲: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今年我已经23岁,是父亲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叫我读书识字的!

我想,今天晚上自炊自食的父亲会吃什么饭呢?老人家已经年逾花甲,烧火做饭拙手笨脚,不是稠了就是稀了,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生了就是煳了。

而且今天非同一般,今天是一个很隆重很喜庆很讲究很传统的节日!

有夕阳照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个馒头热热地冒着香气。

有秋风吹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份凉菜悠悠地飘着香气。

我心念一动,激动地跑到教室,把正准备起身回家的赵尚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赵尚就是我们沟里村人。他既是我们班的学生,又是我的本家兄弟。这个孩子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担任着我们班的班长,我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是我很喜欢的学生之一。

他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别人没来他来了,别人走了他还要坚持学习一会儿。

他个头儿长得也高,16岁的年纪,焕发出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

他规规矩矩地问我:“老师,您找我有事?”

我点了点头:“赵尚,咱们村又是只剩你自己没走了?”

他回答:“是。老师,每天都这样。”

我说:“赵尚,今天可不一样,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他说:“一样一样,八月十五我们家也没有好东西吃,能填饱肚子就不赖。”

这时候他才看见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白面馒头、棒子面窝头,还有那半碗滴了香油的凉菜。

他的眼睛大放光彩:“老师,您这是?”

我说:“赵尚,你把这个馒头、这碗凉菜给我爹捎回去,让他过个节日……”

他说:“老师,那……那……那您吃什么?”

我说:“我吃那个窝头。赵尚,这个事情不能告诉我爹,你就说我也吃的馒头。”

他点了点头:“是,老师。”

我把东西交给他,嘱咐他路上小心些,别洒了也别掉了。他说:“不会不会,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能不负责任,给老师弄丢了?”

他又说:“老师,这是您的一片心意啊!”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他们中午不带饭,硬扛着,他饿了啊!

两三个星期过去以后,我回沟里村看望老爹。爹很动感情地说:“小子,八月十五你给我捎的那个馒头、那碗菜,我都收到了,也都吃掉了。你正年轻,饭量大,别老是惦记我……”

我说:“爹,您把我拉扯这么大,那还不是应该的么。”

爹用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小子,那东西真是好吃,真是香甜,真是有味道,这个八月十五真是没有白过!”

爹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

一年后赵尚考上了高中。

几年后赵尚考上了大学。

又几年后赵尚大学毕业,在我们县政府参加了工作。

赵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就提着两瓶酒两包月饼到家里看望我。提起当年那件事情,他立起身来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对不起,那一年八月十五您让我给您家大伯捎东西,我在路上饿得走不动了,就偷吃了半块馒头,偷吃了一点点凉菜……”

我很吃惊:“是吗是吗?赵尚,你只把半块馒头交给了我爹?”

赵尚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老师,对不起,那时候越吃越想吃,越吃越香甜,反正也是吃了,就管不住自己了,我把那馒头把那菜一口气吃光了,这才觉得自己犯了错误,丢尽了脸面……”

赵尚紧接着问我:“老师,我当天晚上就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伯了,说我日后一定一定报答他,大伯没有告诉您?”

我摇了摇头:“没有,爹只字未提。爹只说那些东西真香甜、真好吃。”

赵尚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打湿了他脚下那片土地。

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

(选自《金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紧扣标题展开回忆,将时光拉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不但点明“当年那件事情”的发生时间,还使小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B.就在“我”准备享用馒头和凉菜、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我”突然想起了父亲,于是决定把饭菜带给父亲。可见,“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C.爹没有吃到儿子送来的饭菜,因此,“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是故意装出来的;“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是真情流露,因爹幸福和高兴而由衷高兴。
D.“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这句话语短情深,蕴含了对爹已去世的悲伤,对已去世的爹的怀念以及对再无机会报答爹的遗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宕开一笔,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社员们生活困难,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环境,也为“那件事情”的发生做了铺垫。
B.小说构思缜密,如写赵尚看到食物对“眼睛大放光彩”、跟“我”说话时“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等,为后文写他偷此馒头和凉菜埋下伏笔。
C.小说注重锤炼语言,如描写夕阳下的馒头和秋风中的凉菜,同样是香气,前者是“热热地冒着”,而后者是“悠悠地飘着”,用语准确传神,并且不乏文采。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赵尚听到“爹只字未提”“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这一处侧面描写真实地表现出赵尚内心的感动和内疚。
3.小说以“当年那件事情”为题,有何作用?
4.小说中“爹”的形象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也。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投效用,随父永奇出入行阵。人犯鄜延,经略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当与琦俱。”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显忠至东京,乃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已而豫废,兀术以万骑驰猎淮上,与显忠独立马围场间。显忠戒吴俊往探淮水可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俊还,显忠驰问之,为竹刺伤马而止。兀术授显忠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赴同州,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得免。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为金人所及,家属二百口皆遇害。显忠仅以所部二十六人奔夏国。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夏主大悦即出二十万骑,以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引兵至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呼曰:“鄜延路今复归宋矣,已有赦书。”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四川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赐名加赉,又赐田镇江。

(选自《宋史·李显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B.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C.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D.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后来在南宋与蒙古军队联合进攻下灭亡。
B.经略,古代官名。唐朝初年在边境上设经略使,宋朝设经略安抚使,皆简称经略。
C.东京,古都名。西汉和东汉分别以长安、洛阳为西京、东京,北宋称建康为东京。
D.高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有“高宗”庙号,文中指宋高宗赵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显忠年小胆大,主动请缨。十七岁时,他随父从军;金兵侵犯鄜延,他请求与张琦同往,并在父亲面前表示自己年纪虽小但胆量大,坚持与张琦同行。
B.李显忠英勇杀敌,一举成名。敌人夜晚睡于地穴,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杀掉十七个敌人,取得两个首级和两匹马。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
C.李显忠足智多谋,机智脱身。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设计捉住他,但因舟船误期无法渡水,追兵又越来越多,他与撒里曷盟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趁机逃脱。
D.李显忠全家遇害,只身幸免。他来到鄜城后,急速派人告诉父亲;其父携全家出城,结果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遇害,只有他带着少量部下逃往夏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
5.李显忠之“忠”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