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沈沈、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前半部分记叙了雨中游览西溪的情景,后半部分记叙了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两个部分都写出了西溪景致之美。
B.作者一行在天主教修士墓游赏时体验不佳的原因,一是没带电筒看不清景色,二是该处景致与作者等人审美趣味不合。
C.老龙即兴题句,既点出杭州吴越旧地的历史文化,也显出自己高深的文字功力,使得只能借用前人联语的我相形见绌。
D.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西溪的夜游像苏轼赤壁的夜游,不仅因为二者都有幽咽的箫声,也因为二者都寄寓了文人的情致。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欲扬先抑,先自贬为高坐汽车的“俗物”,为随后描写车行途中所见的美景蓄势,强化了对西溪风物的赞美之情。
B.本文借用诗经《桑中》这首情诗的名句,表达对西溪摇船少女强烈的爱慕,饱含浪漫的情致,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C.本文用词别具一格,比如第五自然段“移上”一词,写出作为背景的湖上青山忽然映入眼帘的情状,富有动感,令人眼前一亮。
D.文中有许多信息一再出现,比如西溪的芦花、对西湖景色的感受等等,从而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清晰完整。
3.源宁为什么会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游记散文一般以写景状物为主,为何本文却在写人方面花费大量笔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17更新 | 3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经过古战场赤壁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人物成败而写下的七言绝句,看法独特,观点新颖。
B.诗歌一、二句的描写看似平淡,但正是因为发现“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为后文抒怀作了铺垫。
C.三、四句没有从正面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而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予方便,历史形势将会改变。
D.杜牧把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自然界的东风,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历史认知上的局限。
2.有人评价杜牧这首《赤壁》时说:“出语隐约,内涵深广。”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2023-12-0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它又同时具有道德哲学或人生哲学的内涵。张岱年说:“古代哲学中所谓天是有歧义的,或以指主宰之天,或以指自然之天,或以指义理之天。”他还指出古代先贤中,孔子、墨子、孟子及董仲舒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宋明理学或讲天即理,或认为心即天,其要义都在强调天的独一和绝对。就是说,遵从“天”是对绝对客观外在的承认,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认识,先秦时代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的基本原理,就是“‘天下’万物都反映着并且要服从于‘天’的意志”及“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根源,是先秦“天下”观念中所表现的“周边民族集团与中原王朝同属一个‘天下’”的认识,这是“天”作为最高主宰的外在表现。由于“天”在道德上的内涵,“天下”观念还有另外一层道德上的必然,亦即“四夷”尊崇中原,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和优先性。甚至可以说,“天下”观念在早期中国首先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而存在的。当然,早期中国相对周边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天”的外延和内涵被普遍认同的客观原因。

古代中国对于“天下”观念的叙述,可以理解为道德与制度的系统构建。早期中国的“五服”及周的封建与宗法制,秦汉之后的羁縻、土司制度乃至宗藩制度,都是对于“天下”的制度构建。除了原本所具有的道德属性之外,“天下”观念亦因此成为一种维护秩序和安全的手段而被实用化。可以说,“天下”观念兼具道德与实用之二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由多层复杂内容构成的抽象的“天下”观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维度的“统合”功能。

一是“天下”观念使“华夷一体”或“华夷一家”思想有了理论根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及立场,会使华夷之间既合又分。华夏及“四夷”族群,一方面彼此融合,另一方面又存在客观差别。当强调彼此融合时,即所谓“华夷一体”,是一种“合”的表现。当注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时,就会存在“华夷之辨”的分野。“华夷一体”及“华夷之辨”在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

二是“天下”观念推动了各区域族群的不断融合与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受“天下”观念影响形成的“天下一统”政治目标追求,有助于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不同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而大不断滚雪球式发展。

当然,“天下”观念虽使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态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不断巩固,但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不同区域族群在文化及经济等方面表现的客观差异、“中国”与“四夷”既统一又对立的形态,使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了极大的差别,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乏“天下”观念,则“华夷一体”将没有适宜的理论阐释空间。“天下”观念使华夷之间的转化、结合有了理论谱系,成为维系中国古代各族群不断融合的根本思想根基。

(摘编自段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论析》)

材料二:

自先秦以来,古代中国人鲜明划出“中国”“华夏”与“四裔”“夷狄”的界限,而所谓“华夷之别”“夷夏大防”,主要不是族群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差异。孔子说过“内诸夏而外夷狄”,也是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的:“内诸夏”为礼仪之邦,“外夷狄”乃化外之民。

最初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国”即“天下”,后因张骞、玄奘与郑和等出使的经历,对“天下”(世界)与“中国”(华夏)的大小观念虽有认知,但迟至明清,仍顽固地把“中国”等同于“天下”。即便不得不承认“天下”大于“中国”时,他们也依旧坚信,“中国”位居天下之中央,形成一种将“四裔”也包括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观。这种中国中心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件,附着于儒家思想之上,自始便有强烈的文化意义,并在“四夷”压迫“中国”时越发高涨。当北宋受到辽朝与西夏的威逼,学者石介就在其《中国论》里强调:“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当“中国”一词用于国家概念后,大一统的中国君主,无不把自己视为整个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表示:“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这种观念不自唐太宗始,直到明清皇帝那里,仍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在古代世界,中华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不仅朝鲜、日本等深受中华文化浸染的东亚国家对中国深表认同与仰慕,其他周边民族也对中国表示向往。周边民族与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向慕,是中华强势文化在外部世界的折光,这种反射回来的折光,让古代中国人更加沉在原有的文化优越感中。乾隆朝修撰《皇清文献通考》时就陶醉道,四夷“自附于中华之教,是则圣人之道之大与圣朝之化之神也”。

文化优越感以精神层面支持了中国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又以国家形式强化了文化优越感。这种互动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古代中国在处理外部世界事务时,对周边民族与国家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自大与不屑为伍的鄙视。于是,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四夷”的关系中,不仅没有平等可言,甚至连起码的对等关系也不能接受。大业初,隋炀帝见到日本国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就大为不悦道:“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摘编自虞云国《历史上的中国中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及“华夷之辨”时,指出华夏与四夷的对立与统一在历史上客观存在,且都认为华夷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
B.材料一认为,先秦“天下”观念影响深远,这一观念的形成,是以对“天”的遵从这一道德上的必然要求为基础的。
C.材料二引用北宋石介的言论,说明了中国与四夷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别,主要论证了地理位置会带来中原与四夷的文化差异。
D.材料二认为,古代中国对待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态度,使得文化优越感和中国中心论产生了互动,并在古代君王的行为中展现。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普遍认同“天”的外延与内涵,与早期的中原文明较周边文明高度发达有关。
B.“天下”观念兼备道德和实用二者,制度的构建是对“天下”观念的一种叙述和实践。
C.历史上“华”“夷”或对立或统一的状态,是复杂且抽象的“天下”观念造成的。
D.如果没有“天下”观念,那么中国古代各族群不断融合的进程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3.下列不能支撑“中国中心论”的是(     
A.“凡天子者,天下之首;蛮夷者,天下之足。”——贾谊
B.“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C.“以四海之广,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江统
D.“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东方朔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到的“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体现了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试加以分析。
2023-12-08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论。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七年卒,)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谥云曰顺平侯。

(选自《云别传》,有减)

注:①围:防守之地,这里指赵云部队的营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主与云A同床B眠卧C密遣云D合募E得数百人F皆称刘左将军部G曲H绍不能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指代理、兼任官职,三国时期,割据势力通过任命领官,增强对地方的控制。
B.偃旗息鼓中的“鼓”,在古代战斗中,起到激励士气、调配秩序、提醒撤军等作用。
C.引,在文中是“退却”的意思,这与成语“引而不发”中的“引”字的意思不同。
D.所以,意为“用来……的”,与《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云和刘备在同附公孙瓒时相识相知,结下深厚情谊,之后赵云以为兄长奔丧为由,主动离开公孙瓒,并与刘备定下未来之约。
B.在赵范想要将寡嫂嫁给赵云,从而与之结交时,赵云因自己与赵范同姓,娶其寡嫂,不合礼法,虽有旁人相劝,也坚决拒绝。
C.赵云与曹操军队偶遇,不敌还营,故意大开营门,反而让敌军因怕中埋伏而不敢进攻,这与诸葛亮的“空城计”如出一辙。
D.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极力主张给赵云加谥,是因为赵云跟随先主功勋卓著,同时又护卫幼主,在危难中展现出了他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
(2)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
5.根据材料,谈谈赵云的谥号为什么被定为“顺平”?
2023-12-0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清虚

汪曾祺

邢云飞,爱石头。书桌上,条几上,书架上,柜橱里,多宝格里,到处都是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他不惜重价买来的,有的是他登山涉水满世界寻觅来的。每天早晚,他把这些石头挨着个儿看一遍。有时对着一块石头能端详半天。一天,在河里打鱼,觉得有什么东西挂了网,挺沉,他脱了衣服,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摸,是块石头。抱上来一看,石头不小,直径够一尺,高三尺有余。四面玲珑,峰峦叠秀。高兴极了。带回家了,配了一个紫檀木的座,供在客厅的案上。

一天,天要下雨,邢云飞发现:这块石头出云。石头有很多小窟窿,每个窟窿里都有云,白白的,像一团一团的新棉花,袅袅飞动,忽淡忽浓。他左看右看,看呆了。以后,每到天要下雨,都是这样。这块石头是个稀世之宝!

这就传开了。很多人都来看这块石头。一到阴天,来看的人更多。

邢云飞怕惹事,就把石头移到室内,只留一个檀木座在客厅案上。再有人来要看,就说石头丢了。

一天,有一个老叟敲门,说想看看那块石头。邢云飞说:“石头已经丢失很久了。”老叟说:“不是在您的客厅里供着吗?”——“您不信?不信就请到客厅看。”——“好,请!”一跨进客厅,邢云飞愣了:石头果然好好地嵌在檀木座里。咦!

老叟抚摸着石头,说:“这是我家的旧物,丢失了很久了,现在还在这里啊。既然叫我看见了,就请赐还给我。”邢云飞哪肯呀:“这是我家传了几代的东西,怎么会是你的!”——“是我的。”——“我的!”两个争了半天。老叟笑道:“既是你家的,有什么验证?”邢云飞答不上来。老叟说:“你说不上来,我可知道。这石头前后共有九十二个窟窿,最大的窟窿里有五个字‘清虚石天供’。”邢云飞仔细一看,大窟窿里果然有五个字,才小米粒大,使劲看,才能辨出笔画。又数数窟窿,不多不少,九十二。邢云飞没有话说,但就是不给。老叟说:“是谁家的东西,应该归谁,怎么能由得你呢?”说完一拱手,走了。邢云飞送到门外,回来,石头没了。大惊,惊疑是老叟带走了,急忙追出门来。老叟慢慢地走着,还没走远。赶紧奔上去,拉住老叟的袖子,哀求道:“你把石头还给我吧!”老叟说:“这可是奇怪了,那么大的一块石头,我能攥在手里,揣在袖子里吗?”邢云飞知道这老叟很神,就强拉硬拽,把老叟拽回来,给老叟下了一跪,不起来,直说:“您给我吧,给我吧!”老叟说:“石头到底是你家的,是我家的?”———“您家的!您家的!求您割爱!求您割爱!”老叟说:“既是这样,那么,石头还在。”邢云飞一扭头,石头还在座里,没挪窝。

老叟说:“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这块石头能自己选择一个主人,我也很喜欢。然而,它太急于自现了。出世早,劫运未除,对主人也不利。我本想带走,等过了三年,再赠送给你。既想留下,那你就得减寿三年,这块石头才能随着你一辈子,你愿意吗?”——“愿意!愿意!”老叟于是用两个指头捏了一个窟窿一下,窟窿软得像泥,闭上了。随手闭了三个窟窿,完了,说:“石上窟窿,就是你的寿数。”说罢,飘然而去。

有一个权豪之家,听说邢家有一块能出云的石头,就惦记上了。一天派了两个家奴闯到邢家,抢了石头便走。邢云飞追出去,拼命拽住。家奴说石头是他们主人的,邢云飞说:“我的!”于是经了官。地方官坐堂问案,说是你们各执一词,都说说,有什么验证。家奴说:“有!这石头有九十二个窟窿。”——原来这权豪之家早就派了清客,到邢家看过几趟,暗记了窟窿数目。问邢云飞:“人家说出验证来了,你还有什么话说!”邢云飞说:“回大人,他们说得不对。石头只有八十九个窟窿。有三个窟窿闭了,还有六个指头印。”——“呈上来!”地方官当堂验看,邢云飞所说,一字不差,只好把石头断给邢云飞。

邢云飞得了石头回来,用一方古锦把石头包起来,藏在一只铁梨木匣子里。想看看,一定得先焚一炷香,然后才开匣子。也怪,石头很沉,别人搬起来很费劲;邢云飞搬起来却是轻而易举。

邢云飞到了八十九岁,自己置办了装裹棺木,抱着石头往棺材里一躺,死了。

(选自《〈聊斋〉新义》)

文本二:

有势豪某,踵门求观。既见,举付健仆,策马径去。邢无奈,颂足悲愤而已。仆负石至河滨,息肩桥上,忽失手堕诸河。豪怒,鞭仆。即出金雇善泅者,百计冥搜,竟不可见。乃悬金署约而去。由是寻石者日盈于河,迄无获者。后邢至落石处,临流於邑,但见河水清澈,则石固在水中。邢大喜,解衣入水,抱之而出。携归,不敢设诸厅所,洁治内室供之。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石清虚》)

1.下列关于文本一中对邢云飞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邢云飞是爱石之人,平日爱收集石头,不惜重金买石,以打鱼为业,家境较殷实。
B.邢云飞见看石之人越来越多,为防惹事,以石丢撒谎,可见其有精明世故的一面。
C.邢云飞的形象和老叟的形象构成对比,老叟知石头窟窿数目,而邢云飞并不知晓。
D.邢云飞重得石头后更加珍惜,甚至抱石而死,作者在其中暗讽了他对石头的痴迷。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不进入人物的内心,主要以场景和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小说主题。
B.小说采用重复叙事的结构,叙述了两次通过石头窟窿辨别石头归属的情节,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多元。
C.小说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或省略一些叙述,或引出下文的解释说明,使语言更为简洁,衔接更加紧凑自然。
D.小说改编自蒲松龄的《石清虚》,但改用现代汉语进行叙述并改动了情节,这样就将古典小说彻底现代化了。
3.文本一中邢云飞对石清虚情感的细微变化可以通过他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一、二对势豪夺石、邢云飞再得石的情节处理不同,请比较其不同之处,并分析各自的艺术效果。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注】①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李主簿结茅而居的环境。古渡萧条荒凉,淮水流逝不返已暗含下文人之将老的感慨。
B.颈联写出深秋时节,孤雁飞过寒山,暮雨潇潇,舟自远方而来的情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C.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引人遐想。
D.本诗运笔精细,言近旨远。诗歌既写出了李主簿的衰颓,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怀。
2.公众号“山城学术圈”言:“‘木’就是‘树’。”颔联“门前树已秋”中的“树”能改为“木”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08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年前,《流浪地球》与《封神》两剧组比邻而居。一天,郭帆带团队参观友邻拍摄现场,叹为观止:“跟《封神》比,《流浪地球》就是手工业。”

《封神》何以能令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先锋”的郭帆赞叹,可用一组数据说明:该片登记过的剧组人员超过8000人,最高峰同时在组2600人;拍摄时长跨越18个月,拍摄日总共有437个;从项目筹备到第一部上映历经9年;涉及的新技术工种难以计数,单是置景工厂就聚集有预置雕刻师、道具皮具师、马具制作师、置景木工师、道具篾匠、刺绣师、毛发钩织师、泥塑师、雕塑艺术家、3D打印工程师、概念设计师等上千位艺术家。电影片尾字幕令人叹为观止,仅工匠名单一项,就多达千人。

194813个工种撑起经典电影《小城之春》,到如今《封神》的8000人大团队,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如此迅猛。据央视新闻近日一篇文章《300000字!洞察国产电影崛起的秘密》,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链越分越细,拍摄质量越来越精良,工种越增越多,技术需求越来越高,近10年间,诞生了20多个新工种,包括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数控编程、3D打印等等。其中,七成以上的新增工种跟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有关。总的国产电影产业链工种已经达到惊人的300多个。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电影的艺术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其摆脱了技术条件的制约,为电影创作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特别是对于电影制作技巧的丰富、制作手段的改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李瑞峰《〈封神〉片尾8000人的名单,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未来》)

材料二:

电影产业的基础是电影工业。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工业及工业革命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供给,节约了成本,保证了产品的“基本标准”,避免了手工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高成本、低效率。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就是用机器替代了人工、用分工替代了单干、用流程替代了随机、用批量替代了单一,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准确度和使用效率。电影的工业化生产也同样如此,它有专业化的分工,有一批专业化的、可以为不同电影服务的“批量化生产”的企业,有领导型企业所主导和建立的兼顾公平与发展的行业体系,有可以成规模生产的设备、技术、摄影棚、车间、放映机构等相关条件,有完整系统和公开透明的法规政策、行业规范、保险体系等等。正是这些工业要素的逐渐完备,最终构成了电影工业乃至电影产业体系。

在中国,早年一直将电影当作艺术或意识形态的载体看待,忽视了工业属性,使得中国电影工业起步较晚。关于电影是工业的定位,最早可见著名电影理论家、翻译家、评论家邵牧君发表于1995年的《电影万岁》,他在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它(电影)首先是门工业,一门由光学摄录系统和洗印放映系统构成的工业。”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座新开始探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特别是2002年开始实施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后,开放行业市场准入,在短短二十来年时间里,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重建,经历了四个阶段,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2002~2010年,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了产业化改革阶段。2002年,各类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可以“自由”进入电影行业,出现了初步的全球资源整合。在传统的国有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企业之外,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电影企业,促成了中国电影产量的井喷和电影影院、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第一部大投资、大制作的所谓“大片”《英雄》的出现,也源于这种开放带来的全球资源的整合。

2010~2014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初具规模。这段时间,电影行业的分工更加细致,国际合作和全球合作成为常态,电影基地建设走上快车道。电影行业在资本的进一步推动和全球化影响下,先后出现了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影业、万达影业等行业领先企业;同时,横店基地、中影基地作为电影工业化生产的基地开始成形,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立初具规模。

2015~2018年,“互联网+”背景下电影工业格局重构。在互联网推动下,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创纪录的440.69亿元。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企业的介入,正在形成的原有的电影工业体系被重新洗牌。电影产业链的纵向整合、电影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以及电影业与其他文娱行业的多元整合都在互联网条件下重新开始。

2018年之后,电影工业体系迎来建构的新起点。首先电影转属宣传系统直接管理,强化了电影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全球娱乐与传媒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形态、数字产品、数字资产、应用场景,正在进行更加立体的链接和覆盖,虚拟现实、元宇宙、ChatGPT等都是未来的想象空间,电影工业的数字化体系正在探索和建立之中。中国电影在新的“十四五”规划期间,必须在新形势和新技术背景下完成电影工业体系的重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首先是时间短,仅仅只有二十年,几乎要走好莱坞一百多年的道路;其次,发展快二十年期间,电影产量与电影市场规模扩大了数十、数百倍,根本无暇建立稳定的电影工业体系;第三,变化大,国际环境从快速全球化到快速多极化,国内环境从经济高速到经济企稳,加上金融冲击、互联网入局、疫情影响、文化治理、审美迭代,种种变量都不断改变电影工业自身的发展轨迹。从“万达”要成为全球跨国电影企业的宏大远景,到后来收缩国内院线续命;从当时“东方影都”要成为世界电影生产的重要基地,到后来主要为国内电影生产服务,从这些变化,我们能感受到电影工业化进程所经历的曲折;

(摘编自尹鸿《微信公众号山城学术圈:从计划到市场、从全球化到数字化》)

材料三:

20198月推出的CINITY系统,融合了4K3D、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音频等7大电影领域的高新技术。支持4K3D120fps1250Mbps内容解码播放。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能使电影画面更清晰,色彩更绚丽,影像更流畅,细节更丰富,动作更连贯,声音更逼真,与先进的拍摄效果相匹配,显著提升了影院的放映质量和观影体验,提振观影热情,CINITY影厅的票房产出是全国单银幕票房产出的2.5倍。目前,国内30余个城市的近80家影院已安装了CINITY系统。

在近日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欧洲电影博览会上,欧洲电影博览会主办方特别授予中影CINITY系统特别技术成就奖,表彰中影CINITY系统不断突破创新,把更多人吸引到电影院,以高新电影技术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引领电影业进入观影新时代所作的卓越贡献。

(摘编自《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电影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数庞大的剧组决定了中国电影产业链越分越细,拍摄质量越来越精良,工种越增越多,技术越来越高。
B.近十年间诞生的动作捕捉、虚拟拍摄、数控编程、3D打印等20多个新工种都跟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有关。
C.电影的光学摄录系统和洗印放映系统都是工业元素,中国一度忽视了电影的工业属性,电影工业化起步较晚。
D.电影画面更清晰、色彩更绚丽、影像更流畅、细节更丰富、动作更连贯、声音更逼真取决于放映技术的进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开始探索建构新的社会条件下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2002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重建走上了快速道。
B.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产业化改革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电影企业,促成了中国电影产量的井喷和电影影院、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
C.中国电影二十年的工业化进程着力于电影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加之影响变量多样,无暇建立稳定的电影工业体系。
D.电影工业数字化体系的探索和建立,要借助于各种新的数字形态、数字产品、数字资产、应用场景更加立体的链接和覆盖。
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解说材料二最后一段相关说法的一项是(     
A.在中国动画新百年开启之际,由追光动画推出的《长安三万里》惊艳亮相,让水墨、素描、诗歌等传统中国美学特色元素拥有当代属性,呈现了非凡的视觉奇观。
B.电影《红海行动》在拍摄技术上突破了以往战争电影类型片的局限,运动镜头、大全景比比皆是,导演组,特技、拍摄、剪辑团队,均来自两岸三地以及美英等国。
C.《流浪地球》依托最先进的特效和拍摄技术讲述东方式的集体主义英雄观,在学习模仿好莱坞科幻类型片基础上,自主创新,基本构建起国产科幻电影的成熟机制。
D.《封神·朝歌风云》以其大气磅礴的氛围和史诗般的情节构筑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中国神话影像世界,在类型上接续了原有的封神神话谱系中的话本、杂剧和电视剧。
4.请概括中国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阶段性特征。
5.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谈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中的“技术”,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03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性宽仁,袭封唐公。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节选自《新唐书·本纪·卷一·高祖》)

材料二: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去。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

(节选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突厥A围炀帝B雁门C炀帝从围中D以木E系诏书F投汾水G而下H募兵I赴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过秦论》中“叩关而攻秦”的“关”即函谷关。
B.钲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摐金伐鼓”中的“金”即为“钲”。
C.“遂引去”中“引”意为退,《苏武传》中虞常谋反“果引张胜”的“引”也是此意。
D.且,意为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朝为官,建功立业,功勋卓著,后隋朝君主昏庸,猜忌杀戮,天下大乱,最终君臣分裂。
B.李渊曾因生病没能按时觐见隋炀帝,听闻被隋炀帝问起,就放纵自我,以喝酒、收受贿赂来掩藏自己对朝廷的异心。
C.合理使用真假虚实的策略、打心理战能取得克敌制胜的效果。太宗以此让突厥相信救援大军来到,成功救出隋炀帝。
D.成功从来艰难,除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物资支撑,还需要政策路线的指引,高祖与太宗也曾意见相左,但最终走向统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
(2)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5.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唐高祖、太宗两位君主开国建功共同的综合素养。
2023-11-03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面。③关河:泛指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岁月流逝,诗人面对镜子,发现鬓发残损,但自己的一颗丹心依旧,壮志还在。
B.颔联,诗人感慨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常在,诗人还想着手握宝剑杀敌。
C.“远戍十年临的博”,诗人回忆往事,自己曾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前哨将近十年时光。
D.“壮图”,指壮丽的图景。诗人宽慰自己,无法在战场上驰骋,就欣赏皋兰的美景吧。
2.诗歌颈联和尾联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10-26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瑁,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明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五月戊子,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先是,宰相皆以德度自处,不事威势,驺从不过数人,士民或不之避。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宰相驺从之盛,自林甫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B.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C.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D.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一般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戊子,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元年,可以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接近皇帝身边的人,迎合皇帝的心意,因馅附皇帝的宠妃武惠妃而得以逐步升迁至朝廷要员,获得信任,得以掌握大权。
B.李林甫提拔不学无术的萧炅,萧炅在严挺之面前出丑,被贬,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交好,告知严挺之,可以不理会李林甫。
C.皇帝厌恶出巡,他对高力士表示,自己将近十年没出长安,想把大事交给李林甫,高力士认为,天子出巡是古人留下的制度,不要随便改变。
D.李林甫口蜜腹剑,妒忌贤能,排抑胜己者以保全其权位;在他之前的唐朝宰相都以德服人,轻装简行,但他改变了这种低调作风,带坏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
(2)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5.高力士为什么“不敢深言天下事”?请简要回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