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艰难的时刻【注】

托马斯·曼

他从写字台旁边站起来,从他那小巧的、不结实的写字台旁边站起来,就像一个绝望的人,快速和吃力地眯起眼睛望着他刚刚撂开的作品。这个负担,这个压力,这个良心的折磨,这一片需要他喝光的大海,这一项可怕的任务,既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不幸,既是他的天国,也是他的地狱。它拖延,它停滞,它中止——一而再,再而三!是该归咎于天气,还是他的感冒和倦怠,或者是这部作品?这项工作本身?这种不幸的、奉献给绝望的孕育?

他站了起来,为了拉开一点儿距离,因为与手稿拉开距离往往能使人高瞻远瞩,对素材有更长远的眼光,从而能加以支配。对,有这样的情况,等到人离开了搏斗的现场,那种轻松感才令人兴奋……

房子里笼罩着一片寂静。只听得见风声,它顺着那条小巷刮下去。还有雨声,雨点敲打着窗子溅起小泡沫。大伙儿都睡了,房东及其家人,还有洛蒂和孩子们。只有他孤独地醒着,强打精神眯起眼,望着那部作品……

不,不成功,一切都是徒劳!主人公并不是英雄,既不高尚又冷酷!布局是错误的,语言是虚伪的,这是一堂枯燥乏味而又没有活力的历史讲座,冗长、平淡,没希望上演!

好吧,总之是完了。一次失败。一次错误的行动。垮了。哦,他曾经是一个挨饿者,逃亡者,厌世者,沮丧而又在人情上赤贫如丐。可那时他年轻,还相当年轻!每一次,不管腰弯得多么深,他的精神还能灵活地弹起来,在痛苦时刻之后是信念和内心胜利的时刻。困苦和虚无的年代,其实却是富足和丰盛的年代。现在,一点儿幸运降临,他有了职位和荣誉,有了妻子和儿女,却感到疲惫不堪和精疲力竭了。

他呻吟,把两手按在眼睛上,在房间里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他刚才想得那么可怕,以至于无法留在产生那种想法的原地不动。他坐到墙边的一把椅子上,让两手十指交叉垂在两膝之间,抑郁地呆望着地板。

他犯有过失,在这些年对自己犯了罪,对自己的身体这精巧的器具。他年轻时精力旺盛,不把身体放在心上,在香烟缭绕的室内空气中度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和白天,这是他赖以刺激自己工作的麻醉剂——现在有报应了!

这儿,在胸前这个部位,他呼吸、咳嗽、打哈欠,总是在同一处感到疼痛。这种小小的、厉害的、像针刺一般的钻心的提醒,自五年前起就从没停止过——一种剧烈的胸部疾病侵袭了他。不管医生是什么看法,他要做的事,就必须快做,今天就做,要快……恰恰是倾心于那些妨害健康和消耗精力的东西,使他觉得比一切智慧和冷静的纪律更合乎道德——奋斗与贫困,激情与痛苦!

痛苦!他挺直身子,交叉两臂。人只要还有可能给自己的不幸一种自豪与高贵的称呼,那就不算可耻,就还没完全潦倒。有一点是必要的:要有勇气,给自己的生命以伟大和美好的名字!不幸不应归咎于室内的空气以及疼痛!要充满激情——以便忽略身体,不在乎身体!能相信,能相信痛苦……

他的目光又朝手稿那边扫过去,两臂在胸前抱得更紧了……天才本身……不就是痛苦吗?假如那边那部不顺利的作品使得他受苦,那不是挺正常,几乎是个好的标志吗?它还从来没有奔放洋溢过,要是它那样了,他的怀疑才真正开始呢。它只是在马大哈和半吊子们那儿奔放洋溢,在迅速满足和无知者那儿奔放洋溢。因为天才,不是轻轻松松,不是戏耍调笑,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能力。它从根本上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对理想的批判,是一种不知足,必须不无痛苦地创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最伟大、最不知足的人来说,天才是最严厉的惩罚……如果一周内没有一天,没有一个小时能摆脱痛苦——那又怎么办呢?藐视负担与成绩,藐视要求、困苦与劳累,小看它们——这就是使人伟大的东西!

他站起来,把两手放在背后,急匆匆地走过房间,使得蜡烛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已……伟大!非凡!征服世界并使名字不朽!被人认可——被全世界人民认可和爱戴!雄心抱负似乎在说:痛苦难道就应该白费吗?它会使我伟大……

他的大鼻子的鼻翼绷紧了,目光咄咄逼人,扫视着。他那瘦削的两颊泛出一种瞬间的红晕,一种火焰,从他的艺术家热情中腾起,从他对自我的激情中腾起,在他内心深处永不熄灭地燃烧。他决心把一切都拿来为它效劳,当然没报酬,这是处在一种必要性之下无私的消耗和奉献。

人们可知道,一个句子,一个严肃的想法,要他付出多少辛勤培育和自我超越?因为最终他是无知的,缺少训练的,是个糊涂和痴迷的梦想者。写一封尤利乌斯的信要比吵吵嚷嚷更困难——它不也因此更高伟了吗?从对倾诉的第一次分明的渴望,到想法、形象、词语和字行,这是什么样的斗争啊!什么样的苦难历程啊!渴望他的作品成为奇迹,渴望形式、形象、限定与实体,渴望用神明之口点到那些阳光普照的事物。

谁像他这样创作,从乌有中,从自己的胸中进行创作?一首诗难道不是出自他的心灵?词语,概念,只是他的艺术家气质按响的琴键,为了让一场看不见的弦乐演出奏响起来……

钟声提醒他,夜已经深了,但同时也好像给他好心地指明了一个艰难时刻的结束。他松了一口气,嘴唇抿得紧紧的。他走过去抓起笔……别冥思苦想!不要陷入混乱!至少别在那儿耽搁!走出混乱,攀登到亮处,工作吧!限定,排除,塑造,完成……

它完成了,这部苦难的作品。也许它并不好,但是总算完成了。它完成了,瞧,这就挺好。从他的心灵里,迸发出了新的作品、响亮和闪光的形象,就好像从大海捞出的贝壳中响起了呼啸。

(有删改)

【注】《艰难的时刻》是托马斯·曼为纪念席勒去世而创作,描绘了席勒创作历史剧《华伦斯坦》的一幕。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人离开了搏斗的现场,那种轻松感才令人兴奋”,这句话写出了主人公完成作品时的如释重负。
B.主人公认为自己年轻时不爱惜身体遭到了“报应”,应当重视健康,又由之进一步生出了一种奋斗的紧迫感。
C.从“把两手按在眼睛上”到“挺直身子,交叉两臂”,主人公动作的变化表现其内心从软弱动摇转向坚强笃定。
D.主人公自认是“无知的,缺少训练的,是个糊涂和痴迷的梦想者”,表现出他无法完成作品的沮丧和不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描写屋外的风雨,将主人公引入内心世界,结尾处的钟声,又将主人公唤回现实的世界。
B.文末“从大海捞出的贝壳中响起了呼啸”,将主人公的心灵比成呼啸,表现了他完成创作的自豪。
C.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情节、人物简单,不设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思索和自我追问,从全知的视角叙述主人公创作的过程。
3.小说主人公承受着的“痛苦”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请分析这种抒情性的具体表现。
2023-05-19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祖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材料二: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適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常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己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应断句处的序号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然A衣B不C盖D体E常F寄G食H于I人J窃K恐L转M死N沟O壑P伏Q惟R天S子T数U怜V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飨,奉献祭品,祭祀。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不同义。
B.迨,到,等到。与《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中的“迨”同义。
C.故事,旧业。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同义。
D.沉郁顿挫,指杜甫诗文深沉蕴藉,抑扬跌宕。《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杜甫年少贫困,客居吴越等地,去拜谒李邕,李邕看重他的才能。后来参加进土考试落第,滞留长安。
B.杜甫想改变长时间的屈辱地位,多次献上赋颂,这是古代文人欲成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
C.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D.玄宗召李白入宫,但李白已醉倒,酒醉稍醒,即下笔成文,其辞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且无留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
(2)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5.杜甫在诗歌《不见》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请联系材料二,分析李白的“狂”与“才”。
2023-05-1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节选)

[白俄罗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死亡、爱?或者,这二者之间本无区别?我到底该说哪一个呢?

当时,我们新婚燕尔。即便是去商店,我们也会手牵着手一同前往。我会对他说:“我爱你。”可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对他的爱有多深。我不知道……我们住在他工作的消防站的宿舍楼里。消防车就停在我们楼下。红色的消防车。他是一名消防员。

一天晚上,我听到楼下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我走到窗边,向外面望去。他看到了我:“关上窗户,回床上去睡觉。反应堆着火了。我很快就回来。”

我并没有看到爆炸,我只看到了火苗。一切都在发光发热,包括天空在内。汹涌的火苗夹带着黑色的浓烟直冲云霄。空气中袭来令人窒息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他还没有回来。后来,他说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试图扑灭大火。他们用自己的脚去踩踏那些燃烧的石墨……他们当时并没有穿帆布制服。他们穿着T恤和衬衣冲进了火场。没有人告诉他们需要注意什么。火灾发生,作为消防员,他们应召救火,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4点、5点、6点,按照原计划,我们本该在6点的时候出发,去他父母家种土豆。耕地、播种——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后来,他应征入伍,在莫斯科的消防连队里服役,当他退役后,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消防员。除此以外,他别无他求!(沉默。)

7点,7点时,我被告知他在医院里。我闻讯立刻跑到医院,我听见有人大叫道:救护车有辐射,大家离远一点!医院门口已经围了很多人,那天晚上在核电站工作的男人的妻子都已经赶到了医院。我看到他了。他全身水肿,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睛。我走了进去,他们正坐在床上打牌,时不时发出一阵哄笑。

“瓦斯亚!”

他转过身,看上去十分滑稽。他一向都穿52号的衣服,但是此刻他身上却穿着一件48号的睡衣。袖子和裤子都短了一大截。

我在朋友家住了三天。朋友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什么,水壶、盘子,尽管拿去。我为住在医院里的六个大男孩——他们都是消防员——做了六人份的火鸡汤。他们和他被排在了同一个小组,那天晚上正好轮到他们的小组值班。他们分别是:巴舒克、基贝诺克、提特诺克、普拉维科和提斯库拉。我给他们买了一些牙膏和牙刷,医院里根本就没为他们准备这些洗漱用品。我还给他们买了些小毛巾。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为朋友当时的表现感到吃惊:他们都很害怕,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们仍然不断地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就拿,尽管拿;他现在怎么样了?他们那些人呢?一定要活着!(说到这儿,她陷入了沉默。)那时候,我遇到了许多好人,现在,有很多人我都已经想不起来了。

每天一大早,我都会赶往市场,然后再去我朋友家,在那里给他们做汤。三天后,院方通知我,我晚上可以住在医生的宿舍里,这真是太好了!“可是,宿舍里没有厨房,我怎么做饭呢?”

“你再也不需要做饭了。他们已经无法消化食物。”

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每天,出现在我眼前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人。之前的烧伤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伤口首先出现在他的嘴里,接着是他的舌头、脸颊——最开始,那些伤口还十分细小,但是很快就迅速扩大、蔓延。

一天晚上,周围一片寂静。病房里只有我们俩。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说道:“我很想见见我们的孩子。他怎么样了?”

“我们给他起什么名字呢?”

“你决定吧。”

“为什么要我一个人拿主意呢?这是我们俩的孩子。”

“那好吧,如果是个男孩,我们就叫他瓦斯亚,如果是女孩,就叫娜塔莎。”

他身上盖着一条很薄的小毯子。我每天都会为他更换这条毯子,到了晚上,这条毯子就会变得血迹斑斑。我把指甲剪得非常短,一直剪到流血为止,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在不经意间划伤他那异常脆弱的皮肤。晚上,我就坐在他床边的小凳子上。

第二天早上,坦尼娅找到我,哀求道:“陪我去墓地吧,我一个人根本去不了。”他们安葬了基贝诺克和普拉维科,在爆炸的前一天,我们还一起在大楼前照了一张相片。我们的丈夫是那么英俊、那么高兴,那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天。那时,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么快乐!从墓地回来后,我立刻给护士站打电话:“他怎么样?”“他15分钟前去世了。”什么?我在那儿待了整整一个晚上,只不过才离开了三个小时而已!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柳西娅!柳申卡!”“她刚才出去了,马上人就回来。”护士告诉他。他听后,叹了一口气,就再也没有说话。

我当时才23岁。

我想起了之前做过的一个梦。我梦到了已经去世的奶奶:“奶奶,这里为什么有一棵新年树?现在明明是夏天。”“因为你的瓦斯亚马上就要来找我了。”瓦斯亚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袍,向我走来,口中呼唤着娜塔莎。那是我们还没出生的女儿的名字。梦里面的她已经长大了。他抱起她,向天花板抛去,他们父女俩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我望着他们,心想,幸福——原来如此简单。(说到这儿,她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

两个月后,我又去了趟莫斯科,就在那个墓地里,我出现了分娩的征兆。“娜塔莎,”我轻声说道,“你爸爸给你起名叫娜塔莎。”四个月后,他们告诉我她死了。随后,他们又对我说了相同的话:我们不会把她的遗体还给你。(她又陷入了沉默。)

我一直在给你错误的信息。一切都错了。自从中风以来,我就不应该再高声喊叫,也不应该哭。但是,我要说。没有人知道这一切。“请把她埋在他的脚边。”我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墓碑上只有他的名字,他们没有把她的名字——娜塔莎·伊格纳坚科——刻上去。她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幼小的灵魂。(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难以理解。)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罹难的消防员瓦斯亚·伊格纳坚科的妻子。

(非虚构写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一百多名幸存者的采访集,该书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嘈杂的声音,发光发热的天空,直冲云霄的火苗,令人窒息的热浪,“令人感觉很不舒服”,说明“我”已清楚爆炸的恶果。
B.“4点、5点、6点”,详细的计时显示了瓦斯亚多时未归,而“我”内心着急,希望丈夫不当消防员,过耕地播种的生活。
C.“我”打算给住院的六位消防员准备食物时,医生却告知他们的病情已进展到无法消化的地步,这预示着瓦斯亚等人或将离世。
D.“我”铭记着基贝诺克、普拉维科等名字,不仅是因为友情,更重要的是,只有“我”是他们幸福生活以及因公牺牲的知情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既写出了主人公记忆的混乱错误,又和结尾“中风”“她的话开始变得杂乱无章”相照应。
B.“皮肤胀得十分厉害,我几乎都看不到他的眼睛”,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瓦斯亚被大火灼伤的情形,赞颂了他的敬业精神。
C.发现医疗物资短缺就及时购买洗漱物品,为防止划伤皮肤就剪短指甲到流血等细节,刻画出了“我”心思细密的一面。
D.瓦斯亚临终呼唤“柳西娅”和《红楼梦》中黛玉说“宝玉,你好”,含蓄蕴藉,都体现了主人公对爱人复杂的情感。
3.在“我”的梦中,瓦斯亚父女快乐嬉戏。对此你如何理解?
4.非虚构写作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通过特定细节等文学手法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学样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
2023-05-17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三。

曰:“何也?”

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有删改)

王安石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

曰:“然则孔子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何说也?”

曰:“习于善而已矣,所谓上智者;习于恶而已矣,所谓下愚者。一习于善,一习于恶,所谓中人者。上智也,下愚也,中人也,其卒也命之而已矣。有人于此,未始为不善也,谓之上智可也;其卒也去而为不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有人于此,未始为善也,谓之下愚可也,其卒也去而为善,然后谓之中人可也。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上智,惟其不移,然后谓之下愚,皆于其卒也命之,夫非生而不可移也。”

曰:“然则尧之朱、舜之均、簪瞍之舜、鲧之禹、后稷、叔鱼之事,后所引者,皆不可信邪?”

曰:“尧之朱、舜之均,固吾所谓习于恶而已者;瞽瞍之舜、鲧之禹,固吾所谓习于善而已者。后稷之诗以异云,而吾之所论者常也。叔鱼之事,徒闻之左丘明,丘明固不可信也。以言取人孔子失之宰我以貌失之子羽。此两人者,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取之而失。彼其始生也,妇人者以声与貌定,而卒得之。妇人者独有过孔子者邪?”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岐岐然、嶷嶷(nì)然:都形容聪颖早慧。②后稷之诗:《诗经·大雅·生民》里写到了后稷出生时的情景。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即推究本源;“说”,即对义理的阐释。古代有很多以此为名的论说文,如《原毁》《原道》《马说》《师说》。
B.“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他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C.韩愈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他们与柳宗元、“三苏”、欧阳修、曾巩都倡导“古文运动”,被合称“唐宋八大家”。
D.“中人”,文中意为中等的寻常人,也可指宦官、宫女,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是第一个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孟子、荀子、扬雄的观点都提到人性的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遗漏另外两方面。
B.韩愈列举了尧、舜、瞽瞍、鲧四人之子的事迹作为论据,旨在论证后天养成的习性能够影响人天性善恶这一观点。
C.叔鱼刚出生,他的母亲就断定他一定会为财而死;杨食我刚出生,叔向母亲听闻啼哭,就断定会因他而灭掉宗族。
D.王安石认为,一个人从未做过不好之事,就可以被称为上智者,当他转而去做不好之事时,就成为了所谓的中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是以与孔子也。韩子之言性也,吾不有取焉。
(2)其成人也,孔子朝夕与之居,以言貌取之而失。
5.韩愈和王安石在人性观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2023-05-1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玮,字仲韫。年十六,从张柔见世祖,帝感其父之殁,授玮易州知州。从围樊城,宋将夏贵帅舟师来援,玮营于城东北,扼其冲。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至元十一年,伯颜伐宋,以玮为帐前都镇抚。伯颜令军拒命者屠之。玮谏曰:丞相吊民伐罪,宜以不杀为本。伯颜善其言。二十八年,迁湖南宣慰使。

大德四年,除侍御史,又以母疾辞。七年,改授御史中丞。玮刚直无所顾忌。奏政要十事,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急务,且曰:丞相安童甚贤,而相业前后异者,盖初则有史天、廉希宪、许衡诸人为之佐,及再相,则诸人去矣。成宗纳之。京师孔子庙成,玮请建国学于庙侧,从之。地震,上言:在大臣。明日,洪双叔、木八刺沙、阿老瓦丁皆罢政事。既而赛典赤、八都马辛等召还,玮言:奸党不可复用,宜选正人以为辅弼。疏入,报闻。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刺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玮言于帝曰:陛下杀郭章,如祖宗法度何?帝意解,即释之。

九年冬,成宗崩。左丞相阿忽台奉皇后命,集议成宗祔庙及皇后摄政事。玮曰:朝廷故事,惟亲王得与此,非臣所敢知。阿忽台变色,以唐武后为辞。玮曰:彼有庐陵王,事体不同。及出,劝右丞相答剌罕、御史大夫塔思不花密白武宗及皇太后,早定大计。

武宗即位于上都,玮副詹事,复遥授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至大元年,迁詹事,兼卫率使。拜中书左丞,仍商议中书省事。未几,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提调屯田事。帝召至榻前,谕曰:汴事重,屯田久废,卿当为国竟力。赐黑貂裘、锦衣各一袭。玮行部至扬州,民负镇南王钱,王佣之,岁满没入为奴。玮白王释之。奸人赵万儿造妖言,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者。岁余,增河南屯田米十七万石。又经理荆湖废屯,岁得米百万石。以行台钱五十万建国学,又清置洪泽芍陂屯田万户府儒学教授。三年,改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年六十六。皇庆中,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选自《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B.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C.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D.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宗嘉纳之”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嘉”字含义相同。
B.“咎在大臣”与“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氓》)两句中的“咎”字含义相同。
C.祔庙,祔祭死者于先祖之庙,在文中是指将成宗的牌位放入太庙之中以享受祭祀。
D.“除玮副詹事”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玮仁爱为怀。伯颜命令军队屠杀拒命的人,他及时进言,意见得到伯颜认同。
B.何玮忠直敢言。丞相虽贤却因待人前后不同而政绩迥异,他举此以强调贤才重要。
C.何玮明辨忠奸。他认为朝廷召还的赛典赤、八都马辛等人隶属奸党,不应再用。
D.何玮重视文教。他先请建国学于孔子庙侧,后耗巨资建国学,推进儒家文教事业。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剌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
(2)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者。
5.面对“集议皇后摄政事”,何玮是如何应对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转换层面。在这一层面,强调语言转换的等值,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二是文学再创造的层面。这一层面指译者将原作者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艺术风格等等,通过译者的解读、体会再度传达出来,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译者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取向、个人的审美心理、文学气质、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会影响对译作的全面忠实再现。特别是,如果译者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审美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有意误译原作,这样,翻译的叛逆和再创造的特征就会更明显。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译语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经济等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过程和策略,也影响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

(摘编自查明建《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材料二: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

个性化翻译。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不同的诗体不仅赋予拜伦的诗以不同的中文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塑造了彼此不同的诗人拜伦的形象。

误译与漏译。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诗《责子》中。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了阿舒十八岁。他显然不懂汉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而自作聪明地以为诗中的二八一八之误。这样的误译造成了信息的误导。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

譬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是《Road To Calvary》(译成中文为《通往卡尔瓦利之路》),这里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出典自《圣经》,系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代替了俄文中那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mykи。漏译也分无意与有意两种。无意的漏译多为一言半语,通常未产生什么文学影响。有意的漏译即节译,我们将在下面予以分析。

节译与编译。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例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在翻译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现通译《三个火枪手》)时,压缩或节略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凡与结构及人物个性没有多大关系的语句、段落、议论、典故等统统删去,把原作差不多删掉三分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编译也是一种节译,编译者与节译者一样,旨在理清原著的情节线索,删除与主要情节线索关系不大的语句、段落,甚至篇章,以简洁、明快的编译本或节译本的形式介绍原著。编译与节译最大的差别在于:节译本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依据原本直接翻译的,而编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也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译者出于某种需要添写的。

转译与改编。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外语(我们称之为媒介语)去翻译另一外语国的文学作品。这种形式的翻译,无论中外古今,都很普遍。譬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就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转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尤其是在翻译小语种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因为任何国家也不可能拥有一批通晓各种小语种的译者。然而文学翻译又是如此复杂,译者们在从事具有再创造性质的文学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因此,通过媒介语转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产生二度变形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有独特追求的译本。改编经常出现在诗歌、剧本的翻译之中。如林纾把易卜生的剧本《群鬼》改译成文言小说《梅孽》,方重用散文体翻译乔叟用诗体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朱生豪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原作为无韵诗体),等等。

(摘编自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并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B.创造性叛逆是由客观层面的文化语境和主观层面的文化倾向、认知表达水准等造成的,两个层面中前者的规避难度更大。
C.《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Road To Calvary》是英译者有意为之,这使得该书的英译本和原著相比多了一层宗教色彩。
D.创造性叛逆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节译与编译形成原因复杂,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一种文学翻译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再分写其在翻译中的具体类型。
B.马君武等采用不同语言形式翻译拜伦的诗歌,语言形式的背后其实有中华文化的介入。
C.汉译佛经所用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来,故中国古代佛经内容上可信度不高。
D.“二度变形”是由前译者和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造成的。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无视英语语法,省去了介词,没有主谓结构,这属于个性化翻译。
B.傅东华在翻译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时,中国化了小说中的地名,这属于误译。
C.国内译者在翻译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时,通常会删减部分情节,这属于节译。
D.纪德与巴罗合作,把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了法国舞台,这属于改编。
4.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论证方法却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5.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学者说:“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不遗余力地改写与重构,是莫言得以走出本土的重要原因。”如何认识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的“改写与重构”?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准备吃饭。

          阿胤,缝纫活儿交了?

贤一郎     干吗还替人家做衣服?我看不做外活日子也过得去了。

          过是过得去了,只是她总想多挣几个钱,出嫁时好多带两件衣服过去。

贤一郎     (翻看报纸背面)前几天说的那家亲事怎么样了?听说那家有些财产,不是很合适吗?

          有那么一两万财产,一用起来也顶不了什么事。就说我们家吧,娘嫁来的时候,把公债和田产加起来,也值两三万块钱,可经不住你爹花天酒地地挥霍,不多久就折腾光了!

贤一郎     (想起不愉快的往事,默不作声)

新二郎     妈妈,哥哥,今天我听了个很奇怪的消息,杉田校长说他在古新街碰见一个很像父亲的人。

          唔!

新二郎     杉田先生说他看见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越看越面熟,觉得很像我们的父亲,还说要是看见了黑痣,就招呼他了。可是,老人马上就溜进水神庙那条巷子里去了。

          哦!杉田先生是你父亲小时候的朋友,又一块儿练过长枪,想必是不会看错的。只是……他们也有二十年没见面了。

新二郎     杉田先生也说二十年不见,不敢断定就是他。不过,他又说从小在一起的人,要说一定是看错了,又觉得不大可能。

贤一郎     (露出不安的目光)这么说,杉田先生没和那个人搭话?

新二郎     他说要是看见了黑痣,就准备喊他的名字。

          嗯,可能还是杉田先生看错人了,哪有回到家乡的人,不进自己家门的道理呢?

贤一郎     大概是父亲觉得没脸进门吧!

          离家二十年,我当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新二郎     父亲真是个怪人。

          他年轻时从不管家里的事,专爱干投机生意,整天吃喝玩乐,欠下了一大堆债。

贤一郎     (面带不快之色)妈妈,吃饭吧。

          可不是,只顾说话,忘了吃饭了。(走进厨房,声音从里面传出)我看,是杉田先生认错人了。如果他还活着,也上了年纪,也总会寄张明信片回来的吧。

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爸爸!我是阿胤。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     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么?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

新二郎     (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

          (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哀求地)贤一郎!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     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有两次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开始,说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心有愧疚。
C.母亲对归来的丈夫能够接受,还劝说长子与他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D.本剧通过贤一郎的控诉来反映了作者对抛妻弃子这一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批评的态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的潜台词有: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抚养,不会承认他。
B.本剧善用舞台说明刻画人物。父亲表现出“色厉内荏地”这样的神情反映了他矛盾的形象;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C.本剧感叹词颇有特色。母亲在听说与丈夫相关的消息时以“唔”表示不在意,用“哦”表示意外,以“嗯”表达宽慰;见面时以“啊”表示激动。
D.本剧结构严谨,方法多样。既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也有人物对话来埋设伏笔,还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突转来交代故事的结局。
3.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因何在?请简要概括。
4.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
2023-05-16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梦李白二首·其一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①本诗是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秦州听闻李白因附逆罪被流放夜郎后作。②“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情感基调。
B.五、六句写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从对方写起,却表明了双方的相知用忆。
C.本诗围绕“梦”写作,梦中,月光洒满了屋梁,诗人怀疑自己依稀看到了李白憔悴的容颜。
D.诗歌的后两句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相关联,描绘险恶处境,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
2.杜甫为什么会“恐非平生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原因。
2023-05-1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香雪

铁凝

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1982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

1985年在纽约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我的小说无法当作故事讲:其次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的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筒再三地要求我,以至于那要求变成了请求。身边我们那位读过《哦,香雪》的美国翻译也竭力撺掇着我,表示他定能把我的故事译得精彩。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

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接着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我说很抱歉我从未读过。他说肯尼迪在演说里就向人们描述过他当年是怎样从家乡小村里走出来第一次坐火车的,肯尼迪的内心感受令人泪下。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肯尼迪的感受,令我留意的是主编前边的那句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与其说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不如说是这句话使我忽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上述一切仿佛是旧话重提了。之所以重提旧话,是因为今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将我的《哦,香雪》拍成了电影。可以想象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怎样的艰难。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会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会对它望而却步。

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北京房山与河北波水交界处的十渡风景区。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户棂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的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只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

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他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我乘了一辆面包车,去看摄制组最后的拍摄。一位在野三坡度假村当客房服务员的苟各庄姑娘小玉,因了对拍电影的好奇,也和我一同前往。一路上小玉不停地为什么事情咯咯笑着,一只项链式电子表在她胸前荡来荡去。我们在十渡站下了车,我看见白色站牌已换成小说中的站名:台儿沟。这是一个卧在大山之中的山区小站,几条单薄的铁轨寂静地伸向远方。此时没有火车通过,站台上也没有旅客等车。只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挎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简里,脚上是家做的花布单鞋。

哦,香雪!

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现在她分明是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悉的女孩子一样。

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

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的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子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讨价还价,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的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

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苟各庄的发现。

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

越来越发觉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地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散文》2022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三言两语”讲了《哦,香雪》的极概,表现出“我”因小说本体和文化沟壑的原因而不想讲,却又不得不讲的尴尬。
B.写北京人乘二百华里的火车到苟各庄用一斤挂面换他们一只鸡的事,是为了突出苟各庄村民的朴实、北京人的精明。
C.作者专门写到小玉胸前荡来荡去的一只项链式电子表,以此展现了现代文明带给苟各庄的女孩子们的变化。
D.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无中生有”对文学、艺术等的作用,强调了创造精神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使用排比和问句,情感饱满而深沉,展现出作者因质朴纯净的香雪已远去而引发的思考,同时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B.文章语言虽朴实却不乏生动,如描写十渡站见到的场景时,“卧在大山之中”“坚硬的山风”运用比拟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特征。
C.这篇散文回忆与现实交织,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但都是围绕着(哦,香雪〉来组织材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不仅点面结合地呈现了苟各庄的发展变化,还传达出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感悟。
3.面对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作者感慨将《哦,香雪》拍成电影很艰难。请结合教材及本文,谈谈艰难的原因。
4.铁凝曾说:“文学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真诚和他那些真诚的发现。”本文体现了作者哪些真诚的情感和发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发现大脑喜欢正向的反馈,即大脑喜欢表扬。人类的大脑对危险和消极的事物更敏锐,同样是一句话,批评比表扬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且,由于表杨和批评对大脑的作用机理不一样,它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难相互抵消的。哈佛医学院相关的专家团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果父母经常打压辱骂孩子,即使事后父母再地去安抚、 弥补,孩子心中的伤害也无法烟消云散。父母的打压、贬损对孩子来说就是差评,一条差评带来的恶劣影响,刷多少条好评也无法挽回。而且,脑科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期的语言暴力的确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影响他们的智力。法国作家拉,封开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觉得自己势头凌厉,威力更大,肯定能把行人的大衣吹掉,南风与自己相比无异于,自不量力。可是的是,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徐徐吹动,行人觉得很暖和,反倒主动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这则寓言后来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被称为南风效应,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父母与孩子交流,也应该多吠南风。因为,孩子的大脑喜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两则材料,给父母提出相应的建议。
3.请根据两则材料,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贾政的教育方式的评价。
2023-05-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