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既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令正衔命。正既宣旨,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既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先主于是乃厚待靖。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曾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先主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葛亮A与B正C虽D好E尚F不G同H以I公J义K相L取M亮N每O奇P正Q智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文中指暗中、偷偷地,和《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字意思相同。
B.一,文中指“全、都”,和《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生死为虚诞”的“一”字含义不同。
C.稽,文中指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D.善,文中是“认为好”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孟达一起入川投靠刘璋,但不得重用,郁郁寡欢,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交好,私底下三人时常感叹跟着刘璋无所作为。
B.刘璋担心曹操收服张鲁后会威胁自己,在张松的建议下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刘备,在面见刘备后法正为刘备取代刘璋建言献策。
C.郑度建议把巴西、梓潼的百姓迁移到涪水以西,焚烧仓库田野里的粮食,修筑高垒,深挖濠沟,可是刘璋并未听取他的建议。
D.法正深受刘备器重,在攻下成都之后,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及京郊地区,在内则为刘备的主要谋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2)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5.法正不认可许靖,但还是劝说刘备重用他,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
2023-06-08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元宇宙的伦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也是业界探讨的焦点。215日至17日,元宇宙产业大会2023春季会在昆山市举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多位嘉宾及企业家围绕元宇宙的本质和伦理问题展开了专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孟建民表示:相较于技术层面的升级,我们应该格外关注找准问题和市场需求,注重数据和系统安全,以及重视相应的规范制度的建设等问题。

首先是找准现实问题,孟建民以管理部门急需对空间、能源、设备、设施、环境要素的实时监管举例称,现阶段的数字孪生更注重对物的映射,而将来的元宇宙重点将落在更为复杂的人与物的关系上,更需要深入把握人对社会的诉求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约束,这就需要更深入的去发现问题和塑造应用场景。

其次就是注重数据和系统安全,他表示,无论是个人数据的隐私,系统信息的安全和数据资产的所有权,这些问题在元宇宙高密度的信息环境当中,更显得重要和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元宇宙将来机制的可行性。孟建民表示。

要重视相关的规范制度的建设,越是高效的工具越需要配套以高效的制度约束和保障,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相较于短暂的探索和建设阶段,运维的制度性建设更为重要,甚至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去建构。

(摘编自张梓桐《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以虚促实,以虚强实是当下元宇宙明确的价值导向》)

材料二:

随着元宇宙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推进,从国家治理层面而言,需要特别强化在市场规制、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规则设计与边界设定。

在市场规制方面,元宇宙与数字互联技术融合程度、发展速率的深度绑定,使元宇宙的建立必将对技术、资金、资源产生高度依赖。先进入者因为拥有资本、技术和市场三重优势,对后来者筑起了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为市场利益的排他性独占创造了可能。元宇宙的市场排他性在短时间内能够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部分市场主体集中,有助于元宇宙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但从长远来看,市场进入壁垒的提高与市场排他性的增强,将使元宇宙成为少数头部企业的游戏,排除了更具创新性的初创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能。如不加以有效调控,寡头垄断或将成为元宇宙市场的终结样态。同时,由于元宇宙的运营建基于海量用户全维度数据的采集与利用,元宇宙的市场排他性,将导致互联网巨头对用户个人隐私数据的垄断经营,当前互联网空间中已然存在的隐私泄露等问题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在鼓励新生事物发展与防止寡头垄断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局面,应当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阶段政府设计元宇宙市场规制的重点。

在社会稳定方面,元宇宙作为一种高维媒介,有超越现有媒介形态的社会嵌入和社会动员能力,也是一个开放度和复杂度远超现有网络空间的新型时空。随着其技术基础的不断进化以及其应用形态的不断成熟,新生代群体的学习、生产、生活将高度依存于元宇宙时空,可以想象的是,在成熟的元宇宙时空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行动逻辑都会呈现出与现在迥异的状态。从积极方面说,元宇宙将为社会运行效能的提升带来强大助力;从风险角度看,一些境内外不稳定因素的社会动员能力有可能通过元宇宙得到超乎想象的放大。因此,就社会治理角度而言,未来社会治理系统中,元宇宙因素必须作为一个全面嵌入型因素加以考虑,从法律法规到群体约定、从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心理调适,都必须考虑到元宇宙这一重要变量。

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媒介属性使元宇宙将成为未来人类信息接受与意见表达的重要空间,元宇宙空间中的舆论场必将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生产机制,将为元宇宙提供海量的内容产品,如果把关机制弱化将使存在错误导向的内容流入元宇宙内容库。借助扩展现实技术,元宇宙中信息传递将以具像化、拟人化的形象呈现,在沉浸式环境中传播主体试图传达的观点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更为重要的是,过度沉溺于元宇宙营造的虚拟世界,将使用户脱离现实世界,制造出一批只知虚拟世界不知现实世界的元宇宙世代,导致社会群体的割裂与分化。长此以往,这种割裂与分化容易产生与现实世界主流价值理念相悖的虚拟价值理念,传导回现实世界,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因此,对于元宇宙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治理,应当放到社会治理逻辑框架中的突出位置。在元宇宙进一步从幻想走入现实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借鉴当前互联网治理中普遍使用的前台匿名,后台实名政策,使元宇宙空间中每一个虚拟的形象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对应的自然人,为不良信息的溯源提供依据,打造清朗的元宇宙空间。

(摘编自戴元初《元宇宙:媒介属性、进化路径与治理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元宇宙尚处于数字孪生阶段,只是对物的映射而不涉及人与物的关系,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B.元宇宙是一种高效率的工具,但也存在着极大的数据和系统安全风险,这决定了元宇宙将来机制的可行性。
C.“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是就国家对元宇宙市场的管理而言,“抓”指防止寡头垄断,“放”指鼓励市场竞争。
D.无论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还是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元宇宙因素都是社会治理逻辑框架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变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文体虽然不同,写作目的却基本相同,都意在为元宇宙的发展把脉问诊。
B.材料一的主体部分和材料二内容各有侧重,但结构形式相同,都采用了总分结构。
C.材料一是对专家演讲的内容摘要,因此着重复述其观点,较少涉及对观点的论证。
D.材料二主要采用因果推论的方式,在把握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主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的探索和建设时间较短,运维的制度性建设比其本身的探索和建设更重要,因此所需时间会比较长。
B.为了防止垄断、必须鼓励初创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这需要国家从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C.元宇宙强大的社会嵌入和社会动员能力,使新生代群体对其高度依存,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治理风险。
D.采用当前互联网治理中的“前台匿名,后台实名”政策,可以对不良信息进行溯源,有利于净化元宇宙空间。
4.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元宇宙产业的发展需要关注哪些市场因素?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5.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是现代公民的必修课。假如你是元宇宙用户,你将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元宇宙媒介素养?请根据材料简要作答。
2023-06-08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期三的紫罗兰

(法)安德烈·莫洛亚

“谢妮,再待一会儿吧!”

“不能再耽搁了,已经快到四点了,今天是星期三……你知道,雷翁,我得给我的情人送紫罗兰去了。”

谢妮与雷翁·罗朗的客人们一一拥抱吻别,然后离去。

雷翁的客人克蕾尔·梅内特里耶问道:“给情人送紫罗兰,是怎么回事?”

雷翁说道:“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星期三紫罗兰的由来吧。以现今的趣味而论,这故事恐怕感伤了点儿……”

1895年,谢妮刚得了音乐戏剧学院的头奖,马上就接到法兰西喜剧院的聘书。她在剧院里,很快争得头牌演员的地位。

一天晚上,谢妮博得满堂彩之后,回到后台。

这时进来一个茶房,递上一束紫罗兰,茶房说:“这是科技大学一个穿制服的学生放在那里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星期三没有她的演出,但是星期四来演出时,她看到化妆室里有一束紫罗兰,花已经有点儿蔫了。

“请问,贝尔纳,我的紫罗兰,还是那个小伙子送的吗?”

“是的,小姐。他人非常和气,身材瘦削,脸颊凹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他留一撮棕色小胡子,戴单片眼镜,加上佩剑,模样有点儿怪。凭良心讲,他倒是一往情深的样子。那小伙子把紫罗兰递给我,说了声‘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脸一下涨红了。"

“为什么他总是星期三来?”

“难道你不知道?星期三,科大的学生才能出校。”

“要是我心软一点儿,就叫你让他到后台来,把紫罗兰亲手交给我。”

“小姐,那些戏迷,你只要表示出一点儿关切,他们就会缠住你不放!”

“你说得对,咱们来个不理不睬、无情无义。”

“小姐,这才入情入理呢!”

又过了几个星期,谢妮每星期三依然会收到一束廉价的紫罗兰。有位女伴对她说:“我见到了,你那位科大的学生。那天碰巧我在门房,看见他捧着花,腼腆地说‘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那孩子一脸聪明相,生怕此举落个笑柄。要知道,他一无所求,也没提出要见你,我要是你……”

“就见他?”

“是的。暑假就在眼前,你也要去巡演了,即使他缠人,也没多大风险。”

那天晚上,谢妮离开的时候吩咐茶房:“贝尔纳,下星期三,那位科大学生再送紫罗兰来,你就让他亲自送给我。”

又是一个星期三,谢妮坐在休息室里等,但是没有穿制服的学生出现,她等得焦躁不安。她在心里笑自己:6个月来,对这种含蓄的表示,她理都不理,而这份一向受冷落的礼品一旦中断,她竟会那么惆怅。

散场之后,她跑到茶房那里问:“贝尔纳,我那多情种子呢?你没打发他上来?”

“他今天没来。你这是第一次同意见他,而6个月来,他这是第一次在星期三缺席。”

到了下周的星期三,仍然是既没有科大学生的踪影,也没有紫罗兰的影子。

第二天,她就离开巴黎去巡演了。等她再回来,那个罗曼蒂克的科大学生已被她置之脑后了。

一年之后,她接到杰奈弗里埃上校的一封信,上校请求与他会面。谢妮请上校于星期六下午到她的住处来。他来的那天,穿着黑色便服。

“我之所以冒昧恳求与你会面,是出于做父亲的身份。你看我穿着黑衣服,是因为我儿子——安特烈·杰奈弗里埃中尉,两个月前死在马达加斯加了。我儿子,小姐,你并不认识,但是他认识你,钦佩你。这一切都是他去看《爱情与巧合的趣剧》这出戏开始的。回来后,他兴奋地直谈论你,赞不绝口。”

“啊,天哪!就是他了?”谢妮喊出声来。

“半年里,每星期三给你送紫罗兰的科大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安特烈。学校里的同学,也拿他的痴情打哈哈:‘你给她写封信吧!’”

“他为什么不写信来呢?”

写是写了,我都给你带来了。只是从没寄出,我们也是在他死后才找到的。这些信,你留着吧,它们是属于你的。我是出于对儿子的思念才这样做的。他对你的感情,没有任何失敬或轻佻的成分。我可以说,安特烈是无愧于他伟大的爱的。”

“但是,为什么他不提出见见我呢?我又为什么不设法去会会他呢?我真后悔,恨自己……”

“你也不要懊恼,小姐,当初谁也想不到。安特烈出了学校,自己提出要到马达加斯加去,也是因为你。他说过,他走远了,或许能逃避这种无望的痴恋。”

“这种忠诚,这种深情,这种隐衷,”谢妮说,“难道不是了不起的事吗?”

临了,上校起身告辞,谢妮握着他的双手说:“我想,我并没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然而,我觉得,对这位在感情上从未得到满足的逝者,我也有应尽的一份义务。上校,请告诉我,你儿子葬在什么地方。我向你发誓,在我有生之年,每个星期三一定到他坟前放上一束紫罗兰。”

“这就是为什么在她一生中,”雷翁归结道,“这位被人们认为怀疑人生、看破红尘,甚至可以说是玩世不恭的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丢下朋友、工作,独自跑到蒙巴那斯公墓,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

听罢,大家半晌无语,末了,贝特朗·斯密特说:“对于高尚的人,世界上永远会有风流而格调高雅的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谢妮善良、执着、活泼,但她巡演回来后将安特烈置之脑后,这也可看出她有冷漠无情的一面。
B.安特烈的死与他对谢妮的爱恋有关,但其父亲并没有因此迁怒谢妮,他要见谢妮,主要是为了了却儿子生前的心愿。
C.小说中的紫罗兰价格低廉,但体现了一种用金钱所不能兑换的价值,代表了安特烈对谢妮谦恭、忠诚、持久的爱慕。
D.作为阅历丰富的茶房,贝尔纳劝说谢妮不要与安特烈见面,这既体现了他的市侩庸俗,也透露出他对谢妮的关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由作者讲述了一个聚会的故事,再由聚会的主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的构思增强了小说形式的意味。
B.安特烈是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其形象跃然纸上,这得益于作者对其外貌、语言、神情等进行的生动而传神的正面描写。
C.安特烈的父亲与谢妮见面时态度平静,实际上其内心蕴含着丧子之痛,但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笔克制,点到为止。
D.小说结尾以贝特朗·斯密特的一句评论作结,卒章显志,既表达了对谢妮和安特烈的赞美,又能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3.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她是出于什么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情节充满戏剧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经过千年的发展与积累,每个要素都有特别的含义。从服装的款式、配饰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传统文化精神附着于服装这种物质载体之上,使得服装成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李泽厚曾提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点。他指出实用理性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并阐释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富含实用主义的特征,而实用主义这一文化精神也贯穿于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为适应与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的作战需要,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服饰改革运动。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废弃汉族传统裙式下裳而穿裤,变舄履而着靴,史称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追求自由飘逸、潇洒脱俗的境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对魏晋时期人物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多赤足散发,袒胸露乳,这种服饰潮流张扬虚无、有意仿古,体现对礼法的轻蔑。到了唐朝,政治清明,南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外贸易频繁,交通发达,异国的礼俗、服装等不断引入中原,服装的整体趋势从简单变得复杂,服装风格高贵奢华。另一个服饰发生明显人为变更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满汉交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人入关,采取断发易服的强制手段,使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服制被有限终止。纵向看传统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服饰的变化,是受一个时代的军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现实需求影响的。不论是胡服骑射”“轻蔑礼法还是对龙图腾的保存,都体现了传统服饰在变化过程中重视实际功效,讲究变通的实用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儒家中庸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且主要体现在传统服饰的款式、裁剪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强调对身体的遮蔽覆盖,刻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服饰款式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是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服饰深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深衣属于汉服,即取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之意,其长无曳地,短无露肤。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极好地保护了身体的私密性。同时,中国传统服饰追求儒家倡导的中和”“中正之美,所以以深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多采用中正裁剪,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对称为美,以中央为尊的认知,强调正衣立冠是为礼的礼学思想。而也正是由于礼,在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对身体轮廓的表现逐渐削弱,服装早已超越了其原始作用,不断雅化。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材料二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它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又注重形式美的创造,还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进而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

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摘编自《中国传统服饰综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服饰演变的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虽然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始终,但实用主义精神起主要作用。
B.在礼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服装的款式、剪裁等正不断趋向高雅化,服装对身体的遮掩等原始作用已被超越。
C.“五德终始说”是由“五方正色”图式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而出,并与生命道德相连而形成的学说。
D.黄色成为中国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始于先秦,源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诸多史例,证明实用主义与传统服饰的变化关系紧密。
B.材料二引用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的话语,论证服饰能反映出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
C.两则材料均阐释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蕴,均认为服装色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两则材料均认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且服饰体现其物化的形态。
3.《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对其形象是有所暗示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红箭袖”“银红撒红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等服饰多为红色,展现宝玉富贵活泼热情的形象特征。
B.“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等服色多为暖色调,衬托出宝钗温柔、随和的性格特征。
C.“素色小皮袄”“浅灰色坎肩和粉红小花裙子”等体现了黛玉纯洁坦荡的性格和寄人篱下低调含蓄的心理。
D.“秋板貂鼠昭君套”“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体现王熙凤轻薄虚荣的一面。
4.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让其成为汉族文化的代表。请结合材料一陈述理由。
5.校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服颜色不仅能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校服颜色所蕴含的意义。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善占领。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主张收复河波。③借箸:(史记·留侯世家》载,张度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著为大王筹之。”④遗弓剑: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亦”字表明了元载相公和宪宗皇帝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元载曾筹划,宪宗也留神。
B.领联中的“旋”“忽”写出了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去世,空留遗憾,“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来不及收复西北疆土。
C.前两联全用叙述,不着议论抒情,接连使用典故影射时事,而作者对河湟不能收复的感慨叹惋却溢于言表。
D.颈联刻画的百姓形象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所塑造的百姓形象相似。
2.本诗后两联用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裴蕴之徒,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

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复 A 不 B 能 C 守 D 此 E 一 F 都 G 以 H 万 I 民 J 为 K 虑 L 好 M 行 N 幸 O 不 P 息 Q 民 R 所 S 不 T 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设置两座都城,并根据都城相对方位进行命名,西京即西安,东都即洛阳。
B.“相望道次”中的“次”,与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相同。
C.股肱,股指大腿,肱指大臂,股肱连用可以用来比喻皇帝左右辅助得力的大臣。
D.“径往江都”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两句中“径”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大肆兴建宫殿房屋,纵情游乐,令百姓苦不堪言,聚集起来造反。这是唐太宗耳闻目睹的事情,他认为当以此为戒。
B.长孙无忌认为,隋炀帝拒绝采纳忠诚正直的言论,臣子们也明哲保身,并没有为国尽心效力,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C.在唐太宗看来,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遗业,国家经济兴盛,如果隋炀帝能够防守住关中地区,就有可能不会亡国。
D.唐太宗仕在显仁宫时,因对供奉的东西不满意而处罚相关官员,魏征以隋炀帝为例,劝谏唐太宗应小心谨慎,力求节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
(2)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
5.魏征曾对唐太宗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试结合首尾两段唐太宗的表现对此加以说明。
2023-06-05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赏山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①鄜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不写山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2.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也。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及长,沉厚有断。德宗嗣位,就加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

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欲行元载旧志,筑原州城,开陵阳渠,诏中使上闻,仍问秀实可否之状。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以邠宁节度李怀光兼泾原节度使,以事西拓。无何,刘文喜叛,亦不果城。

四年,朱泚盗据宫阙,源休教泚伪迎銮驾,阴济逆志。泚以秀实尝为泾原节度,颇得士心,后罢兵权,以为蓄愤且久,必肯同恶,乃召与谋议。秀实初诈从之,阴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言判官岐灵岳同谋杀泚,以兵迎乘舆

及韩旻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盗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旻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秀实谓海宾等曰:“旻之来吾党无遗类矣我当直搏杀泚不得则死,终不能向此贼称臣。”明日,泚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流血匍匐而走。凶党群至,遂遇害焉。德宗在奉天闻其事,惜其委用不至,垂涕久之。

初,秀实见禁兵寡少,不足以备非常,乃上疏曰:“臣闻天子曰万乘,诸侯曰千乘,大夫曰百乘,此盖以大制小,以十制一也。尊君卑臣,强干弱枝之义,在于此矣。今外有不庭之虏,内有梗命之臣,窃观禁兵不精,其数全少,有患难,将何待之!且猛虎所以百兽畏者,为爪牙也。若去其爪牙,则犬彘马牛悉能为敌。伏愿少留圣虑,冀裨万一。”及泾原兵作乱,召神策六军,遂无一人至者。秀实守节不二,竟殁于贼,其明略义烈如此。

(摘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文本二:

今之称太尉(段太尉,指段实秀)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摘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旻[A]之[B]来[C]吾[D]党[E]无[F]遗[G]类[H]矣[I]我[J]当[K]直[L]搏[M]杀[N]泚[O]不[P]得[Q]则[R]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何,刘文喜叛”与“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两句中的“无何”的意思相同。
B.乘舆,汉代蔡邕在《独断》上将其解释为“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文中用作皇帝的代称。
C.非常,文中指突如其来的事变。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非常”的意思相同。
D.卒,文中是“终究、终于”的意思。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卒”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秀实极孝顺,六岁时,母亲生病,他不吃不喝七天,等到母亲病情好转,才喝水吃饭。
B.段秀实曾经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盗用了司农印印符,侥幸地追回了叛将韩旻的部队。
C.段秀实趁着参加议事会的机会,拼力抢夺朱泚手上的象笏,当场大骂,并想要击杀朱泚。
D.段秀实以百兽畏惧猛虎为喻,强调加强禁兵的重要性,后来泾原兵作乱,印证了这一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
(2)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流血匍匐而走。
5.文本二中,柳宗元认为段实秀除了勇武之外,还有哪些个性值得人称赞?请简要概述。
2023-06-03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并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西方悲剧、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中国文学观念及现代文学观念。当我们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去审视和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与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其内在却是持续推进且有迹可循的。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且阶段与路向,一表一里,互为促进。

作为文学观念研究课题,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即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最基本的前提。

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和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

材料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1992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

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夭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

(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源于传统戏曲,又区别于西方悲剧观念。
B.尼采的悲剧观念是悲观与乐观的结合,因而是最好的悲剧。
C.汪曾祺作品所体现的末世痛苦正是其复杂悲剧体验的表现。
D.悲剧作品中执着的精神必不可少,它比悲剧意识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内里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B.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其人性魅力将会减弱。
C.士大夫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更易萌发深切的悲剧意识。
D.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传达了历史动荡中的悲叹与无奈。
3.下列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
B.《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心思敏锐,富于诗意与灵性,最终香消玉殒。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的现实,全力重整乾坤,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
D.《雷雨》中鲁侍萍虽历经艰难,饱受痛苦,但勇敢自尊,直斥周朴园的虚伪,坚毅绝决。
4.请根据材料阐释“悲剧精神”的内涵。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节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官
缙绅、大夫、士于左丞相府       萃:聚集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解除
予更欲一             觇:侦察
C.而不在使者之             目:名单
大酋当死             诋:斥责
D.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计算
例送死             殆:几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A.行船所物色             吾属今之虏矣
B.莫知计             见无非牛者
C.挟匕首备不测             如其礼乐,俟君子
D.不在使者之目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骑数千过其门             蚓无爪牙之利
B.约以连兵大举             不吾知也
C.将以有为也             视为止,行为迟
D.死生,昼夜事也             刘备天下枭雄
2023-06-0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